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垃圾快乐的孩子,身上都有这2种特征,希望你家娃一个没有

教育   2024-11-27 19:25   福建  







作者 | 兰心

来源 | 洞见父母(ID:fmczs100)


要问当今孩子最让人头疼的事——
玩手机游戏,肯定排名前三!
寒暑假在家,天天窝在屋子里打游戏,像中毒一样。
开学放大周,一有时间就钻进手机,美其名曰放松。
手机游戏就像精神鸦片,让孩子欲罢不能,丧失理智:
轻则视力下降、睡眠减少、精神疲劳;
重则精神自闭,厌学逃学,打骂父母。
可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对游戏上瘾吗?
快来检查一下,你家孩子有没有这2个特征。
沉迷游戏的心理特征:双感低
不少家长想当然觉得,孩子爱玩手机,是因为自制力差,讨厌学习。
其实,玩游戏的根本原因,与人的内在心理机制有关。
凯文·韦巴赫认为,电子游戏是人性与设计过程巧妙融合后的产物,可最大限度激发用户内在动机需求。
只有主观上有强烈需要时,才会对一件事“上瘾”。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渴望变强,渴望交友,是他们最大的需求。
当这两种需求,在现实世界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去虚拟世界寻找答案。
合肥晚报曾报道过一则新闻:
两位老人家里着火,被困在屋内。其中一人身亡,另一人身上有多处刀伤。
犯罪者是两个14岁男孩。
原来,这两个男孩长期沉迷游戏,竟然想效仿游戏中的行为杀人,来获得成就感。
警方调查发现,两个孩子性格孤僻,家庭离异,学校里没朋友,成绩也是倒数。
现实中,他们缺少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也很弱。
于是,他们就会钻进游戏,寻找破解恐惧、重新强大的方法。
正如王国峰老师说,两感双低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自卑、习得性无助等状态。
在游戏中,他们通过升级打怪,成为被人追捧的王者。
一声令下,就有无数“小弟”追随,朋友成群。
这些,都是为了弥补现实中成绩不好、无人疼爱、缺少朋友、弱小自卑的缺憾。
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是青春期孩子成长的关键支撑。
如果出现孩子学习成绩差,挫败感强,或者交不到朋友,被孤立、不合群的行为,一定要及时警惕。
手机游戏,很可能成为他逃离现实的寄托。

沉迷游戏的外在特征:

关系出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莱奥纳德·萨克斯写过一本书,名叫《浮萍男孩》。
书里提到,在世界范围内,男孩会遭遇四大“成长陷阱”,其中一个就是电子游戏。
如果说,每个孩子都躲不掉这个陷阱。
那么,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决定了孩子在遭遇陷阱时,会直接跳进去,还是巧妙避开。
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身上往往有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我接待过一个上初三的男孩。
据他的妈妈讲,之前孩子成绩在年级前十。
可现在迷上手机游戏,已经掉到几百名,甚至开始逃学。
一开始,男孩满脸不屑,一句话不肯说。
在我多次引导之下,他终于开口说话:“我恨死他们了!”
其实,男孩并不讨厌学习,只是讨厌让他喘不过气的爸妈。
  • 晚自习已经很累,到家后,他们还要拿出买的试卷让他做;
  • 成绩稍有下降,他们就会没完没了地指责,仿佛他是罪人;
  • 每天逼着男孩吃所谓“营养餐”,美其名曰“妈妈为你好”。
这种霸王型的做法,硬生生把一个学霸逼成网瘾少年。
男孩说,他受够了,决心和家长对着干,于是开始沉溺游戏,让他们放过“废物”的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
当家庭功能紊乱,教养问题频发,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不同孩子的发育水平和大脑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一流,双感也强,可还是会被手机游戏吸引。
这当然不能用“自制力太差”一言以蔽之。
心理学家陈默说,人是被“信任”出来的。
你不信任孩子,对孩子伤害、打压、指责。
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叛逆:
既然你认为我如此不堪,那我就做给你看!
因此,糟糕的家庭关系和教养模式,同样是孩子沉迷手机的“原罪”。
这个特征是家长造就的,自然也需要家长亲自挽救。

成为孩子和游戏之间的桥梁

纪录片《游戏人生》中,主人公王刚,在网吧待了10年后猝死。
早在2018年,游戏成瘾,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足以看出手机游戏的危害之大。
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办法消灭手机游戏,但可以成为孩子和游戏之间的桥梁。
1. 先处理关系,再解决问题
面对问题孩子,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在浙江精神卫生医院,有个叫小龙的初二男生。
因他长期沉迷游戏,爸爸在2年内砸碎了3部手机。
妈妈没办法,气急败坏拉着小龙,来到了精神病院。
可想而知,小龙固然已经成瘾,可亲子关系也冷到了冰点。
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在“解决”孩子。
亲子关系的修复,比着急处理孩子重要得多。
2. 管理孩子,先管理自己
按照韦巴赫德的观点,电子游戏本身就是顺应人性的产物。
别说孩子,就连大人也常常沉迷,无法自拔。
我常对那些家长说:
如果你的孩子沉迷手机,第一件事不是责骂,而是先检查一下自己。
一个废寝忘食玩手机的家长,背后往往跟着一个同样沉迷的孩子。
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多是无意模仿的结果。
而充分利用无意模仿机制,把优良行为传递给孩子的家长,则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3. 正向干预,增强孩子的现实体验
手机游戏,会让孩子失去与现实的联接。
比起没收、断网、责骂等暴力行为,正向干预往往效果更好。
家长要带孩子去感受真实的、美好的事物。
走出屋子,去亲近大自然,看看真实的山与海;
去运动、打球、爬山,去参加各种有趣的比赛。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的陪伴很重要。
亲子关系足够到位,手机就会让位。
精神世界足够饱满,自然不需要去虚拟世界寻求安全感。
总之,不要把沉迷手机的孩子当成魔鬼。
要知道:
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接纳孩子。
点个在看,愿你用行动做榜样,带孩子走出垃圾快乐!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学习工具
(海量学习资料都在关注后获得)

回复“预习”1-6年级语文数英预习要点

回复“朗读”收听小学1-6年级语文课文朗读

回复“点读”同步教材,英语在线点读机

回复“作文”中小学生作文素材大全

回复“成语”“谜语”查看成语大全、谜语大全

愿你用行动做榜样,带孩子走出垃圾快乐! 


阅读原文有更多学习资料


e学堂
美好生活,来源学习成长。美文/知识/故事/诗歌/好书,为爸妈提供科学养育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