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财政政策走向,赤字率如何安排?财政部表态→

财富   2025-01-10 17:24   北京  

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有关情况。
关于2025年财政政策走向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会上表示,2025年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三个方面。

在力度上,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总之,财政政策将切实加大力度,为稳经济保驾护航。

廖岷提到,大家很关心具体数据,因为还要履行法定程序,确定后才能发布。请大家放心,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充分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在效率上,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加大对稳就业的支持,通过推动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保体系、培育新的消费行业、改善消费条件等来支持提振消费。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人才、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同时,稳步推进财政的科学管理,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在时机上,做到主动靠前发力,增强政策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际支出,带动更多社会投资,让政策发挥最大效能。在这方面充分考虑了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及时性。

2025年的赤字率如何安排?

廖岷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25年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在这里简单分享三点看法。

第一,关于提高赤字率的目的。提高财政赤字率,将为今年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赤字率提高以后,可以更多利用财政空间,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随着赤字率的提高,再加上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必然会带动更多的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的投资,进而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

第二,关于提高赤字率的条件。我们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一是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财政总体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二是我们的政府债务对应着大量优质资产,这些资产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中国国债目前的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低于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因此,政府举债是可持续的。

第三,关于如何确定赤字率。确定赤字率,需要统筹考虑国家发展需要、宏观经济增长潜力、宏观调控安排、财政收支形势,以及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因素。
廖岷表示,关于2025年赤字率具体是多少,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后,才能及时向社会正式公布。
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廖岷表示,将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的保障,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在惠民生方面,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增加居民收入。
在促消费方面,将充分运用财税工具,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力度,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让消费更有温度、更加便利。
在增后劲方面,我们将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区域重大战略等重点领域的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2024年的2万亿置换债券在去年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部使用完毕。各个地方现在已经启动2025年2万亿置换债券相关的发行工作。


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地方还超过2.5个百分点,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度减轻。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
一是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指导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地方在化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地方化债典型经验做法,让各个地方相互借鉴。
二是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指导地方建立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台账,完整、准确登记债券的发行、使用、还本付息情况,确保所有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三是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发挥部门协同监管合力,对违法违规举债和虚假化解隐性债务等问题严肃处理。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坚决阻断地方违法违规举债途径,促进可持续发展。

#小财唠嗑#


来源:综合中国网文字直播实录

新媒体编辑:徐铮

中国网财经官方微信(ID:zgwcjzx)

中国网财经
拥有中央权威新闻采编渠道、即时全方位理财数据资源,致力于提供独家原创、简明快捷的财经新闻资讯,以财经、证券、理财、产业、消费、基金、银行、保险、期货等子频道为主推品牌,打造中国互联网中央财经门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