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之初,中美苏三国的博弈较量!(中)

文化   2024-07-23 19:29   山东  

欢迎大家关注 ! 按公众号最新推送机制,需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推送,所以麻烦关注后点个星标,再次感谢大家!

抗日英雄
1931年,一个叫金成柱的朝鲜年轻人来到东北,用当地绅士送的40杆步枪,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并肩作战一块打鬼子。
经过几年发展,东南满地区形成2个最大的抗日武装,一个就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另一个就是金成柱领导的第六师。
1937年6月,金成柱干了一票“ 大的 ”。
他带着90名战士,深夜进入朝鲜咸镜南道的普天面,袭击了日军据点普天堡。
普天面是村的意思,普天堡就是村里的一个堡垒。
经过激烈战斗,击毙5名警察救出关押的群众,并缴获了1挺轻机枪、6支步枪和几百发弹药。随后他们继续向周围推进,袭击了普天面事务所、邮局、消防队等日军机构,又击毙7个警察、击伤14人。
别看这次战斗规模小,但意义重大。
这是自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以来,流亡在外的抗日部队首次反攻到朝鲜国内,这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消息传开以后,包括《东亚日报》等许多报纸,都用大字标题刊登《游击队打进北部朝鲜》,进行大规模报道。
金成柱一战成名,也成为朝鲜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当时日本的捉拿悬赏从2千日圆提高十倍到2万日圆。

(当时的东亚日报报道)
1945年日本投降,金成柱离开生活了多年的中国,乘坐苏联军舰回到自己故乡朝鲜。
回国的金成柱受到热烈欢迎,不过百姓见到本尊后大跌眼镜,在朝鲜早已家喻户晓的抗日大英雄居然是个只有33岁的年轻人。
对了,这个年轻人还有一个名字,叫金日成
发起战争
回到朝鲜的金日成发现,自己热爱的祖国变成了两部分。
1945年美苏分地盘的时候,将朝鲜以三八线为界分为南北两半,北边是苏占区,南边是美占区,先托管后各自建国。
苏联在占领区选金日成作为北朝鲜的领袖,扶持起一个亲苏政权。不听安排的直接物理消灭,那个民族主义领袖曹晚植就因为反对托管,被苏军软禁,几年后凭空消失。
南边也一样,名义上搞选举,但不听招呼都被清洗,最后亲美政权李承晚上台。
但金日成实际上也是个民族主义者,国家这个状态是无法容忍的。几年下来他寝食难安,心里有个无比强烈的愿望---统一。

不过金日成很清楚,单靠北朝鲜自身的这点家当去打美国人支持的南韩军队,难度无异于上青天。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边陲小国,也只能以盟主老大作靠山,把宝压在了苏联身上。金日成开始不断地向斯大林提出,要统一朝鲜半岛!
金日成几次在信中对斯大林写道,我们准备向南进军,请苏联老大哥援助武器装备,斯大林没搭理;
1949年3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提出朝鲜统一内容,斯大林拒绝;
1949年9月,金日成提出夺占瓮津半岛计划,斯大林拒绝;
1949年10月底,斯大林致电我们教员,明确指出不同意北朝鲜武力统一。
斯大林为什么不同意?
站在苏联的角度看就好理解了。维持朝鲜半岛现状(保证三八线北的影响和势力范围)以及避免直接和美国军事对抗,才是苏联在半岛的根本利益所在,至于你统不统一对苏联影响不大。
但如果朝鲜主动去打韩国,全世界都知道背后的推手一定是苏联,美国铁定会干涉,最终会导致美苏全面撕破脸,这是斯大林绝不想看到的。
所以斯大林对金提出统一半岛的请求丝毫不感兴趣。
但诡异的是,1950年1月底金日成再次给斯大林写信时,斯大林突然改变了主意,支持并同意提供大批武器装备援助。
斯大林为什么突然改主意?

如果看过上部文章的朋友一定记得,这个时间点教员正在莫斯科访问,斯大林迫于国际形势压力,最终同意与中国签订新条约。
1月22日中苏正式开始谈判,作为新条约的重要一项,中国要收回旅顺港、大连港及中东铁路等东北权益。
仅仅过了一周到1月30日,斯大林就致电驻朝大使转告金日成,同意并打算帮助他统一朝鲜。
上面事件归拢在一起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当斯大林同意把旅大港及中东铁路归还中国时,他就打算发动朝鲜战争了!
问题来了,中国收回旅顺大连港和他突然同意统一朝鲜有毛关系?
斯大林支持北朝鲜发动统一战争,无非有两种结果。
一,北朝鲜打赢。
如果美国没参战,金日成很大概率会顺利统一。作为支持朝鲜的老大哥和最大后台,完全可以得到朝鲜半岛的釜山和仁川港。
拿了人家大量武器装备+担心美军报复的金日成,没理由拒绝。
这样苏联在失去中国旅顺港大连港后,继续在远东拥有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二,北朝鲜失败。
如果美国和南朝鲜杀到东北边境,以当时中国的海空力量为求自保只能求助大哥苏联,这样苏联就能名正言顺的继续租用旅顺港和大连港驻军,还是拥有面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从后来俄罗斯解密的档案来看,事实确实如此。
按照斯大林的想法,北朝鲜的统一战争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最终苏联都会得到梦寐以求的不冻港;所以斯大林根本不在乎战争结果,只要战争引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只是,给中国带来了天大的麻烦!
苏联的甩锅
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时,教员还在莫斯科谈判,但斯大林不仅没把这个决定告知,还暗地里嘱咐驻朝鲜大使转告金日成,对中国一定要保密。
到了1950年4月,斯大林已和金日成就武力统一行动完全达成一致,这时才交给金日成一个特别的任务,必须到中国征得中国领袖的同意,然后才可以发动军事行动。
金日成一听还要先去北京请示,心里一万个不高兴。实际上当时的金日成打心眼里瞧不上中国。
首先新中国建国比朝鲜晚,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接受过朝鲜的援助,在社会主义阵营,金日成自认为朝鲜不但不是中国小弟还是大哥。再就是新中国刚建立穷得铛铛响,要啥没啥,向中国请示什么?
金日成哪里知道斯大林心里的小九九。
斯大林抽一口古巴雪茄,半劝说半命令道:亚洲革命的事情嘛中国领袖说了算,要想发动统一战争,必须要征得他同意。金日成这才不情愿的去了北京。

(战后苏联“领导”下的欧亚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现在看来,斯大林的这招实在歹毒:
假如中国同意,那发动战争的责任就落到了中国身上,你不能不对朝鲜军事援助;假如不同意,那阻碍朝鲜统一大业的责任也落到中国头上,金日成的怨气就会撒到中国身上。
斯大林得到稳赚不赔的买卖,却把军事、政治风险和责任完全扣在了刚刚建国的小兄弟中国头上。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来到北京。因为教员对斯大林和金日成达成的结果一点也不知情,所以当听到斯大林已经同意发起军事行动时,非常惊讶----
当时教员还在莫斯科,斯大林为什么不和自己商议?
为了慎重起见,周恩来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向斯大林求证。斯大林的回电内容是:
  • “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同意朝鲜人民关于统一的建议。

  • 同时补充一点,这个问题必须由中国同志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老狐狸把反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的责任,一下子扔给了中国。
在苏联和朝鲜先斩后奏都已经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中国根本没法提出否定意见。
朝鲜高不高兴还是次要,关键是中国刚和苏联签订了同盟互助条约,如果得罪了苏联大金主哥,相关援助协议很可能无法落实,那么新中国损失更大。
这种情况下教员没法反对,但也没做什么承诺。
而金日成来中国就是为了完成斯大林交代的任务,打个招呼走过场的,具体作战时间和计划什么的压根就没提。他自始至终认为斯大林既然答应,那后期的援助肯定就由苏联大哥搞定了,又何必求这个比自己还穷的二哥呢。
不过教员和金日成约定,发动军事行动前一定要跟中国打招呼。谁想胸有成竹的金太狂妄,回去到发起朝鲜战争都没再和中国联系过。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才派一个校官到北京报消息,教员一脸不高兴的说:“还用你们说,我们已经从法国报纸上得到消息了。”

然而还有另一个大麻烦,国际反应。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召开的会议通过了美国的提议,要求朝鲜立即撤回三八线,朝鲜拒绝。
但诡异的是,对联合国关于朝鲜战争的讨论,斯大林居然不同意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出面。
最终在社会主义阵营大哥苏联全程缺席并没用否决权的情况下,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成立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决议。
斯大林又是唱的哪出戏?
他所考虑的也无非两点。
其一,如果参与安理会动用否决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计划自然会破产。但这不恰好与自己发动朝鲜战争的初衷违背了吗?
二,如果不动用否决权,那些社会主义小弟怎么看?以后谁还敢跟你混?
所以干脆不露面,一了百了。
这一切都在斯大林的战略计划之内,但苦了中国了。
战争全面打响后发现,李承晚的南韩军真的不禁打。第三天朝鲜军队就到了汉城,接着极速向南推进,一个月后占领90%的领土直逼釜山。
金日成意图很明显,就是在美军干涉前迅速占领南韩,造成既成事实让国际社会不得不接受朝鲜统一的结果。
朝鲜军队南进很顺利,所以中国这时根本没考虑过要出兵朝鲜,而是集中精力解放全中国,正组织兵力挺进藏疆等边疆地区,以及准备收复台湾。
但是,该来的还是来了。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队发动了代号为“铁铬行动”的军事行动,在仁川两栖登陆后直接切断了朝鲜军的补给线,然后形成围攻之势。

仁川登陆
朝鲜战局出现急剧反转,金日成的部队迅速溃败,残余部队退回了三八线以北。
但杀到三八线的美军和南韩军队没有停止的意思,而是继续向北推进。北朝鲜部队被逼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眼看要扑街了。已无还手之力的金日成在9月30日急忙向斯大林求救:大哥呀,赶紧出兵啊!
斯大林收到求救后怎么操作的?
1,委婉的拒绝。
斯大林告诉金日成,实在不行就放弃吧,到中国东北组建流亡政府。
2,致电中国政府。
电文内容是这样的:
  • “我正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休假,对朝鲜局势不甚了解。但是从今天莫斯科给我的报告中,我得知朝鲜同志陷入了困境。希望中国同志能提供援军,哪怕五、六个师也好”。

并特意隐瞒了金日成向苏联请求直接军参与的消息,千年的老狐狸!
艰难抉择
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让高层措手不及,这算什么事?
然后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教员也面临艰难的抉择。
作为在教员身边工作二十多年的秘书胡乔木回忆,这么多年只见到主席两次很难下决心,一次是1946年与国民党决裂;另一次就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
前者好理解,毕竟国民党接受了日伪军的投降,在获得大量武器的同时还得到美国援助,兵强马壮声势浩大。不过当时有同志们的支持,而且在本土作战,即使敌人强大也不畏惧。教员担心的是民众又要受战乱之苦,一时间很难下决心。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教员做出了决定,掀起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但朝鲜半岛燃烧的战火再一次让教员头疼。
一是这次的对手远比国民党厉害;关键同志们都不理解也不支持他的决定----绝大部分反对参战。
原因主要三条:
首先刚建国百废待兴,尽快恢复经济是首要任务。
其次担心失败。实际上很大概率会失败。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大型战争中就没赢过。特别是这次的对手是美军,把国军打的丢盔弃甲的日军都被美国收拾的服服帖帖。更何况解放军的海空军几乎是零,实力、装备和人家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怎么打?
再就是,划不来。
用林彪的话说就是:“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败美军很难说。” 重点是,“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实在划不来。
所以教员在战后回忆的时候说,开始中央同意出兵的人只有一个半,一个是我,还有半个。
可能有人认为教员说的“半个”是指彭德怀。其实不是,当时彭德怀在西北工作,并不在中央。
是周恩来。
在抗美援朝这事上周恩来开始是犹豫的。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非常了解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如果要打这场战争,单凭现有的家底很难取胜、且付出的代价太大。
但同时周恩来很清楚,自闹革命以来发生的所有事件,都验证了教员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服不行。最后周恩来还是支持教员的决定。
正因为犹豫,所以教员说周总理是那“半个”。
最终的结果都看到了,作为战略大师的教员,在极端的时间内把斯大林的算计和当时的形势看的明明白白,在进退两难中力排众议,做出了艰难而又伟大的决定:
  • “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只是----
教员为什么主张参战?
为什么说不参战损害极大?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点击下面名片关注)和转发;如果已经关注请设为星标,十分感谢

为防止失联,可以加作者为好友:


关山度
人文历史、时事点评,深度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