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召开以后,全县上下围绕县委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及要求,结合“浙西第一门户”建设实践,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连日来,常山传媒集团派出一批骨干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重点围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两山合作社”、“三位一体”、“新三公”等改革主题,宣传常山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本期一起来聚焦“两山合作社“改革。
近年来,我县依托“两山合作社”平台,改革创新举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探索碳汇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推动油茶产业扩面提质,撬动绿色发展生态“杠杆”,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常山实践新篇章。
近日,在青石镇和尚弄村的油茶产业扩面提质示范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实地勘探土地平整情况,为下一步油茶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如今,我县以油茶产业扩面提质示范建设项目为支撑,实施规模化林地流转策略,为油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今明两年,我县计划完成油茶种植总面积3.3万多亩,涉及新造林1.2万多亩和低产林改造2.1万多亩。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农投集团实施了规模化林地流转策略。”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广远介绍,截至目前,已完成2.6万亩的林地规模化流转,预计9月底将全面完成剩余的林地流转工作。
山区县要实现共同富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显著,森林资源禀赋优越。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高质量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成为破题之道。
我县以“‘两山合作社’+农户+村集体”联结形式开展项目开发,把“两山合作社”作为林业碳账户一级账户开发主体,对林场、村集体、农户的造林抚育地块碳汇量进行统一收储,经样地监测、审定核证,收到碳汇交易收益后再反哺林农,形成“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良性闭环,有效破解了生态资源低效闲置、农民增收乏力等难题。截至目前,已实现5549亩森林经营类地块碳汇收储,核证开发碳汇9133吨。
如果说林业碳汇是因地制宜、求新求变的创新之举,那么“两山合作社”与县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基于林业碳汇探索建立的“司法碳汇”模式,更是为传统“补种复绿”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新解法。
“两山合作社”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导向,积极探索“司法碳汇”交易模式,与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林水局等多部门紧密合作,出台《关于在办理涉林案件中适用林业碳汇补偿机制开展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试行)》,通过“CCER造林碳汇项目”建设,引导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人通过认购碳汇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由“司法碳汇”所得的碳汇补偿款也将用于碳汇林基地植树造林及森林抚育等项目,助推森林提质修复,重新还绿于民。这是“两山合作社”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一次创新,进一步拓展了林业碳汇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新空间。
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李涛表示,秉承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打造“检察+碳汇”的生态修复路径,引导当事人认购碳汇,碳汇所得款是用于造林的项目,这既优化了替代性修复的一个模式,又充分激活了林业碳汇资源的内在价值。
无论是探索绿色低碳共富之路的林业碳汇,还是助推油茶产业扩面提质的规模化林地流转,都是我县以“两山合作社”为载体,激发改革动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富民的生动实践。从数字化“生态云脑”平台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从乡村振兴到助企纾困……常山深化改革的决心从不动摇、守正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逐绿前行的共富新路径也愈加清晰。
县发改局党委书记、局长 宁玮亮:
记者:占振宇
见习记者:柴奇超
一审:李欣宁
二审:肖 薇
三审:朱 珊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