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尽头,她也是华语偶像顶流

体娱   2024-07-03 23:37   广东  
小时候写《我的志愿》。

你都写了什么?

医生、律师、工程师、宇航员……如果你爱瞎想,有点文艺,或许还会在小说家和漫画家之间反复横跳。

如今都实现了吗?

有一个愿望,绝对不可能被老师允许。

也一定会被同学嘲笑。

可有人竟然真的实现了,还成了一代人的偶像——



三毛:沙漠新娘


七十年前。

在学校禁止说方言,老师可以用教鞭打学生,人人都被要求表忠的时候。

一个小学生说,自己的理想是——

捡垃圾!

就像《三毛流浪记》里一样。

于是学校纠正她:

我长大要做医生 拯救天下万民
这才是一个有理想
不辜负父母期望的志愿



对,她就是作家三毛。

据姐姐的回忆,三毛从小就跟其他人不一样,她的自我,要比同龄孩子倔强太多。

我们台湾以前的教育
是会体罚学生的
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可是在我的妹妹身上就不一样
她会觉得
她的人格受了一些侵犯和屈辱


再后来的故事。

我们都听说了——

三毛因为孤僻,不合群,父母决定让她在家自学。

可是,她越多地在家,就越多地被认为,是一个危险的定时炸弹。

三毛恋爱了,然后又失恋了。

哥哥姐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总是一回家,就看到三毛拿玻璃割自己的手。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

在三毛成长的时代,也是台湾最恐怖的时期。

年轻人无法决定自己读什么书,穿什么衣服,就连穿着匡威走在大街上都会受到警察盘问——

你的鞋子上怎么有五角星?!


只有三毛,这个从小没有大志的女孩,却用她近乎偏执的行为,先一步向禁锢天性的时代宣布——

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

三毛其实是幸运的。

青年时期,她便抵达了西班牙,认识了往后的挚爱,荷西。

她终于实现了,那个被大人鄙视的梦想:

在西班牙,她与荷西穿街走巷,翻垃圾桶的东西,买小鸟的羽毛,贪婪地把世界的可爱全部收入囊中。

这可能是她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荷西对她求婚,三毛却落荒而逃。

她不是不爱荷西。

可她无法接纳,这辈子要锁在一个人的身旁,锁在像金丝雀一般,稳稳的幸福中。

漂泊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喜欢离开
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我属于任何地方
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



遥远、陌生、荒凉的撒哈拉沙漠,给了当时许多人奇妙的想象,如同《橄榄树》唱的那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但很少人知道——

三毛流浪撒哈拉的动机,来自一次彻骨的情伤。

已经都快订婚了
他的请帖也印好了
可是当天那个德国男朋友
是她深爱的 忽然心肌梗塞去世


在华语世界里。

三毛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是那个保守压抑的年代,年轻人对浪漫、自由、理想主义的全部想象。

但在最新这部纪录片《沙漠新娘》里。

我们却看见了,三毛更真实,也更残缺的另一面。

出走撒哈拉,源自她酷爱探险的天性,也源于经历变故后,三毛对自我的放逐。



在幻想中。

撒哈拉是三毛的故乡。

可当她抵达此地,才发现……

这里没有梦中橄榄树,有的更多是贫困和磨难

我的浪漫梦想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里说是首都
实际上只有四条街
看起来像西部片里的场景
几乎所有生活在这里的西班牙人
都在磷酸盐公司上班
我吃得不好
水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我们都曾为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落泪。

但午夜梦回,三毛会想到家乡。

在全年高温干旱的撒哈拉。

三毛喜欢给荷西做粉丝煮鸡汤。

荷西搞不懂这是什么。

三毛解释:

这个啊 叫春雨
这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 下在台湾高山上
被一根一根冻住了
这种东西不容易买到哦



这一段文字,记录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

小时候Sir读到这,只能提取出粗浅的一面——

三毛好勇敢,好有趣,好懂苦中作乐。

然而长大了。

Sir才明白过来——

春雨的比喻,代表着三毛瑰丽的想象力。

更代表着,她无法与任何人,哪怕是最爱的人诉说的乡愁。

撒哈拉是不会下雨的。

正因如此,粉丝才会变成“春雨”。

撒哈拉的生活,很自由。

但也很原始——

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钱。三毛在这里最大的成就,就是拿着从台湾带来的指甲油,给方圆五公里的邻居们……

补牙。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经过文学的漂流瓶,成了台湾年轻人最渴望的生活。

可是三毛却说:

有时候,走进沙漠不是为了玩,只是为了忘记现实生活的辛酸。

1975年,西撒战争爆发,整个城市笼罩在强权的阴霾下。

宵禁,游行,枪炮。

而出于对外国人的仇恨情绪,原本周边那些可爱天真的孩子,也突然变成了狰狞的模样,恶毒地诅咒起她和荷西:去死!

当沙漠,不再想象的摇篮,而是意味着一触即发的生存恐惧。

三毛决意离开。



然而就在同一年,当三毛与荷西在加那利群岛,找到了面朝大海的房子,过上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无常的巨雷,又选中了她。

荷西在潜水时,意外身亡。

三毛一度陷入了精神崩溃。

回到故乡后。

此时的她,已经声名大噪,最夸张的时候,她一天会收到上千封读者来信,凌晨三点多钟,还会接到粉丝的电话。

但三毛,终归无法成为世俗眼里的大人物。

她对着镜头,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苦恼:

我走在路上,大家要和我打招呼,我不是很乐意。大家就说,三毛你怎么不像书中写的那么亲切、平和?我听完之后只好说,那你走嘛。我想说的是,我是一个最喜欢单独的人。



文学,曾是沙漠中的春雨。

然而,当三毛作为流行符号,催稿的压力,读者的骚扰,成名的负担,像淹死荷西的大海一样,像潮水一样涌来。

三毛承认:

比起我的作品,我只想更好的生活。

三毛这一生,就像她喜欢的《小王子》,从未长大。

在荷西去世的12年后,1991年,三毛在医院里自杀身亡。

有人怀疑,是因为她参与编剧的《滚滚红尘》在金马颁奖礼上横扫大奖,而她却颗粒无收所致;

又有人说,三毛从来没走出过情伤。未婚夫的暴毙,荷西的意外,还有无数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是逐渐压垮三毛的稻草。

还有人说,三毛一直是躁郁症患者,自杀是她想要回避却还是没避开的宿命……




三毛的后半生,确实扑朔迷离。

但说穿了,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衰老、疾病、失去……

这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解脱的痛苦,只是平等地降临在,这个一生都想和安稳对抗,从不为任何一个人,一段情,一个地方,献祭自己的女人身上。

荷西去世。

她会去他的坟前,日日夜夜地打扫。

但她却没有放弃,继续去爱,一个全新的人,一个她从未接触过的灵魂。

三毛只活到了四十八岁。

但她的一生,从未丢掉自己。

被名利束缚时。

她会想念战乱的撒哈拉,渴望一种赤贫的生活。

被读者的期待绑架时。

她也尝试过全身心地享受。

可当压力超出可控范围。

她却勇敢地背过身去,去做礼拜,漫无目的地旅行,直到找回自己为止。

太多人把三毛的一生,当成可以模仿的传说。

但传说,总是用完即弃的心灵鸡汤。

当三毛年轻烂漫,远走他乡,是精神解放的标志时。

大众蜂拥而上,把她变成出淤泥而不染的女神,幻想成完美化身。

当三毛急流勇退,回归平淡,做出了疯子般的行为。

大众又口诛笔伐,生怕她的解放,她的叛逆,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毒害青少年的鸦片。

你看。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和构成社会的沉默大多数。

三毛的一生,是自由的一生。

但追逐自由,从来都是一场无人作伴,危险至极的冒险。

因为自由的唯一奖赏。

就是自由本身。

而自由的代价。

三毛也用她的一生,坦荡荡地告诉你了:

“我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如果有一天我自杀了,那也是因为我对生命的爱,太过强烈”。

一个人的人生,只属于她自己一个人。

就像三毛的终极身份,不是作家,不是旅行家,也不是“恋爱脑”。

她是三毛。

一棵伫立在沙漠中,可以为天空、为云朵、为小鸟而多愁善感,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驻足观看,而放弃生长的……

只属于远方的橄榄树。

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
然后我听见我自己回答
说远方是你这一生最渴望的东西
就是自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
爱电影的人,一直关注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