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农民日报》刊发《山区村鼓钱袋,如何提升含“金”量?——来自浙江衢州市的探索实践》一文,其中,常山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强村富民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优秀做法获点赞。
浙江评判农村集体经济成色,主要分两大关键指标——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样都是钱,近年来,后者备受各地重视,即这钱得真正“赚”出来,而非靠上头拨、伸手要。这也意味着,村干部不光得会管理,更需懂经营。寸土寸金的城郊村或尚有物业经济,可对于山区村而言,要培植“造血”功能并非易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关键在于相比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如何来诠释“新型”的内涵,尤其是在市场化竞争如此充分和激烈的当下,钱从何来?新路怎开?
地处浙江西部的衢州市是个山区地市,对于如何突出经营性收入,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当地选择把改革作为“牛鼻子”。最近,记者专门走访该市多地,尝试从基层实践与思考中,找寻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含“金”量的可能方向。
9月5日,衢州召开党建引领“一镇一产业、一村一品”现场推进会暨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动员部署会。会上,除了市域层面的整体谋划,每个县(市、区)还各有任务:如柯城区探索强村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改革,龙游县聚焦新农人返乡创业“一件事改革”,开化县深化新型村企结对帮扶机制改革。
在衢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玲芳看来,必须把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促进”作为目标取向,立足“土特产”资源,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贸则贸、宜游则游”原则,以党建为纽带打通乡村特色产业“无中生有、有中育优、优中生特”培育通道,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巩固提升。
下会后,柯城区沟溪乡党委书记彭欣荣深受启发,立刻召集乡党政班子和16位村书记,围绕特色产业做大、经营模式迭代、共富项目谋划等进行头脑风暴。过去几年,该乡以“中国第一农民画村”余东村为龙头,串联周边其他8个文化和农业特色村开展党建联建,并围绕各自定位,打造了画坊、瓷坊、面坊等十个共富工坊。
陈家胜是“德门龙面”的第四代传人,如今其女儿也加盟其中,负责网络营销。记者抵达沟溪乡斗目垅村时,正逢不少村民到面坊加工面条。原先村里不少人家都会做面,可大多自给自足。眼下,客户点单、工坊接单、企业送单,彼此协作,村集体的闲置资产得以激活增收,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挣薪金,“一根面”还真成就了一个富民产业。
彭欣荣谈到,接下来,将串起一条农业产业线,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仓储全链条,也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挖掘更大空间。现在,各村后劲十足:碗东村以瓷为魂,将老房、牛棚、旧村小等,改造成咖啡馆、瓷器工作室和研学基地,人气不断走旺;五十都村的金钱柳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500万元;余东村开发文创产品,仅此一项营收20多万元。
衢州因村制宜,立足于当地资源,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等,亦可“无中生有”。常山县金川街道的徐村村,就是靠节庆走红。草坪、露营、紫薇花与“UU音乐节”的联袂,使其声名大噪,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特别是大量年轻人的涌入,催生出房车露营、婚纱摄影、采风写生等新业态。村里的闲置资产和农房,还有闲余劳力自然全都派上用场。去年,该村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85%,村民人均收入超5万元。
沟溪乡有“九村十坊”,并非简单物理组合,而是一种资源整合。而在常山县新昌乡,三年前,全乡10个村就开展党建联建。达塘村的党支部书记陈重良,最早带着村子摘掉“穷帽”,因而被推举为“十村联建”的负责人。回村第五年,达塘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零增长到100多万元,但他总感觉,单村“盘子”太小,事业很难做大。
从一村到十村,资源是丰富了,可如何真正串成链?新昌乡党委书记邹赛直言,得有一个实体化的龙头来带。于是,乡里进一步集成资源,由“结亲”的浙能集团、县里的农投集团和10个村三方出资,抱团成立名为“富好公司”的强村公司,开展农产品销售、农业开发、文旅运营等业务,实行品牌、营销、分红“三统一”。去年,该公司营业额达2017.2万元,10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76万元。
在江山市,这种要素集成的氛围更浓。江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佳华坦言,当前,农村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特别是山区村逐渐空心化,想要突破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就要破除原先家家户户分散经营的方式,想方设法加强涉农惠农资金和政策的统筹,推动优势资源效益最大化。
坛石镇八成是山,如今在该镇占村村,短短时间,一个全省单体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拔地而起,背后则是全市18个乡镇69个村的共同努力。待四期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69个村集体经济创收1023万元。负责具体经营的汇农公司负责人直言,若非资源整合,如此体量的项目根本无法短时落地。
抱团之风正劲。凤林镇白沙村是个移居新村,下山后,村集体就谋划“富得起”的文章,兴建食用菌工厂化培育基地,布设木材深加工园区,村民几乎不需外出,家门口即能创业就业。近几年,镇里还谋划了一批村集体经济增收抱团项目,全部运营后可为18个村平均增加10多万元经营性收入。纵观全市,目前10个市级抱团项目,每年可带动200多个村增收超1000万元,成为重要支柱。
如今,党建联建在衢州乡村绝非空话套话,而成了一种资源整合、力量协同的抓手。村与村之间、村与企之间,包括山海协作的地区之间,在党建引领下,大家建立起组织共建、事务共商、项目共推、资源共享等一整套机制,将彼此如同石榴籽般抱在一起,打开了发展新天地。
如果说抱团发展、资源统合,是一种组织形态层面的变革,记者在衢州采访时的另一重鲜明感受则来自内核的深层次变化:从前些年的一租了之,逐渐升级为利益联结更为紧密的股份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使得党建联建更加神形兼备。
徐村村的党支部书记叶继强,卖过桶装水,办过小餐馆,开过珠宝店,深谙经营之道。11年前,他回村时,环境脏乱差,老百姓上访出了名。叶继强认为,必须用发展来解决矛盾。因此,完成村内环境整治后,跟随其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业态落到哪儿,基础配套跟到哪儿。村里十多家农家乐和餐馆,就是这么冒出来的。
当完成“富民篇”后,叶继强又认为,到了新阶段,须得整村运营,才能保有流量,于是他引进第三方运营团队,将优质资源交由其专业打理。与许多地方“保底租金+利润分红”的模式不同,他采取零保底,直接从营业额中分两成,以便其轻装上阵。现在,毗邻的湖东村也纳入运营范围,已有一个马术研学基地落地。
新昌乡郭塘村的党支部书记张荣,回村前同样自办公司,也同样靠“无中生有”,凭空“蹿”出个月季花产业。十年间,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零到去年的113万元。前些年卖花,这几年送花,转而向企事业单位提供花卉养护服务。张荣不断求变,一下新增200多个就业岗位,并从村民中培育出一支专业“花匠”队伍,去年村里光给村民们发工资就支出800多万元。
这便是衢州的深层次思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能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来,强村与富民必须融为一体。这一点,老百姓的获得感最具说服力。常山县紫港街道渣濑湾村引入第三方运营主体,利用的几乎是闲置农房和本地劳动力。65岁的徐美桔家里五个房间改造成民宿,闲时她还负责搞卫生,新增年收入近两万元。
尽管试点才刚起步,但基层干部心中的火把早已举起,大家都铆足劲各尽其才,挖空心思培植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根据计划,到2025年底,衢州全市每个镇街要成功培育壮大一个特色产业,每个行政村要培育出一个特色产品。
来源:农民日报
一审:李欣宁
二审:刘 青
三审:朱 珊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