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镇革命老区村(沙源、教昌、民乐、市边)

时事   历史   2022-09-02 11:07   广东  


古镇镇革命老区村

沙源、教昌、民乐、市边


沙源、教昌、民乐、市边等自然村于2002年合并归属海洲行政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述各自然村被评为解放战争时期“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


沙 源

SHA YUAN


沙源村位于古镇镇北部。民间相传,最早迁至海洲地区曰富山麓开发农业生产的,是来自南海县西樵山附近乡村的刘姓,继而是元代迁来的袁姓。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为袁、张、梁等。2018年底,该村户籍人口2599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海洲话。


沙源坊袁氏大宗祠曾是中区纵队挺进粤中宿营地。1944年秋,中区纵队执行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的指示,挺进粤中,深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由于五桂山至新会路途较远,只有中山九区和新会荷塘是抗日游击队控制的地区,且须途经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的防地,部队只能夜晚行动,白天休息。党组织经过反复考虑和研究后一致认为,部队应从海洲渡江。因海洲有受地方党组织所控制的“白皮红心”政权和海洲自卫队,以及可隐蔽武装部队的场所袁氏大宗祠。经过周密部署和安排,10月21日,中区纵队主力近500人从五桂山出发,22日晚部队顺利进入海洲并隐蔽在沙源坊袁氏大宗祠里,对外封锁消息,并安排海洲自卫队放外哨。23日傍晚,部队从海洲出发渡江过荷塘,向粤中挺进。在地方党组织的努力和海洲人民的全力掩护下,中区纵队主力近500人得以在日军及国民党军的眼皮底下顺利渡过封锁线,海洲乡长袁世根热情接待部队,安排食宿并保证部队的安全。袁氏大宗祠于1958年被拆毁,2020年筹备重建。


古镇镇海洲沙源村。黄春华摄(2020年4月)


教 昌

JIAO CHANG


教昌村位于古镇镇北部,海洲行政村西北部。明清时期,海洲乡分为8个坊,教昌为其中之一。


世居村民主要有袁、欧、陈三大姓氏,此外还有区、潘、谭、黎、岑、蔡、翁7个姓氏。2018年底,该村户籍人口2079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海洲话)。


袁世根陵园位于教昌村西南部,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1984年,海洲大队出资建造袁世根纪念碑,纪念袁世根(详见“民乐”介绍)。2011年,海洲村在纪念碑前设四柱三门石牌坊,形成袁世根陵园。


旧时教昌村有3道闸门,当时主要用于防盗。


人物


袁勋(1928— ),1943年参加补习班和组织读书会,参与中共地下组织创办的《持正报》编印等活动。1944年7月,参加中共领导下的梁伯雄大队当交通员。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底,返回海洲负责中共机关报《星火报》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门市副市长、中共阳江市委书记兼阳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古镇镇海洲教昌村。黄春华摄(2020年4月)


民 乐

MIN LE


民乐村位于古镇镇北部。明清时期海洲乡分为8个坊,民乐乃其中之一。该村户籍人口中比例最大的为袁姓,另有欧、冯、廖、伍等姓。2018年底,该村户籍人口1562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海洲话。


民乐村所在的曹古海(古镇镇)在清末有妇女“梳起”不嫁的习俗,这类女性俗称“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曹古海地区在东南亚各地的自梳女较多,由她们汇款回乡资助建造的房屋超过千座。据2005年调查,已回曹古海定居的自梳女有15人,仍在南洋一带居留的有16人。2017年7月,该村最后一位自梳女去世,终年98岁。


民乐大街四巷22号的民房是中共珠江地委活动旧址。该宅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海洲乡“白皮红心”乡长袁世根的故居,建于1948年。1949年春夏间,珠江地委书记黄佳住在袁世根家领导珠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召开各种会议,部署迎接解放等;同年5月,中共中顺边县工委成立会议在此召开;7月,黄佳在此主持了传达迎接解放的会议,均得到袁世根及其家人很好的掩护。该处于2006年6月被中共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中山市党史教育基地。

人物


袁世根(1912—1951),抗日战争期间曾在罗定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1年回海洲任乡长。按照党组织意图做好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控制海洲乡政府,成立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白皮红心”政权。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1月至1950年8月任中山三区区长。1951年11月,在清匪反霸、退租退押运动中蒙冤致死。1981年11月,中山县委为袁世根平反,恢复其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的政治名誉。


古镇镇海洲民乐村。右上是教昌村。黄春华摄(2019年8月)


市 边

SHI BIAN


市边村位于古镇镇北部。明清时期海洲乡分为8个坊,该村为其中之一,因靠近海洲市场而称市边。该村主要有袁、李、邓三大姓氏。


2018年底,该村户籍人口1078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海洲话。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水稻,养殖桑蚕,以养殖生猪、鸡、塘鱼为辅。改革开放初期,村内开办有粮食加工厂、砖厂。现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厂企多为灯饰加工厂,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出租厂房和鱼塘、基地(花木)为主。村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和物业出租收入为主,另有集体经济分红和个体经营收入等。


古镇镇海洲市边村。黄春华摄(2019年8月)



文章来源

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中山市革命老区村概览》

一审:卢丽燕、林婷婷
二审:李丽静
三审:黄春华


中山党史

存史鉴今传薪火





 



中山党史
打开一扇展现党史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