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科新未来11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创作素材,催生出文艺新手段和新形式,同时也要求我们更新文学组织方式、塑造文艺新格局,推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孕育文艺新素材。与传统生产力一样,正在演进中的新质生产力也会对自然与社会进行新一轮的塑造,从而改变世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常常被比喻成社会变化的发动机,科技创新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了革命性的再造,并且这种革命性的再造有时明显、有时隐蔽地表现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之中。科技不断加速,改变的不只是肉眼可见的物质层面生活,还有相对隐秘的精神层面生活-----世人的审美意识与感觉结构,他们与身边万事万物的关系,他们认识世界、自我与他人的方式等等。不管是日常生活中或大或小的繁多变革,还是甲乙丙丁对日常生活的新感觉与新体验,都为文艺创作供给了源源不绝的素材。文艺创作要熔铸这些新素材,以美学的方式生动展现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具有哪些优越性,新质生产力如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催生文艺新形式。悠久的中外文艺史清楚地显示,无论快慢,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变革最终都会传导至文艺形式上面来。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关键特征是高科技,它首先将会通过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技术,沿着文艺的形式、观念与生产过程等几个路径,继续影响文艺尤其是新媒介文艺的生产。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文艺新形式紧密相关的文艺生产新主体不断出现。长期以来,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一直都是技术的主体与掌控者。在文艺领域,这表现为技术只是创作的辅助工具,从未对人类的创作主体地位构成真正的威胁。最近几年,高科技对文艺的影响有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即以人工智能为形式的技术个体闪亮登场,赫然成为相对独立的文艺创作者。人工智能与文艺的结合,开启了多种新的创作可能,并刷新了既有的文艺经验与文艺知识。对于这种势不可挡的技术变革,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新质生产力塑造文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颇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在于升级内容、提高品质,以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文艺的供给机制,实现文艺生产从多到好、由粗至精的范式转换。文艺既是党和人民的一项重要事业,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重要一员。目前为止,文艺市场上仍然存在数量多精品少、快餐式消费等问题;一味适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优化供给,在于催生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作品,以良币淘汰劣币。衡量这种统一的标准有三个:一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二是经得起专家评判;三是经得起市场检验,进而达成思想、艺术与市场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长安三万里》《永和九年》等一批优秀的国风国湖作品做出了表率。它们都在创新中传承并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意境之美、文化之美与科技之美,不仅走红大江南北,而且风靡海外。
(摘编自王伟《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文艺新发展》)
材料二:
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其突出特点是创新,是一个需要多方因素协力共建的系统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文艺参与。文艺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可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社会文化素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以独有的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营造氛围,激励创新。在激发劳动者的创新动力和潜力上,文艺大有可为。借助影视、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主体、广泛地宣扬新时代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激励万众创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大力讴歌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事物新风尚,用高雅艺术陶冶劳动者情操、启润心智,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劳动者的创新动力和潜力。
融通科技,推动落地。在参与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性创新上,文艺可在两个典型领域助力新质生产力落地。其一,艺术技术化。艺术生产本身也是一种产业,有其自身的市场运作规律。艺术从业者可借助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资料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打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形成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其二,技术艺术化。现代社会对技术的生产性应用越来越呈现出艺术化的趋势,表现之一便是工业产品越来越注重美学设计。文艺工作者可积极参与到相关领域中,提出自己的概念设计和艺术构思,为科技、产业发展赋能,给产品注入丰富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艺术启迪,探索未来,在启发科技创新方向上,文艺工作者可从三方面发挥作用。其一,积极关注社会重大科技进展,深入体察和思考社会的变化趋势,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和作品引起社会关注和思考。其二,关注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研和实践,主动走进村落和社区,发现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从艺术和科技的角度,为创新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其三,大力发展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科幻文艺,共同参与探索未来社会可能性的事业。
(摘编自彭俊、左箫悦《让文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创新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的革命性再造时显时隐地表现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之中。
B.衡量文艺作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标准: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判、市场检验,其中第一条最重要。
C.文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可以通过营造氛围、融通科技、艺术启迪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D.在技术艺术化领域中,文艺工作者可以提出概念设计和艺术构思,赋能科技、产业发展,给产品注入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质生产力影响文艺创作的路径是文艺的形式、观念与生产过程等,凭借的工具是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技术。
B.升级内容、提高品质,以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文艺的供给机制,实现文艺生产的市场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
C.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文艺,文艺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又促进了作为副产品的文艺。
D.大力发展科幻文艺,共同探索未来社会可能性,是文艺工作者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下列选项中,不能论证材料二文艺“以独有的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这个论断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文艺作品,营造创新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于创新浪潮之中。
B.通过关注社会重大科技进展,深入体察和思考社会的变化趋势,为科技创新方向提供思路。
C.通过艺术熏陶培育劳动者的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并激发创造力,赋能科技创新。
D.通过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创造力模拟探索,进而创作出诗歌、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
4.请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第四段的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与文艺的结合,开启了多种新的创作可能,并刷新了既有的文艺经验与文艺知识。对于这种势不可挡的技术变革,我们无法“置身事外”。请结合材料一、二及以下文字,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文学创作方法有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 习近平《在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等一朵雪莲盛开
李玫
新来的小战士今年18岁,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能见到雪山。他的家乡远在福建,那里有一年四季苍翠欲滴的翠屏山,亚热带季风带来的充沛雨水,还有大量的氧气。
他来到这个哨所还不到10天,每当休息时,他最喜欢站在哨所前,凝视不远处的雪山。天气好的时候空气格外干净,湛蓝的天,没有一丝云彩,像平静的海面。山看起来很近,似乎只要一伸手就能抓一把山顶的积雪。可他头痛欲裂,连伸手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做不了。他从海拔几十米的家乡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连队,青灰的脸色和干裂的嘴唇都表明他的不适应。然而他并不颓废,他眼睛雪亮,盯着雪线喃喃自语:“那里会不会有雪莲?”
从新兵连选了他的营长摸了摸他的头,把棉帽给他戴好:“头疼也不能把帽子摘了,零下20多摄氏度,你图一时痛快,留下病根怎么办!”
营长不过30多岁,看上去却比小战士年近50的父亲还苍老。早已没有了高原红,有的只是黝黑的脸庞和干裂得脱皮的面颊。看着他,小战士不由得想到翠屏山上那些百年松柏的树皮。
因为紫外线的攻击和缺氧,小战士也很黑,有时干冷的空气让他的肺泡似要炸裂。营长教他用鼻腔深呼吸,数5下,深深地吸进去,再数3下,慢慢地呼出来。营长说人的肺也得锻炼,高原上的人肺部都会变大,等适应了高原缺氧的环境,再到内地还会醉氧。
“晕乎乎的,像喝多了酒,老想睡,睡得死沉死沉。”营长描述着醉氧的状态。小战士也想醉氧,自从来到哨所,他整宿整宿睡不着,头疼,疼得他真想拿脑袋撞墙。刚开始营长还叫他吸几口氧,吸了氧就不那么疼了,可慢慢地营长让他吸氧的次数越来越少。营长说得让身体适应,不能老指望别的东西,要不然哪来的意志力和战斗力。
毕竟还是个孩子,心里总有些奇怪的念头让他莫名高兴起来,小战士突然咧着嘴笑了起来,问道:“营长,您在这里这么多年,巡逻的时候见过雪莲花吗?”
“见过,等过些天我带你去前哨班,那里有雪莲。”
“雪莲真有那么神奇,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能让人起死回生?”
“那谁知道,咱也没研究过啊。不过说起来还真神奇,咱这里算是生命的禁区,年平均温度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能活下来的恐怕只有雪莲和天上的老鹰了。”
“真想看看这么神奇的植物。营长,等您带我巡逻的时候如果遇见了开花的雪莲能不能帮我拍张照,我想给我妈看看。”
“开花的雪莲可不好找,5年以上的雪莲才能开花,哪有那么容易遇到。”
“不怕,营长,我要像您一样扎根在这里呢,总有一天我能遇到开花的雪莲。”小战士笑着,白白的牙齿闪着雪峰的光泽。
“有志气是好的,先把今天的饭吃了。今天的吃饭大比武你可不能再当老末,身体素质不过关,我照样把你退回去。”
听见吃饭,小战士孩子气的脸一瞬间皱成一团:“营长,我真吃不下,嘴里一点滋味都没有。”
“傻小子,吃不下就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好的身体素质连边境线都走不到,怎么保家卫国?怎么,这点苦都吃不了?”
“吃!苦能吃,当兵怕吃苦还当什么兵!”小战士像宣誓一样大声说着,有些气喘,却回声阵阵。
营长笑得像个慈祥的老父亲,伸手拍了拍他厚厚的军帽说:“人不大,口气挺大。”
小战士急了,梗着脖子说:“营长您别不信,您走着瞧,看我到底能不能吃苦。”
营长笑着和他一起往营房走去,掀开厚重的军大衣,从军常服口袋里掏出个橘子,塞到小战士的手里。橘子带着营长的体温。这温度虽然只存在片刻,但小战士真的感觉到了。
“橘子!”他惊喜地叫道。一把摘了手套,把那颗有点蔫巴的橘子捧到嘴边,深深地嗅着橘皮特有的清香。他不由自主地舔了舔嘴皮,嘴唇上干裂翘起的死皮像一把把小锉刀,让舌尖麻酥酥地疼。
“营长,这是昨天午餐配发的水果吧?我吃过了,您留着自己吃。”橘子小小的,在他掌心里闪着橙色的光芒。
“把它吃了,这是命令!你才来,身体不适应,多吃点水果补补维生素。你们南方人吃惯了水果,咱们条件艰苦,运输不易,水果蔬菜只能数着个儿计划着分配,没法叫你敞开吃。我不一样,我们西北人不爱吃水果,有萝卜土豆就够了。”
小战士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了家乡的父亲:“营长,您怎么跟我爸一样啊。我爸也是,有好吃的总说自己不喜欢吃,就要我吃,我要不吃他还训我……”他有些哽咽。
“想家了?”
“没,没有,部队挺好,和家一样。”
“这有啥嘴硬的。想家不丢人,我也想家,想你嫂子,我不觉得丢人。”
“营长您给我说说嫂子呗,我以后也找个像嫂子那么好的媳妇!”小战士仔细地、小心翼翼地把橘子皮剥开,闻了又闻,就是舍不得送进嘴里。
营长看着他孩子气的样子,心底一软,慢慢地说:“我要是结婚早点,孩子怕是也要上学了。我现在都30多了,终于要做爸爸了!”
“这么重要的事营长您怎么不早点休假去陪陪嫂子啊?”
“你嫂子是最好的女人。她一个人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肚子里的孩子,聚少离多不容易啊,可她从来没抱怨过。我欠她太多,可咱们假期有限,我想等孩子快出生了再休假,好好照顾她娘儿俩。”
小战士把橘子瓣含在嘴里,清凉甘甜。“等我休假了也去看看嫂子和侄子。……营长,您说那时候雪莲该开花了吧?”
“傻小子,等你能上到雪线再说。走,先吃馒头去,今天至少得把一个馒头吃完,不许剩!”
“是!”小战士响亮地回答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战士看着只有30多岁,看上去却比自己年近50的父亲还苍老的营长,他必然会联想到值班的哨所旁那些百年松柏。
B.营长帮小战士戴好棉帽、教他呼吸方法、渐次减少他吸氧次数,这一描写,表现了营长对战士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
C.营长掏给小战士的那颗橘子“有点蔫巴”,小战士却感到“清凉甘甜”的反差,突出作为南方人的小战士对水果的酷爱。
D.小战士对吃饭由“真吃不下,嘴里一点滋味都没有”到用“响亮”的声音应答营长的要求,表明他已成长为合格的战士。
7.关于文本画横线处营长与小战士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想家不丢人,我也想家,想你嫂子”,表现了营长对家人的牵挂,对妻子的思念,丰富了戍边军人的形象。
B.“你嫂子是最好的女人,……从来没抱怨过”,借营长之口侧面描写营长的妻子,礼赞军嫂对军人的无私奉献。
C.小战士表示等自己休假会带上盛开的雪莲花,“去看看嫂子和侄子”,主要表现其对“嫂子”的敬重且好奇心十足。
D.这部分文字起于营长看出小战士想家,终于结尾小战士对雪莲花开的期待,严丝合缝地楔入情节链条之中,自然圆合。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标题“等一朵雪莲盛开”的丰富情感内涵。(4分)
9.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请比较下面的文字与本文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简要分析其在内容、写法、作用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少有志操,既长,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仁宗)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曰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会边陲有警,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会病甚,请颖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白《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二:
范仲淹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而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曰:“仲淹受明公误知,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节选自宋·司马光《涑水纪闻》)
材料三:
(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岂必有诸已而后为乐邪!”
(节选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再赐A手诏B为之C开天章阁D召E二府F条对G仲淹H皇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存,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屈原列传》)中的“存”意思不同。
C.伟,与“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促织》)中的“伟”用法不同。
D.非,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中的“非”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范仲淹身为唐朝宰相之后,从小备尝生活的艰辛,但他不以为苦,勤奋自励,终于学有所成,考取了进士。
B.范仲淹不负宋仁宗的信任,上奏国家急需办理的十件事情,得到了宋仁宗充分肯定,全部立为法令,并诏行天下。
C.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他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请求范仲淹留任,后又因病情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未到任就去世了。
D.范仲淹以民为本,为官正直,力排众议防守麟州,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了黄河以外的地区;直言反对打算给太后献寿的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淹二岁而孤,少有志操,既长,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4分)
(2)公知范仲淹,舍而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4分)
14.根据材料三,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范仲淹拒绝家中晚辈希望他在洛阳修建住宅,种植树木花圃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15~16题。
点绛唇
[元]张之翰
一夜东风,满城和气先吹彻。问春来也,几点梅花雪。
心事蹉跎,羞对东君①说。长为客。去年时节。走马铜台陌。
点绛唇
[宋]曾元允
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词上阕借“东风”“和气”“梅花雪”营造出春之将至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春满人间的期待与向往。
B.曾词中的“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与张词中的“长为客”,均暗含了词人的羁旅漂泊的情怀。
C.“去年时节。走马铜台陌”实写词人骑马走过铜台陌的情景,感叹时光流逝,平添淡淡哀愁。
D.“只有归时好”虽是暮春之景,但词人因为要结束羁旅,踏上归途,故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
16.清代学者陈衍认为,诗词应当做到“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石遗室诗话》),这两首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两首词的一、二小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被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
(2)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影响深远。《过秦论》中 “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蝉”是古诗词(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生活习性,在古诗文中常常用来表情达意,古诗词(文)中带“蝉”字的诗句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良渚水利系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它从北面和西面环绕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城外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古发现,在良渚古城遗址近百平方公里内,几乎每一个山口都有水坝遗迹,共计30多处。这些古水坝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一整套外围水利系统。根据形态和位置的不同,分为沿山前分布的塘山长堤,建于山谷谷口的高坝,以及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三种。这些水坝每一条的建造工艺都有些许差异。由此可见,那时人们对建坝各处的地形地质研究已经非常精细,能够做到 A -
良渚水利系统不仅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甲),防洪可能并不是良渚先民修建水利系统最主要的目的。良渚文明发源于天目山系,这一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季节性变化,即夏季雨水充沛,极易形成山洪;而到了冬季,这里又会迎来干旱。良渚水利系统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可将夏季大量降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解除洪水成胁。夏季蓄水、冬季放水,既可防洪,又能抗旱,(乙),此外,良渚水利系统还具备强大的运输功能。
构成良渚水利系统的一条条古水坝历经5000年岁月风霜依旧矗立,其蕴含的建造智慧,在今天也并不过时。在良渚水利系统中,大部分水坝坝体都采用了“草裹泥”的施工工艺。这种工艺与现代抗洪时营建堤坝使用草袋装土的“加筋”工艺 B ,作用都是可以使坝体加快固结,增加抗拉强度,使坝体不易崩塌。
①良渚水利系统反映了良诸先民在结构设计、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等方面的科学性,②体现了我国早期城市还是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③目前,人们仍对良渚水利系统的认识处于初期阶段,④彻底厘清其中各个水利设施是如何配合运作、发挥功能的问题,⑤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8.文中第四段用了“风霜”一词,这里可代指良渚水利系统经历的来自自然界的各种灾害,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以“战争”为代指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代;借代合理,表达流畅。(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从北面和西面环绕良渚古城”,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往往把朴素误认作浅显,又把华丽误认作丰富。”
上述话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3分)
解析】B项错误,“其中第一条(经得起人民评价)最重要”无文本依据。
2.答案】A(3分)
解析】B项,根据材料一“对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在于升级内容,提高品质,以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文艺的供给机制,实现文艺生产从多到好,由粗至精的范式转换“可知,B项的表述”实现文艺生产的市场化转型”错误。C项,“作为副产品的文艺”的说法,既没有文本依据,也不符合材料中“文艺既是党和人民的一项重要事业,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重要一员”的论述。D项,根据原文”大力发展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科幻文艺,共同参与探索未来社会可能性的事业”可知,”推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错误,应是“文艺工作者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3.答案】D(3分)
解析】D项表达的是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打破了人类是艺术创作的主体的传统,进而“催生出文艺新形式”,不能用来论证“文艺”以独有的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动力””。
4.答案论证结构方面: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提出分论点“新质生产力塑造文艺新格局”,再有条理地从文艺供给机制的优化、文艺市场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层次清楚。(2分)
论证方法方面:①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为闸明分论点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事实论证,列举正反两类事例,分析目前文艺市场上文艺作品的质态,对比鲜明,增强了说服力。(每点1分)
【评分细则】证结构2分·论证方法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解析】论文的论证效果是基于论点的提出、论据的性质与作用、论证(包括论证结构的安排、论证方法的使用、论证方式和论证语言的特点等)面言的,并非扶险意义上的运用论证方法取得的“论证效果”。作答时,要明确题目给定的答题要求,即“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第四段的论证效果。答案为示例,仅供参考。
5.答案】①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创作素材,催生出文艺新手段和新形式,推动了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客观事实。②清醒认识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介入文艺创作的两面性,防止陷入滥用智能工具、流连您返于机器文本的汪洋大海而无法自拔的语言游戏中。③正确认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扎根人民和生活,汲取创作源泉;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倾心打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评分细则】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考题,要求考生就材料给定的语境,结合材料一、二和附录的文字,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现“你”的认识,可从文中找到关键信息加以整合,形成答案。
【答案】6. B
7.C
8.①在“小战士”心中,雪莲似乎具有神奇功能,“等一朵雪莲盛开”寄寓着“小战士”消除头痛、战胜高原反应的美好心愿。②雪莲顽强生长在生命的禁区,五年才开花,“等一朵雪莲盛开”寄寓着营长对小战士挑战自我,成长为真正的边防军人的期待。③雪莲生长在生命禁区,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等一朵雪莲盛开”表达了对戍边军人坚守边疆、不畏艰难的赞美之情。
9.①内容方面:本文第一、二段描写的是哨所周边的雪山环境,展现出自然环境的壮美。而《百合花》这段描写的是我军对敌人发起总攻前的战场环境,呈现出残酷的战争氛围。②写法方面:本文第一、二段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从视觉角度描写环境。而《百合花》这段还运用了夸张等手法,从心理感受角度描写。③作用方面:本文第一、二段环境描写为后文表现小战士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雪莲的期待做铺垫,暗示小战士成长为合格的边防军人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而《百合花》这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危险的战争气氛,为下文叙写通讯员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解析】【导语】小说通过描绘18岁的小战士从温暖的福建来到高寒缺氧的边防哨所,逐步适应严酷环境并成长的故事,展现戍边军人的坚韧与坚守。文章以雪莲的生长象征小战士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信念的坚持。通过营长与小战士间的对话,刻画了军人彼此关爱的温情和对家庭的牵挂,反映了军人面对艰苦环境的乐观精神和内心希望。环境描写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成长历程。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必然”“值班的哨所旁”错误,“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他的家乡远在福建,那里有一年四季苍翠欲滴的翠屏山”“小战士不由得想到翠屏山上那些百年松柏的树皮”可知,那些百年松柏是小战士家乡的。C.“突出作为南方人的小战士对水果的酷爱”错误,从物性角度看,橘子虽然失去水分“有点蔫巴”,但果肉还是“清凉甘甜”;从寓意角度看,小战士从营长的故事中受到感染,感觉橘子格外甜。D.“表明他已成长为合格的战士”错误,小战士只是态度有变,但不能据此就说他已成长为合格的战士。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小战士表示等自己休假会带上盛开的雪莲花,‘去看看嫂子和侄子’”错误,原文只是小战士问营长“营长,您说那时候雪莲该开花了吧”,选项于文无据;另外“主要表现其对‘嫂子’的敬重且好奇心十足”也分析不当,这里表现的是小战士对营长的敬重以及对营长家人的关心。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根据“雪莲真有那么神奇,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能让人起死回生”可知,在“小战士”心中,雪莲似乎具有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奇功能;小战士在自己初到高原出现的头疼、呼吸不适等高原反应时,说“营长,我要像您一样扎根在这里呢,总有一天我能遇到开花的雪莲”,因此“等一朵雪莲盛开”寄寓着“小战士”消除头痛、战胜高原反应的美好心愿。
②雪莲生长在年平均温度零下 20 多摄氏度的生命禁区,要历经五年才能开花,展现出一种在极端恶劣环境下顽强不屈的品质。小战士从气候宜人、氧气充足的福建家乡来到这高寒缺氧的哨所,面临着诸多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就如同雪莲要去对抗严寒、缺氧等重重艰难险阻一样。营长鼓励他“吃不下就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好的身体素质连边境线都走不到,怎么保家卫国”,表明营长期待小战士能像雪莲那般,凭借顽强的毅力去克服眼前的不适,标题寄寓着营长对小战士挑战自我,成长为真正的边防军人的期待。
③根据营长对小战士所说的在年平均温度零下20多摄氏度的生命禁区,雪莲能够活下来生长,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结合文中营长为了坚守雪山,常年不能回家,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妻子,小战士决心克服困难,扎根雪山,想给母亲看雪莲照片的内容可知,标题“等一朵雪莲盛开”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军人坚守边疆、不畏艰难的赞美之情。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方面: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小战士家乡的环境, 第二段重点描写了哨所附近雪山的环境,天气好时天空湛蓝无云,山看似近在咫尺,展现出自然环境的壮美。《百合花》描绘的是我军对敌人发起总攻前夕的战场环境,天黑时分,天边有满月,敌人烧起野火、盲目轰炸并升起照明弹,将地面照得如同白昼,整体呈现出一种紧张、危险且充满硝烟味的残酷战争氛围。
②写法方面:文段写法多样,如“四季苍翠欲滴的翠屏山”“湛蓝的天,没有一丝云彩”运用视觉描写;“像平静的海面”运用比喻修辞;小战士的家乡气候宜人,而哨所所在雪山高寒缺氧,环境恶劣 ,二者又形成对比;《百合花》“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运用比喻;“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敌人照明弹的明亮;“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则是通过心理感受,形象地写出了局势的紧张,表明了“我”对敌人的憎恶。
③作用方面:本文中,小战士家乡气候宜人的环境与哨所的高海拔恶劣环境形成对比,为后文表现小战士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雪莲的期待做铺垫,同时,也暗示了小战士成长为合格的边防军人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百合花》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于营造出紧张、危险、艰难的战争氛围,为下文即将展开的总攻以及战士们将要面临的残酷战斗做了充分的氛围渲染,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战斗的严峻形势,为下文叙写通讯员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10.【答案】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本题通过断句的形式来考查文言文语言感知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前后文,弄懂须断之句的大意-仁宗皇帝两次赐给他亲笔写的诏书,为他打开天章阁,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条奏对。范仲淹惶恐不安。在此基础上,分析所断之句的结构,前三个分句的共同主语是“帝”,他“再赐手诏““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第四分句的主语是范仲淹。原文断句如下:帝再赐手诏,为之开天章阁,召二府条对。仲淹皇恐。
11.【答案】D(3分)
【解析】A项的表述正确。B项文中加点的“存”是“问候、慰问”的意思,“其存君兴国面欲反覆之”中的“存”解释为“思念”或“保全”,两者意思不同,判断正确。C项文中加点的“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是奇异的”,“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中的“伟”是形容词,解释为“高大、壮美”,两者用法不同,判断正确。D项中加点的“非”解释为“如果没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非”解释为“不对,不正确”,意思不同,D项的判断错误。
12.【答案】B(3分)
解析】B项中“全部立为法令,并诏行天下”的说法与文本的表述“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相矛盾。
13.【答案】(1)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他年少时就有志向和操守,长大后,离开家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
(2)先生了解范仲淹,(却)放弃了他而没有推荐,(怎么)推荐这么个人?(我)已经替先生将此人搁置起来,没有让他担任馆阁之臣,(你)应当重新推荐范仲淹。
评分细则】1)“孤”“之”“依”各1分,句意1分。(2)“置”“不行”各1分,句意2分。
解析】(1)孤:年幼而丧父;之:前往;依:依从。(2)置:搁置;不行:没有施行/做某事。
14.答案】①人应把注意力放在道义方面的追求上。②已年过六十,即使新建住宅也来不及享受。③并不担心自己从高位退下来没地方住。④世问之物不一定要自己拥有后才能享受其中的快乐。
评分细则】出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5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题考查定向概括文言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材料三主要从个人追求、年龄因素,担心的重点,对“乐”的理解等角度,闸明范仲淹拒绝家中晚零希望他在洛阳修建住宅,种植树木花圃的原因,要找准评说的角度。
15.【答案】C(3分)
【解析】C项中“实写”判断错误,“去年时节。走马侧台陌”系回忆过往生活,当为虚写。
16.【答案】①“一夜东风,满城和气先吹彻”的“东风”点出时当春日、风暖草薰,透露词人兴奋莫名的心境,表现了词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中羁旅漂泊的矛盾,在浅近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感慨。②“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两句,几近口语,明白如话,可谓意“浅”而“直”。“枕边吹散愁多少”,暗示归期确定前,问人一直为乡愁所笼罩:今之“吹散”暗示昔之“聚集”:“多少”则补充说明乡愁之冰重与纷繁,词人意在借今日得归之喜乐,折射出昔日怀归之患苦,可谓意“深”而“曲”。
【评分细则】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者酌情赋分。
【解析】题考查理解分析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时,先要对题目中引用的清代学者陈衍的诗歌主张结合诗句作出整体说明:然后,逐句进行解读分析,解读分析点到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17.【答案】(1)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评分组则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添字、减字该空不给分。第(3)句答案仅为示例,不出现“蝉”字本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是情境式默写,必须热记有关背通篇目的内容,答题时审读题干、把握提示、联想诗文是关键。默写的诗句与题干的要求要一致,书写要正确,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添字、减字。
18.【答案】古城墙默默伫立,那满身干戈留下的瘢痕,是岁月里动荡不安的见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借代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题目要求以“战争”为代指对象,需要联想到与战争相关的典型事物作为借体。“干戈”作为古代兵器的统称,是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所以可选择“干戈”作为借代战争的元素。考虑到要体现战争对某个事物的影响,选择“古城墙”作为受战争影响的对象,其次,要构建句子的情境,最后再考虑句子的合理性与流畅性。
19.【答案】A.因地制宜(因势利导)B.异曲同工(别无二致/如出一辙)(每处1分,意思相近即可)
【评分细则根据语境,A处所填成语是通过良渚水利系统工程中每一条水坝的建造工艺都有些许差异,说明那时人们对建坝各处的地形地质研究已经非常精细,能够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修建水坝。根据句意,B处所填成语旨在说明良清水利系统工程所使用的“草裹泥”工艺与现代抗洪时营建堤坝使用草袋装土的“加筋”工艺,虽然用料等不同,但效果(作用)却差不多,据此,可以填“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
20.答案】②句修改为:体现了我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③句修改为:目前,人们对良渚水利系统的认识仍处于初期阶段。
评分组则】指出或改正一处给1分,每指出并改正一处,给2分。
解析】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第②句误用关联词语,导致语意发生偏差,应将此处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修改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与”(替换为“和、跟”等亦可);第③句语序不当,将“仍”移至“处于”前。
21.【答案甲:(而且)在功能方面也十分完善。(或者:而且功能也十分完善)乙:(有效)解决了季节性降水不均的问题。
【评分细则】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前文看,甲处所填内容与其前面两个分句构成通进关系,从后文看,甲处所填内容总起本自然段其后内容,即良渚水利工程完善的功能,据此,给出答案甲,从语脉上看,乙处所填内容是本自然段关于良渚水利系统工程防洪抗早功能的总括,即良清水利系统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其所在地因季节性降水不均导致的夏涝冬早的问题,据此,给出答案乙。
22.答案示例一:不符合逻辑,理由如下:由“环绕”的本义是围绕、包围,即围绕某个物体周围可知,良渚水利系统工程只在北面和西面两面,不可能环绕良渚古城,因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合逻辑。
示例二:可以使用。理由如下:尽管从“环绕”的字面意思看,仅从北、西两面良渚水利系统工程不可能环绕良渚古城,但并不妨碍其存在从北、西两面布局(延伸)进而“环绕”良渚古城的趋势。
评分细则】确看法,1分;简述理由.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分析语言运用是否符合逻辑的能力,从“环绕”一词的本义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确实不合逻辑,据此,给出“示例一”。但是从文中具体语境看,尽管从“环绕”的字面意思看,仅从北、西两面良清水利系统工程不可能环绕良清古城,但并不妨碍人们对其存在从北、西两面布局(延伸)进而“环绕”良渚古城的趋势的推知与认可。据此,给出“示例二”。
23.【写作指导材料中所引用的周国平先生的话,反映了一种客观现象:现实人生中,人们常常将朴素误解为简单和缺乏深度·而将华丽误解为丰富和有意义。实际上,真正的丰富和深度往往体现在朴素之中,而华丽则有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引导语“上述话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将考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远的空间。比如,可以由周国平的话联想到,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有些人认为简单的生活是浅显的,面追求复杂和奢华的生活方式则被视为丰富和有意义。然而,真正的高级感和深度,往往来自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充实,而不是外在的华丽和浮夸。比如,可以思考这种现象更深层次的表现,这种误解不仅存在于个人生活中,也反映在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中,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的诱惑和表面的光鲜所吸引,忽视了内在的价值和精神的富足,实际上,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平静,比如,可以剖析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热衷于“高大上”的光鲜亮丽,追求立竿见影的“轰动效应”,而忽视看似简单轻松的基础性工作;有审美观方面的,无原则地忽视和排斥朴素之美,看重和追求华丽之美,忘记了事物内在的价值和人精神的富足的意义;有认识能力方面的,对朴素之美和华丽之美的本质缺少正确认识与感知,以致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能作出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可以基于上述现象列举原因,提出消除与改变人们的这种普遍误解的方法,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提高认识水平等方面发力,做到有迹可循,有招可支。
【参考立意】①真正的丰富和深度往往体现在朴素之中。②丰盈内心,充实精神,远离华丽与浮夸。③正确认识朴素的价值,冷静地对待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