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廷杖、大狱、受诬、被贬,有着太多不如意,但他却能以圣自期,立地成圣,着实令人叹服。他的人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要保持内心自足,方能万事从容。
王阳明出身书香世家,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时常告诫他“考取功名”的重要性。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教诲,其读书学习竟不以“考取功名”为目的。
有一天,年仅12岁的王阳明突然向老师问道:“何为第一等事?”老师答道:“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摇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此言一出,连老师都惊讶了,见过有志向的,却未见过如此有志向的!
王阳明数十年如一日地追寻着自己的圣人之道,他曾发奋图强七天七夜,结果一无所获,反而大病一场。但他没有放弃心中的志向,后来被贬龙场,依旧坚持到底、潜心思索,终于得悟大道,开创心学一派。而这一切,都起始于他少时的那个念想——做圣贤。
王阳明传奇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一旦有了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有了理想,便只管放手去搏。“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人生跌跌撞撞,总得有个志向,只要立志去求,终能得偿所愿。
其实,立志并不难,难的是志向往往在阻碍中流于空想。所以,要想成功,需立志真切,省察克治。
内心自足,志在千里、上下求索,便是最美的诗和远方。
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举朝震惊,文武失色。正当朝廷百官不知所措时,南边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王阳明以迅雷之势,成功平叛!
王阳明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成功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只可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宦官张永为了抢夺王阳明的功劳,竟然怂恿正德皇帝将宁王放掉,然后再由皇帝亲自去抓捕。正德皇帝天生贪玩,又痴迷于行军打仗,听了张永的话后不由得心动起来。
王明阳很清楚,若此刻放了宁王,等于放虎归山,日后再想抓捕就难了。他虽然心中着急,但也明白直言进谏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他选择以退为进,用“不争之心”对待抢功之人,主动将平定宁王的功劳让给张永,而他自己却去研学悟道了。张永得了好处后,自然也就不再和王阳明计较了,王阳明因此逃过一劫。
在那个宦官当政、朝野动荡的时代,王阳明看破世情,不再与万事万物相争,潜心研学,终成一代圣人。
王阳明说:“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适当退让能获得好处,一味争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不争,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为自己留一份清静,也为他人留一个机会。名利换不来人生幸福,惟有心灵宁静祥和,余生方可自在安乐。
内心自足,看淡名利、不争不怨,便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正德年间,王阳明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大宦官刘瑾,被贬到荒凉之地,担任龙场驿丞。
在远赴龙场的路上,他又被刘瑾的手下追杀,幸好自身机智,用金蝉脱壳之计躲过一劫。虽然经历了凶险遭遇,但依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鼓励自己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就这样,王阳明继续迈着坚定的步伐赶赴龙场。
龙场环境异常艰辛,但是阳明先生自十二岁便立志,一直念念不忘圣贤之道。故在艰难困苦之际,也没有放弃,而是追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于是,王阳明开始了他山洞内研究学问的历程,并为洞取名“玩易窝”,还写了一篇《玩易窝记》来记述这段特殊的时光。
从此,他置荣辱得失不顾,白天黑夜端正静坐,内心清静守一,在“日有三死”的凶险环境中顿然悟道,真正实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目标。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遭遇祸事而不乱,身处困境而不怨,只要苦不入心,再困苦的处境也是甜的。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内心自足,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便是人生最好的升华。
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定盘针指示着人生的方向,万物之间的变化和联系都在人的心中。心定则万物莫不自得,而定力则是人生稀缺的一种能力,是心之所指、人生所达。
内心自足的人,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的境地、遭遇何种不公的事情,都能矢志不移、与世无争、淡定从容。
只要能定下心来,看淡看轻一切,就能安住本性,精神清朗透澈。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你若喜欢,为积善之家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