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临潭县新城镇有一种独特的集市形式,每隔十天有一次,叫作“营”,即集市,人们去集市叫“跟营”。它生动展现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在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新城“营”在节日供应、食品安全、年货种类等情况,1月20日,县委书记张亮前往新城镇进行实地调研。
新城“营”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明朝,当时朝廷在洮州设“茶马司”,在卫城(今新城)军队驻扎的地方设立集市,每逢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日便进行茶马交易,形成了新城“营”的雏形,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马互市”逐渐演变为“物资交流”,吸引了临潭四路八乡以及周边邻近的卓尼、岷县、康乐等地群众前来参加,交换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物资,真正成为规模较大的新城“营”。时至今日,临潭县新城镇仍保留“逢一营”的传统集市贸易习惯。腊月“二十一营”为一年所有“营”中参与人数最多、交易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节日氛围最浓的一次。走进新城“营”,整条街道两旁商户摊位相互接连,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吆喝声,熙熙攘攘的人流,让整个新城“营”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处处彰显的是新年的彩头。
“今天年货买的怎么样?”张亮边走边看,在摊点前与商户交谈交流,详细了解年货价格及供应情况,并鼓励他们抓住春节前消费旺季,积极调配货源,丰富商品种类,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张亮指出,新城“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是临潭人民的智慧结晶与生活印记。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平台。相关乡镇和单位要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民俗文化,积极引入更多本土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文化产品,让大家在购物的同时能领略到新城“营”的独特韵味,使富有本土特色的“烟火气”“热闹劲”持续升温,让传统民俗成为每个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记忆,让文化“软实力”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硬支撑”,让乡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人心与情感的坚固“纽带”。
据统计,新城镇腊月“二十一营”当天共有商户、摊位1820多家,参与群众达5万余人,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记者 马家骏
投稿邮箱21930987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