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棍又称打莲萧,源于明末清初,因舞者手持莲萧,边打、边跳、边唱而得名。
进入新千年,柳棍独特的“哗哗”声在刘山再度响起。
柳棍表演(来源:沿滩融媒)
2013年自贡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棍榜上有名。
如今柳棍在当地
不但跳出了新活力
还一举“跳”进了校园
校园里跳“柳棍操”
“沿滩区刘山学校第二套柳棍操《立志扬帆》开始啦!”
11月19日上午9点30分,随着大课间集合铃声响起,学生们从各个教室汇入操场。
在划定的区域
每人手持一根
两端带着铜钱的彩色棍棒
有节奏地敲打身体各个部位
发出整齐的“哗哗”声
场面蔚为壮观
柳棍与刘山学校的结缘
这要追溯到十年前
......
2014年,刘山学校和刘家山社区合作,通过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柳棍引进学校社团并在全校推广——以音乐老师张惠为首的课题组,将柳棍与音乐、舞蹈相结合,编排出时长8分钟的一套柳棍操,替代了学校大课间广播体操。
“刚开始是叶明学(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棍传承人)亲自教,后来由她来教我,我再教学生。”
张惠的另一个身份是柳棍第三代传承人,她表示小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以柳棍为器械的“新课间操”推出后便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目前“柳棍”已经成了刘山学校一大特色。同学们不但在大课间时跳柳棍操,美术课画柳棍,作文里还写柳棍;学校还专门定制了“柳棍舞起来”纸杯,布置了“柳棍文化屋”,成立了柳棍社团,融入柳棍唱词元素创作了校歌《点亮生命》,编印了校本教材《柳棍与艺术》。
记者在翻阅《柳棍与艺术》时发现,这本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柳棍艺术的产生与传承,柳棍的制作、基本动作和基本队形等。其中柳棍操基本动作分为前敲、后敲、右脚内弹、左脚跳后反弹等等。
“不少学生尽管毕业很多年了,基本动作还没有忘,想起来还能跳两下。”
刘山学校副校长刘坤友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柳棍操,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这项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据了解,近年来刘山学校先后被评为 “自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并成为柳棍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社区有支“舞蹈队”
当刘山学校学生们在大课间集体跳“柳棍操”时,学校百米开外的刘家山社区居委会办公地,一支柳棍舞蹈队正在抓紧排练,以备战三天后(22日)在荣县举行的“大地欢歌”展演。
记者在排练现场见到,12名身着统一服装的队员手持柳棍,跳、颤、敲、转、踢等近百个动作一气呵成。节目《莲萧是根竹棒棒》由队员自主编排,时长约6分半钟。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
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已超过了60岁
队员当中既有年过七旬的老人
也有经历癌症手术
正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刀口从胸口位置一直划到了肚皮……”
队员郑瑞华在身上比划,打趣称柳棍治好了自己的癌症。据悉,郑瑞华于2022年进行了手术,出院后一直坚持随队参加排练和比赛。
甘平礼是队伍当中唯一一名男队员,被大家戏称为“一枝花”,他表示自己既不爱钓鱼也不打麻将,柳棍算得上唯一的爱好。
队伍当中张述清、刘光芬两位老人均年满70周岁,在她们看来,柳棍强身健体的作用明显,称加入队伍后自己原来的肩周炎和颈椎病都缓解了,因此心情特别愉快。
“生活当中难免会有烦心的事,跳一跳烦恼就不见了。”
三十出头的邱会珍是队伍里最年轻的人,2012年从广东韶关嫁到自贡刘山的她,能讲一口流利的四川话。邱会珍一个多月前才接触柳棍,她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自己的粤北家乡有采茶戏,逢年过节时也会舞香火龙,相比之下柳棍毫不逊色。
“如果你们早几天过来的话,叶四姐还在……”
队伍临时负责人、刘家山社区副主任刘召莉告诉记者,自从叶四姐因病离队后,自己肩上的担子就骤然加重了。刘召莉和其他队友嘴里的叶四姐,就是舞蹈队创办人、将柳棍进校园的关键性人物叶明学。
据了解,叶明学被救护车接走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参加排练。当时队员们就觉察到,叶四姐说话都已经很费力了。据悉,曾担任刘家山社区主任和刘山文化站站长的叶明学,在传承弘扬柳棍艺术上花了20多年光阴,倾注了无数心血。
病房中的“传承人”
“大家左手一起做梅花手,中指头要翘起来……”
尽管刘召莉每天都会将排练过程拍成视频上传到微信群,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候检查结果的叶明学,仍不时会通过视频聊天遥控指挥,现场给队员们“抠细节”。
在微信群内,叶明学和队员们互动十分频繁,让她操心的除了动作的整齐度,还有服装、道具、妆容等细节。
19日当天,叶明学在队员排练前专门叮嘱:“排练时要统一服装,但不一定要穿新的一套,新衣服留着上台表演穿……”
“尽管叶四姐人不在这里,但她的心一直都和我们在一起。”
队员伍志琴和叶明学相识超过20年。她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当时坝坝舞还没在刘山兴起,叶明学就带领上百人一起做眼保健操,后来大家又跟随她学柳棍。
1
据传,柳棍源自乞丐手中的打狗棍,后来两端装上了铜钱、增添了配饰,就成了用于表演的道具。
在刘山当地老人的记忆里
每逢春节或大户人家操办喜事时
柳棍就会和龙灯、秧歌、牛儿灯一起出场
场面好不热闹
......
在牛佛古镇柳棍和牛儿灯一同出场表演 摄影 宋姿熠
“我小时候就见过耍柳棍的人挨家挨户上门拜年,但怎样耍,既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
从2000年开始,担任刘家山社区主任的叶明学为了丰富辖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四处寻访老一辈艺人(其中包括如今已83岁高龄的郑太芬),根据他们的回忆进行整理、编排,最终让柳棍这门无法考证发明人以及早期传承人的民间艺术,得以“复活”,并展现出更加积极向上的面貌。
“柳啊柳莲柳啊,荷花一朵莲海棠花……”11月19日,叶明学接受记者采访时,在电话另一头轻轻哼唱起来。
在叶明学看来,柳棍属于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艺术,动作主要为十字步,可边走边舞、边唱边舞;唱腔分为上腔和下腔,唱词随意性很强,可以“见物说物” ,既能表达悲伤也能传递喜悦。现代柳棍表演可用于表扬好人好事,弘扬传统美德,或宣传国家政策。如今,叶明学已创作近百首柳棍唱词。
据悉,为了抢救并保护柳棍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叶明学付出了旁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2013年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是夏天,很热,我带着一队人在体育馆一练就是好几个月。”
叶明学称自己白天带队训练,晚上到网吧完成申遗所需的材料,往往一写就是一个通宵。
牛佛古镇的柳棍表演 摄影 宋姿熠
叶明学反映,尽管柳棍艺术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但其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短缺。她表示不但服装道具要钱,外出表演比赛费用、队员演出补贴等都面临一定困难。此外,由于队员本身还承担着家庭角色,训练比赛时常常遇到队员家属不支持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叶明学出马,挨个上门做工作。
“不能让柳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丢了。”
年过六旬的叶明学表示,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就会一直跳下去、唱下去。让她感到欣喜的是,以邱会珍为代表的一代年轻人已经在社区舞蹈队挑起了大梁;当刘山学校大课间铃声响起时,孩子们手中挥舞的柳棍越来越娴熟。
来源:自贡网
记者:张才 叶卫东
编辑:张美琪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