作者简介:
宋世宽 贵州遵义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贵州省委文化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评论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获兰亭奖“优秀奖”(1998年),省、市政府文艺奖等,多家博物馆收藏,应邀参加“齐文化节”个人书法作品展、中韩国际书法交流展。文学作品在各级刊物发表达数十万字,多家媒体曾专访报道。
“真实性”是《志书》的魂
宋世宽
《志书》,又曰地志或地方志,是以地区为主,主要详细记载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志书》的编写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其首要的是“客观性”、“真实性”。这是《志书》的根本。
然而,当下《志书》的“真实性”普遍受到质疑,一些《志书》的收录不客观,有夸大其词等现象。如某次一编者赠我一本他主编某市的《地方志》。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地区的《志书》,人物收录的标准,须在该地区有重大影响者才能编入,这是常识。比如文艺界,文艺水平最低要达“省级”,即被省级文艺单位或相关部门认可的才能收录。然,该《地志》却把一些“江湖书画”录入,文字简介还把一些非官方的“山寨协会”主办的赛事获奖通通列出。某些文艺还把“业余水平”说成“著名艺术家”。等等这些,委实让人感觉是“文艺门外汉”在“编”文艺人物。整个《志书》收录的“人物”,大大拉低了这座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在某《志书》(人物篇)上看见已故的某某(生前与我邻居),其简介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文字(身份)令我惊愕:啥时候咋成了“艺术家”,还是国家级的,一直没见他研究什么民间文艺,难道……本着对地方历史负责的态度(注:因笔者最近受委托,正在收集《村史村事》人物资料,如果真是国家级艺术家,那须“大写”或“特写”了,那是该地区的荣誉,也更是一个村的荣誉), 后上百度仔细搜索,以及从省、市相关组织了解查证,也均无此人。
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一是编者本身不具有文艺审美能力;二是工作态度问题所致。比如一些编者,为“省事”而不深入了解、甄别--“别人说什么写什么”,或找这方面的熟人及朋友编入(如把江湖书法编入的那位)甚至某些“以自己的标准说了算”的荒诞做法。
事实上,文艺人物的收录,编者也并非一定要懂得文艺审美,即只须端正工作态度就完全可以做到杜绝以上现象。比如,收录作家的资料,首先看他有没有影响,即发表过多少篇文章,在那级刊物发表,达到哪级作家(会员)水平;音乐的,词曲在哪级专业刊物发表,歌唱演奏者在哪级政府或相关单位举办的活动中入围或获奖。等等。这些鉴别,只需看他(她)发表作品、获奖入选证、会员证即可。这是鉴别文艺的基本常识。除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部门了解,比如地方文联或地方文艺家协会等。
当然,《志书》的完善需要多方面的,一是提高编者的文艺审美眼光;二是强化工作责任心;三是公开《志书》的收录入编标准。只有做到“多管齐下”,才能杜绝《志书》中的乱象。
国有《国家史》,地方有《地方志》。《国家史》是由《地方志》组成的总和。实际上,中华文明是由地方文明组成。那么,记录地方文明的《方志》是承载中华文明的根,从这个定义上讲,《方志》的客观性、真实性尤为重要,她是《志书》的魂。
只有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文、艺术、历史等,这样的《志书》才有所价值,才可能给子孙留下精神财富,也才能为后人提供可信的信息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
▲滑动方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