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诗社微刊》全球征集令
二〇二三年三月
长河诗社一九八八级
长武二中校友
第六十一届“志愿•贺集”主题
同学诗会
※ 文 史 赏 析 ※
※ 美 曲 欣 赏 ※
邬大为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蒋大为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 经 典 学 习 ※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 会 员 风 采 ※
胡晓亮书法作品展示
※ 诗 作 品 读 ※
宋长河点评
无闲也要凑诗行,尽把情思寄故乡。
当今网络发达甚,不负佳文点赞狂。
爱从心底自由衷,火热诗情正益浓。
华章但使经联网,境界分明已不同。
点评:本次第一份作业是有关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六十周年的一至三首七言绝句,诗作的内容比较广泛,不限于题词,还可以写新时代志愿者的服务活动。这一作业总共收到五人次六首诗作,总体涵盖了第一份作业要求的所有内容。诗人李科余的两首“雷锋诗”以学雷锋和歌唱雷锋为题,颂扬了学习雷锋的盛况,其中的“乐其中”“齐欢跃”两句,描绘出人们学习雷锋时的愉悦心情,“恰似春风拂碧空”采用比喻的手法结句,意境高远。第二首同样是结句比较出彩,表达出因为歌唱雷锋而“唤醒春风也向荣”,雷锋精神更加蓬勃发展的气象,富有感染力。第二次作业以《阳关曲》为词牌,填词三至六首,要求对同学们电子版的诗词专集表达祝贺之情,五人次十六首诗作,丰收满满,如此多的诗作是新的五年开启后的好兆头。诗人李科余表达了对全体同学诗集发布后的美好祝愿,头顶光环的每一位诗人,在三月百花正艳的时节有“华章天下传”的好事,岂不美哉?愉悦之情表达得非常到位。第二位女诗人赵俊秀的两首“雷锋诗”表达了学习雷锋精神的必要性,描画了眼前学雷锋的盛况,雷锋精神会“永励今人与后生”,而“全民志愿映山红”正是新时代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取得的丰硕成果,读来令人振奋。词牌《阳关曲》祝贺自己的诗集发布,从开始写诗时的慌神、辛苦的千修万改,到现在诗集发布时醉了人的表达,这一连串的事件描绘出诗人不断进步的诗路里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读来快慰人心。第三位诗人曹新升的“雷锋诗”描绘了新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新气象,结句“热浪无衰泰运兴”正是这种新气象的准确表达。他的词牌《阳关曲》总共七首,是本次词牌的大户,不光对六位发布了专集的同学表达了真诚的祝贺之情,而且对发布者本人也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感受,可谓用心良苦。纵观这七首词作,词人能够紧紧抓住每个人专集的不同特点,比如赵俊秀美图文采并重,胡晓亮和善博学相谐,王宗科翰墨姿容高雅,鱼玉侠德才文艺缠身,李科余情怀诗魂不减,宋长河弄墨题图诗耕不辍悉心教导,诗人自己看似艰辛却依然熟研诗文又佳品跌出,这些描述具体、形象而又准确。这七种不同的描述完全出自肺腑,因而真切自然,令人动容。第四位诗人胡晓亮的“雷锋诗”同样表达了新时代志愿服务者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一句“红心志愿扬神采”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准确概括。他的两首《阳关曲》词牌,题目看似与本次作业要求不合,但是诗人从两个不同方面同样表达了对专集发布的快乐心情。“小有诗集初入堂”“高山流水弦音妙”两句虽然比较含蓄,但是诗人快乐心情的表述完全隐含在诗人弦外之音中,需要读者认真体味。第五位诗人宋长河的“雷锋诗”只有一首,题目是纪念向雷锋同学学习题词六十周年,诗人将雷锋精神与六十周年题词融合在一起,前两句因为有了雷锋同志对“人民动大情”的螺丝钉精神,才有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前后四句衔接顺畅,无脱节之嫌。他的六首《阳关曲》词牌题目都是《某某同学诗词专集出刊有贺》,词意一目了然,也能够抓住每位同学诗词以及个性的不同特点进行描述,突出的特点是紧扣每位诗人的电子版专集发布这一突出特色,因而作品有自己的不同亮点,比如“互联刊物传尤迅”“网络空间共逸香”“当今网络发达甚”“华章但使经联网”等句,时代感极强,值得借鉴学习。总的看来,本次作业量大质高,二十四首诗作不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说都在大踏步提升与前进中,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好现象。各位同学会员们只要以如此的气概迈步向前,我们的诗作的质与量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我们诗社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往 期 回 顾 ※
长河诗社第〇六十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九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八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七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六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五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四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三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二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五十一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〇五十届诗会
长河诗社第四十九届诗会
. . . . . .
备注:长河诗社由长武二中一九八八级校友中诗词爱好者组织发起,诞生于二〇一八年春色初现的二月,旨在通联友谊、抒怀咏志、彰显自我、光大国学。发起者及首批会员有:宋长河、曹新升、魏晓宝、刘渊、赵俊秀、尚金英、胡晓亮、李科余,后续加入的有:王宗科、李凤丽、鱼玉侠、张海泉、弥宏军、尚亚风、陈卫东、范耀军。长武二中原校址位于长武县相公镇龙头村,一九八一年秋季起开始招生,前后共十一届,毕业学生一千二百多人,一九九四年夏因全县经济和文教事业发展并入县中长武中学。
欢迎分享、在看、点赞、收藏、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