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语典故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个成语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位或多位历史人物的故事。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 《班门弄斧》- 鲁班: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古代著名的工匠。该成语原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2. 《图穷匕见》- 荆轲:
战国刺客,燕国太子丹派他刺杀秦始皇。该成语源自《战国策·燕策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3. 《三顾茅庐》- 刘备:
在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刘备屯兵新野,听从徐庶的建议,三次前往南阳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这一故事被后人传颂为“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4. 《卧薪尝胆》- 勾践:
越王勾践即位后,在檇李大败吴师,后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返国后,勾践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 《投笔从戎》- 班超:
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该成语指扔掉笔去参军,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6. 《揭竿而起》- 陈胜、吴广: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等被征召入伍当壮丁,因不堪秦朝暴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起义。该成语意指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7. 《孺子可教》- 张良:
西汉时期杰出的谋臣、政治家。该成语原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8. 《老当益壮》- 马援:
东汉时期名将。该成语原义是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壮,比喻年纪老,但体力和精神更加健壮或者干劲更大。
9. 《纸上谈兵》- 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因只会空谈理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该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0. 《指鹿为马》- 赵高:
秦朝末年权臣,指鹿为马是其为了篡权而玩弄权术的一个典型事例。该成语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1. 《完璧归赵》-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经过。该成语原义是完整无缺地将蔺相如带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2. 《围魏救赵》- 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围魏救赵是其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该成语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3. 《退避三舍》- 重耳(晋文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退避三舍源自其流亡楚国时与楚成王的约定。该成语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而主动退让,现常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4. 《四面楚歌》- 项羽:
西楚霸王,在垓下之战中被汉军包围,四面响起楚歌,项羽误以为楚地尽失,遂自刎而死。该成语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15. 《草木皆兵》- 苻坚: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在淝水之战中因将草木误认为是敌军而惊慌失措。该成语原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现常用来比喻将无生命的东西看作有生命的。
16. 《闻鸡起舞》- 祖逖
出处:《晋书·祖逖传》。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17. 《一字千金》- 吕不韦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原义是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