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民访谈·良渚自然学堂(上)

文摘   育儿   2023-09-10 15:07   浙江  

良渚暖村·新村民访谈

VOL.01


良渚自然学堂 是立足于杭州良渚地区的自然教育和环境保护的社群组织,在友善地球,共学互助的理念之下,守护一方土地的万物生灵,协力养育我们的下一代。
2017年由自然教育倡导者吴雯发起,与良渚文化村的50户家庭共同创建了良渚自然学堂。2022年良渚自然学堂入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东南隅的暖村,将良渚自然学堂根植在暖村这座新兴的人文生态村落中,与聚集在这里的艺术家、学者、匠人、创业者共同营造理想幸福生活。

暖村新村民访谈第一期,小暖采访了良渚自然学堂的几位老师。通过他们了解更多关于良渚自然学堂的故事。


吴雯良渚自然学堂发起人,原互联网媒体人,自然教育和环境保护领域从业11年,擅长活动策划和课程研发,为“良土有趣”项目负责人和主课老师。
晶晶良渚自然学堂负责人之一,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景观设计系,《良渚二十四节气物候地图》作者,盖娅初级自然体验师,持续前行在自然教育和自我探索的道路上。
叶子文化村邻居,北林风景园林专业硕士, 资深景观设计师,自然教育工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
果丁良渚自然学堂主课老师,良渚实验学校科学老师,昆虫爱好者,生态摄影师,风趣幽默,多才多艺,是良渚文化村深受家长和孩子欢迎的“网红”。
周静良渚自然学堂公益板块负责人,对外活动联络人。
杉杉良渚自然学堂主课老师、果子星球行政老师,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研究生,正面管教讲师,早期教育指导师,从事早幼教10年,理解和尊重孩子不同的节奏,重视身心共养和师幼互动


孩子回归到跟自然的连接

真正用五感去体会这个世界的样子

小暖:一开始为什么想要成立秘境守护者?又是怎么演变为良渚自然学堂的呢?
吴雯:最开始我在腾讯工作了大概 5 年,离职之后有个间隔年,我去了澳大利亚,跟当地人一起生活,看到了他们如何对待自然和环境,以及是怎样生活的,当时很触动我。我那时在国内做旅游频道主编,觉得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和澳大利亚人跟自然的关系很不一样,就促使我想去做生态方面的游学,回国之后机缘巧合下参加了阿拉善SEE公益基金会的一个项目,叫做“创绿家”,在民间寻找一些在环境保护领域创业的年轻人。
当时我申报了这个项目,以做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游学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传播策划为主的一个社会企业,于是创办了秘境守护者。在中国的保护区到处跑,做生态游学的线路,开始踏进了环境保护的领域。
大概 2014 年,国内开始跟国际做交流,把自然教育引入到中国,我也有幸参与到这些项目当中,跟很多全国第一批做自然教育的人一起发起了中国的自然教育论坛,去学习全世界的经验,日本的、欧美的、台湾的,把他们做自然教育的老师请到中国来,给我们做论坛、开课,国内想要从事这个领域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去学习。
就这样,我从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这两块进入了公益环保的领域,当时在国内的圈里还算比较活跃。


环境资助者网络参访自然学堂 ▲

后来我跟我先生准备生小孩,他当时在阿里巴巴,我们就选择来杭州生活,我在良渚文化村开始二次创业。2017 年小孩出生了,我开始在文化村做和儿童教育相关的讲座,包含了自然教育,通过做自然笔记的大赛展览,在文化村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之后我开始筹款,在 2017 年的 99 公益日,由 50 个创始家庭捐钱建立了良渚自然学堂。
从那时开始,前三年每年筹款,筹来的钱就用来做良渚本地自然教育的课程研发,比如观鸟、昆虫、夜观、生态种植等等,这一类跟自然教育相关的课程。
在良渚自然学堂的小农园里,吴雯老师讲述着自然学堂的故事 ▲

小暖:自然学堂在做的事情,是借鉴了国外的自然教育吗?又有哪些本土化的改变?
 
吴雯:我们去学过日本的自然学校,台湾的公益组织,还有欧美的森林教育。他们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或者说是一个信念的确立。当时特别触动我的,是日本的自然教育老师过来给我们上课,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做这个事业,就守着他那一小片土地,有的甚至只有两三个人,其实就是个家庭自然学校,这样小而美的机构在日本有上千家。就像我们良渚地区有个良渚自然学堂,在西湖也可以有个西湖自然学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是跟社群紧密连接的一个小机构,那整体的社会氛围就会不一样,大家对待环境、对待自然的基础素养也会不一样。

           自然学堂的工作坊 ▲
每个地方都有,而不是全国连锁机构,不是商业化的去布点,而是每个地方自己生长出来的。所以我一直没想去做多大规模的扩张,去开多少家分店,我只是想我们能把自己的这片土地守好,呈现出来这种状态,能够感染、影响到更多人,让他们可以在他的土地上再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我到你的土地上去开分店,这是我接触到日本自然教育给我的一个比较大的启发。

在农园快乐种菜的蚂蚁公益团队 ▲
本土化是我们非常大的一个特点,我当时筹款做二十四节气就跟大家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和自然的记录,但实际上每一个地方都是不同的。我筹款做二十四节气,是想要更清楚良渚本地的自然变化,于是我们开始做记录、做研发,记录每个节气会开什么花,会来什么鸟,会有什么虫子,是种麦子还是种稻子。另外一块是做活动,每个节气会有一个比较隆重的活动,村民一起来参与。那一年研发完了这些,二十四节气课程就成为了良渚自然学堂的核心课程,做了很多年,一直延续到现在。


自然学堂二十四节气活动 ▲

小暖:顺着二十四节气去了解这片土地,它推动着自然学堂往前走,也让孩子们对自然的了解更真实。

吴雯:我们从小的教育更多是在书本里面,书里面告诉你有北极熊,有狮子,要么就是去逛动物园,但是我们本土有什么是不知道的,只是变成了知识储存在脑子里,而且还不是我们本地的,是教科书或电视上的。其实我们周围有非常多美丽的蝴蝶,美丽的鸟,生物的丰富多样性就在我们本地,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是非常绚烂的。但是我们根本就看不见,大部分是视而不见。我们做自然教育很大的层面上,是让孩子回归到跟这片土地的连接,跟自然的连接,真正用他的五感去观察、去体会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自然学堂户外活动自然观察 ▲


聊聊你与自然学堂的缘起

小暖:你是怎么了解到良渚自然学堂并选择加入呢?
晶晶:我五年前搬到良渚文化村,也是正巧带小朋友在村里散步看到自然学堂在众筹24节气的活动,看着很有意思,就给小朋友报名了。我是全职妈妈,小孩上学后白天是很空的,自然学堂除了周末小朋友的活动,周内还有一些成人的课程,我自己最早参与自然学堂就是其中的一个公益活动“自然笔记达人”,慢慢发现在这里大家有着相似的教育理念,爱好户外大自然,小孩的年纪也都差不多,就慢慢进入了这个圈子,开始跟大家一起策划活动,参与运营课程等。 
晶晶老师的手绘 ▲
叶子:我是2018年底,朋友介绍说有一个机构的二十四节气课程挺有意思的,我本身就喜欢传统文化,所以就去参加了一次。最后打动我的倒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当时吴雯老师给我拍了一张很好看的亲子照片,我被这个照片感动了,觉得有人这么用心的在做一件事情,还帮你做记录,很真切的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善意。于是我就报名了二十四节气的系列课,上了两回之后,我去找吴雯老师毛遂自荐,因为我是从事景观设计的,本身也和自然相关,而且我很喜欢策划活动,所以很想加入到自然学堂的工作中来。吴雯老师说好啊,来试试看吧,于是我就加入了。


在暖村的宽草坪上,叶子老师欢快地谈起初遇自然学堂的印象 ▲
果丁:古有孟母三迁,我也差不多,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带儿子到文化村来。当时去自然学堂听了吴雯老师的一堂课,课后跟她聊起,正好我在村里的学校上课,而且那时一直在观察蝴蝶,她想让我试讲一堂蝴蝶的课,就这样开始的。她觉得我的课很符合自然学堂的课程体系,就问我有没有兴趣开一系列的课程,那时候她在村里做大家一起养育小孩的事情,我就顺理成章的加入到自然学堂的大家庭。

带小朋友在南湖观鸟的果丁老师 ▲
周静:我进自然学堂之前是没有接触过自然教育的,我知道自然教育是在 2020 疫情刚爆发的那一年,我的老大刚好幼儿园结束上小学。我发现了文化村有个良渚自然学堂,办的活动也是我很感兴趣的,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暑假寒假都在外婆家的大山里,自然教育给我的感觉是在大自然中会找到那种熟悉感,所以我很喜欢,报名买了全年的课程,各种活动都可以参加。


静静和可爱的dangdang ▲

杉杉:2017年,我女儿刚出生一年的时候,我们全家到杭州来旅行,在文化村住了两天,很喜欢村里面的氛围,还有村民们的互助,这种感觉很好。2020年因为疫情,我在许昌的幼儿园倒闭了,我们就拖家带口地来了杭州。工作两年后,Luna 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说暖村要成立一个托班,问我有没有兴趣,我一直都从事幼儿教育,之前也来过暖村,知道暖村的愿景,还有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很感兴趣也很契合,就决定来这里办托班。

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杉杉老师 ▲

小暖:你目前主要负责哪些工作内容呢?

晶晶:我现在做的是自然学堂的整体运营统筹,现在有了新的场地、更多新的伙伴,要做的事蛮多的。目前主要的部分,一个是基建,因为基建完善了很多课程才能开始。另外是农园,我们的很多课程是基于农园的,我们的农园不仅仅是作物,还希望恢复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会去引进一些本土的植物,保留各种野草,吸引对应的昆虫、鸟类等等,让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丰富的生态系统。


晶晶老师教孩子们了解种子发芽的秘密▲

叶子:一个是运营课程,主要是果丁老师的户外虫虫课。另外一个是对外宣传,包括公众号和视频号,以及抖音和小红书等自媒体的维护。

周静:我现在运营课比较少了,后面会负责公益板块多一点。自然学堂每年会承接很多公益基金会给的项目,去做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因为吴雯老师往后比较多时间在国外,公益这块她不希望丢下来,所以就想有个人重新接下来,如果有机构项目进来我们就做,如果没有我们也能自己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每周五我们会跟着Luna一起,去遗址公园徒步一圈,7-10公里,慢慢发现这个事情很有意义,也没有人想请假,大家走完都很舒服。因为大部分全职妈妈没有一个出口去倾诉自己的情绪,所以我觉得在暖村需要一个公益性的组织,把大家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去连接更多资源,帮助更多需要从这里获取能量的人这个是我现在比较感兴趣想做的事。


由Luna发起的“徒步良渚”▲

果丁:今年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任务,就是写良渚周边的物候观察笔记,今年的每个节气都写一篇,放在自然学堂公众号上面,算是小专栏。每个节气我会用一到两天的时间,挑个地方做观察,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植物、昆虫、鸟类等。如果以后这边的生态修复得更好一点,我们可能会出一本良渚本地的动植物观察手册,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就是重体力活基本上都交给我干,像前段时间挖水沟、种树等,那必须还得我上,哈哈。我从小就是干农活长大的,我妈也说没想到你小时候的技能,现在还能够用来教学生怎么插秧、割稻子,认识虫虫。可惜的是现在田里因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已经见不到泥鳅、蚂蝗和以前我那会儿常见的各种小虫了。

果丁老师带队的户外虫虫课 ▲

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

在暖村共同养育孩子


小暖:暖村当时几乎是片荒地,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决定入驻暖村?
吴雯:我们走投无路来到暖村的时候,也刚好是暖村要重新启动的时候,这个算是“天时”了,整个良渚的大环境是“地利”了。最后的“人和”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我们团队和暖村团队都很融洽,所以综合下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理念层面也有很多契合的部分,大家都是善意的。其实要做成这件事情我们双方都不容易,尤其要做成一件事情的初心,你要一直走,还不能偏行,这个是最不易的。当时也是被逼到没有场地的一个状态,跟村长聊完感觉自然学堂终于有地方可以长久托付了,而且这个场地是固定的,所以真的是喜极而泣。

暖村 
晶晶:原先我们是在劝学公园,后来又到了马家角农庄,持续了半年各种原因我们得换场地。当时找新场地,看了几个地方都觉得不是很合适,最后想着要不去暖村看看。来了之后大门锁着的,推了几下也没打开,正打算走的时候一阵风把大门吹开了,大概这就是天意。进来后发现有人在办公,村长正好也在。那天暖村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村长关于社群共建的理念,跟自然学堂想做的事也很契合,最重要的是暖村可以给我们提供稳定的场地,所以很快我们的24节气活动就在暖村开展了。

入驻暖村后的节气课程 
叶子:村长说了关于暖村的理念,让我们觉得村长是个很有信念感的人,虽然那是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但村长给人一种很有公信力的感觉,他是一个坚定又温和的人,所以挺愿意相信他。还有我们也相信吴雯老师,她和村长也是很多年的朋友了。另外我们也需要一个场地,当时找场地找的挺沮丧的,村长说“你们来吧,我们欢迎你”,很感动,同时暖村也需要有机构带来人气,所以我们算是相互奔赴,共同努力,而且我们相信暖村以后会更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的。我们应该算第一家进来的。

果丁:我们换了几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觉得舒服的状态,差点就放弃了,直到来了暖村,重新燃起了对整个机构的希望。当时吴雯问我的意见,我说既然大家都还是愿意做这件事情,那我一定全力支持,既然开始了就好好做。暖村的环境让我感觉到自在,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和人之间的状态,于是我也到暖村来了,觉得这是一件可以持续做的事。


良渚暖村,一座正在营建中的人文生态村落 ▲


小暖:当时找场地经历了挺多波折,让你们坚持下来的动力或者说初心是什么呢?


叶子:我们其实几乎就要放弃了,但一直觉得很可惜,因为我们做五六年了,有好的老师,好的课程,还有很多群众基础,以及很多外地的学生和家长,积累了这么多年最后因为场地的原因搞不下去,太可惜了,所以才会四处去奔找。另外我们自己的孩子也都还小,自然教育又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全部都融合在一起了,包括果子星球现在的员工很多也都是学生家长,我们的自然课程最大的受众群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良渚自然学堂的员工家长和孩子们 ▲

果丁:其实我的初心倒不是说要通过这个机构去赚多少钱,是真的很喜欢做这个事情。很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也许也就是有片自己的菜地,有自己喜欢做的事,目前于我而言的话,我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个状态里了。我跟孩子也常说,这辈子就做两件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跟自己喜欢人在一起。我们那个年代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才点”,只是传统的教育让我们无视或者忽略了自己的这个点,以至于毕业之后会迷茫你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愿意去做什么?每周我陪着小朋友去爬山,给他们讲一路遇见的各种花鸟鱼虫,是我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候,把自己变得跟小孩子一样大,讲跟他们差不多的语言,跟他们平等对话,让我非常放松。


良渚自然学堂的老师和孩子们在田野里 ▲

小暖:来到暖村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杉杉:我从踏入教育这条道就听说过一句话——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暖村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村庄,不论是人还是环境,还是现在自然学堂这样的一个基础,都是非常匹配的。来到暖村我感觉到三个词,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包容,还有一个是互助。大家是彼此信任,是放心的,一个村子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整个村子里面的新村民也好,还是暖村的工作人员也好,呈现出来的状态,还有产生的氛围,都是一种互相帮助支持,包容开放的,彼此之间也没有太多陌生感。


暖村里大家一起拔河比赛 ▲
叶子:暖村的工作人员我觉得特别好,特别亲切,跟之前合作的机构都不太一样。在暖村,人们之间有很多交互,比如面包房、木工房,大家都是互相会支持的,平常我们也会串门,互相提供一些帮助。在暖村养育孩子过程中,我觉得自然学堂还有暖村给了很多帮助,包括我自己的成长,我和孩子一起的成长。我们有个口号叫“在村里共同养育孩子”,可其实养育的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我们自己。

良渚自然学堂的老师和孩子们的温馨日常 ▲


小暖:晶晶是暖村第一个签约的人,第二个是周静,因为你们俩签约了,自然学堂的节气课也吸引了更多人对村子感兴趣,让暖村的社区营造一步一步的突破开来。


晶晶:当时我自己也很喜欢暖村,想在暖村有个自己的工作室,希望暖村能顺利发展起来,但大家似乎还处于观望状态,那就得有个突破口,我和静静就毫无顾忌的签了。自然学堂最早做的活动是节气课系列,它的包容性很大,可以结合各个部分,有民俗文化相关的、自然游戏、食育、农耕劳作等等,会根据不同节气来设计,它可以把我们日常其他的课程也结合到活动中去,像农耕的部分就会有跟植物、昆虫相关的。

现在来参加我们活动的以文化村的村民为主,也会有市区的家长带孩子来。我们机构的方向还是基于本地的社群,做本土化的自然教育活动。基于良渚这块土地做课程研发,以后深耕深挖还是这个方向,这是我们的优势。寒暑假会走更远一些,有省外各地的生态游学营。

良渚自然学堂2023夏令营 - 湘西秘境寻虫之旅 ▲

小暖:自然学堂的课程是如何研发的呢


晶晶:课程这块,我们实行的是项目制,运营老师搭配主课老师,一起来负责一个课程的研发开展。在课程的研发上给到老师很多自由度,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自由发挥,也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让他可以做一些真正发挥能量的事情。


叶子:我们主课老师首先有一个方向,大概办几次课,内容是什么,运营老师会根据这些来做推广、做招募,做招生的工作,以及一些后勤工作,包括拍照等,我们都是这样搭配的。课程研发是大家一起讨论,每周开会都跟进这些事情,有不足之处也会复盘。我们对教学质量要求挺高的,尤其户外课,超过 15 户家庭其实人就有点多了。节气课程是针对幼儿园为主,小学生当然也可以来,像昆虫课、地质课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更适合。

 良渚自然学堂虫虫课 ▲

小暖:自然学堂到了暖村之后,内容板块有变化吗?


吴雯:之前在良渚文化村的时候,不仅在村里面,也会在周边的自然环境里面办活动,现在我们也会经常去暖村外面做活动。以前我们有一个劝学农园,现在在暖村有一个良土农园,农园一直是我们的核心,像二十四节气也是基于农耕的,是跟农事有关系的。我们的另一个特色是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会完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循环,这是其他自然教育机构比较少能做到的,是我们的优势。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我们研发了有机垃圾处理和自然教育相结合的一套课程叫“良土有趣”,包括了怎么去堆肥,怎么去养小鸡,怎么去养蚯蚓,怎么去支持整个生态农业的生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怎么跟孩子的教育相结合?我们做的这一系列课程在整个自然教育领域里面算一个创新的事情,我们也把这个课程用公益的方式输出给了全国非常多类似的机构、幼儿园、社区,包括云谷幼儿园也是在用我们的教学片。


吴雯老师为小朋友讲解堆肥知识 ▲

堆肥 ▲
叶子:课程体系里大的类别还跟以前一样,在教学方法上会有一些不同。像以前我们是没有餐饮的,现在暖村提供餐饮,而且烧很好吃,这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特别是在办营的时候。如果以后还有住宿的话,办活动的时间就能更充分,让孩子更沉浸在这里。



<未完待续…>



良渚暖村
“暖”,是我们喜爱的一个字,我们相信,来到这个世界,为自己,为他人带来一丝暖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营造暖村,温暖的关系是初心,也是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