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诗页》(2024年第6期)·莲峰诗话(三)

文摘   2024-06-14 15:54   贵州  


(2024年第6期)


莲峰诗话(三)

绪言

一代清官流芳遗韵,一代循吏粲然竹帛,一代鸿儒渊博宏富,一座书院鉴古知今,一位诗人典雅厚重。“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走进历史深处,探寻龙里知县陈熙晋创建的莲峰书院。

陈熙晋与龙里莲峰书院

罗华礼辑撰

【上接5月10日《龙里诗页》(2024年第3期)·《莲峰诗话》(二)】

其二,《新建莲峰书院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现存关于古代龙里地方文教的文史资料未免稀缺的情况下,此记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清代龙里县城先后建有龙冈书院、莲峰书院和龙山书院。龙山书院人称“北书院”,地址在今城关一小。莲峰书院人称“南书院”,地址在原贵州省龙里中学纸箱厂。《贵州教育史》记载,莲峰书院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龙山书院由知县吴书传与士绅捐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晚于莲峰书院。关于莲峰书院,1995年出版的《龙里县志》记载:“道光四年(1824)知县陈熙晋捐款建讲堂5间,名‘求是’,左右建斋舍各8间,后房3间。书院供奉诸葛亮和王守仁,故名‘二贤祠’,后在民间劝募捐银购置田产,供书院开支及生员膳食。每月十三日由知县亲自讲课。”根据《新建莲峰书院记》,陈熙晋到龙里任知县的时间是道光九年即1829年,“越明年,乃度基于县署之前”,故选址创建莲峰书院的时间当为1830年。根据“中为讲堂五楹,前庭后寝,翼以横舍”,所建书院间数最初或为8—9间。

清朝龙里县署位于今龙里县城老城区民主街北侧(即解放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县署坐北朝南。根据记中“度基于县署之前”等语及龙架山、马鞍山、莲花山的位置,莲峰书院当为今贵州省龙里中学的最早前身无疑。1940年秋,时任国民党新编独立第二十八师师长的刘伯龙回到家乡龙里,邀集地方官绅、将领创办龙里县第一所中学——龙里私立应钦中学,建校委员会选定莲峰书院为校址,并往西扩展,征用书院后面菜地10多亩,修建教学用楼房等设施。贵州省龙里中学,如今的龙里县“第一学府”,其前身为龙里私立应钦中学,因其倡建人为民国军界著名人物——曾任89军军长的刘伯龙的缘故,有关史事不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应钦中学的前身为莲峰书院,此书院及其创建人陈熙晋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莲峰书院(应钦中学原址)与官府(县衙门原址)位置图

(民国龙里县城图局部)

《新建莲峰书院记》还侧面反映了创建书院时的地方经济社会环境情况。书院作为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其兴废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很密切。清代贵州书院多数为官办或官绅合办,除官府拨给经费外,主要由倡办的地方官捐资,并动员所在地的官绅捐资兴建。书院所需的日常经费,有多种办法解决。如由官府拨给土地作为学田,或用捐赠的款项购置学田,出租收取地租;如将捐赠的经费交给商人经商,收取利息。直到民国时期,办学方式仍是官办与私人、社会团体创办并行。应钦中学创建初期将县属各寺庙庙产积谷以及辎重兵学校租用县内公房、寺庙会馆租金作为建校基金。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清代的办学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清代由贵阳到达湖南边境,共设九驿,龙里为首驿,依次为新添(今贵定)、平越(今福泉)、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重安江(今黄平县重安镇)、偏桥(今施秉)、镇远、清浪(今镇远县清溪镇)、平溪(今玉屏)。龙里虽位居黔中,地处“入省咽喉”要道,在清代为贵阳府辖区,但仍无异于“偏州下邑”,愿意投资办学的有钱人不多,为官者则忙于迎来送往和保证驿站运转,所以文教事业就难以发展了。陈熙晋作为从江浙发达地区来到夜郎山区任职的流官,政暇考究群籍、设宾聚徒,能够捐俸购地,带头兴建书院,在“蛮夷之区”为政以“建学育贤、化民成俗”为第一要务,兴起地方重教崇文之风,设身处地为地方办实事、办好事,成为龙里文教重要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在这方面,他实在是众多官员中的佼佼者,因此得到吏民爱戴。

莲峰书院(应钦中学)原址今貌

其三,《新建莲峰书院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所以作者的人格状况和人文素质是诠释文本的必要条件。

《清史稿》称陈熙晋其人“邃於学,积书数万卷,订疑纠谬,务穷竟原委,取裁精审”,并列载其著述12种。比如,他留功数十载,为其家乡浙江义乌先贤——“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诗文集作笺注,殚精竭虑完成力作《骆临海集笺注》10卷,成为骆宾王文集的传世佳本,尤其为学界所称道和推崇。其品行与人格,从其诗《官舍书怀》(八首选一)可见一斑:

莫笑书生习气深,一编佳趣静中寻。

知几读史多疑古,子美论诗不薄今。

仕宦几人能自足?乡园万里少来音。

青衫对酒豪犹在,常恐蹉跎负壮心。

诗中“知几”,即刘知几,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陈熙晋学问精深、著述宏富,正是刘知几一类人物。青衫,古代指书生,泛指官职卑微。陈熙晋离乡背井,宦游黔中,为民造福,而且潜心学问,终成一代循吏、清官、鸿儒。

陈熙晋《征帆集》诗页

陈熙晋《西陵怀古》诗云:

希文言事投荒去,永叔贻书作令来。

直道岂应招党祸?先生非但为人才。

朱弦寥落琴三弄,绛雪缤纷酒一杯。

回首莱公亦羁宦,至今峡口断猿哀。

西陵为长江三峡之一,位于湖北省。此诗为陈熙晋受命押运黔铅沿水路入京途经湖北宜昌时所作,从中可看出他做人、为官与处世的特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因秉公直言而被逐出京城,改知饶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责备他身为谏官却对范仲淹被贬之事未能助予辩白,高若讷很生气,致使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施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措施,冒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者,最终改革受挫,在“景佑党争”中革新派受到打击,相继被贬官。古琴名曲有《梅花三弄》,“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君子、清官梅骨琴心、高风亮节。莱公指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封莱国公。寇准曾任宰相,力主抗战,促使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因性情刚正,宦海沉浮,被排斥出朝廷,一再贬逐,直至客死雷州。寇准曾在湖北巴东县为官。《巴东渔人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龙里县署旧址

陈熙晋后来升任宜昌知府,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清理政务,严明法纪,六年间清理积案1700余件。道光二十九年(1849),湖北发大水,灾民纷纷逃聚宜昌。陈熙晋全力抚绥,并报请以工代赈修葺城垣,巩固水防,使灾民免遭饥馑。任期满,陈熙晋将行,数千百姓遮道为其送行,人们声泪俱下,历数其功,场面感天动地。道光三十年(1850)陈熙晋母丧,请求辞官归家,为母守孝。次年,陈熙晋终因多年积劳成疾,病逝家中,终年61岁。

陈熙晋所作《新建莲峰书院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关于书院选址、建设、取名、置业等方面的简炼记述,表现了陈熙晋为发展地方文教草创启蒙的艰辛、快慰及其“行之以实,守之以恒”的可贵精神。管窥见豹,读者从这篇文章即可体会到陈熙晋的儒者情怀和风范。

他在文中指出了创建书院的宗旨,是要通过这个“亲师乐群”的场所,“讲其德行,习其文艺”,培养“处则循孝弟忠信之实,而出则膺天下国家之重”的人才。然而,象当时龙里这样的地方,地处万山之中,经济文化落后,如同牛蹄窝里装不了多少水,蚂蚁洞前的小土堆长不出大树一样,人才成长何其难也。如将莲峰书院与白鹿洞、岳麓这些人文渊薮相比,犹如身临汪洋大海、千仞高山,直让夜郎学子望尘莫及和深感自卑、失意。但是,陈熙晋谆谆善诱,为学子们鼓起勇气、指明方向。这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自己由担心害怕变得习以为常,见大世面而树大志向。当彼崇尚文化的时代,只要有“山钟于岳,水汇于海”的志向和踏实、奋斗的实践,黔中再现如盛览、尹珍这样的大儒,也不是没有可能。区区六、七百字的《新建莲峰书院记》,却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佳作,在存世不多的龙里古文中更加熠熠生辉,可以看作龙里的“《岳阳楼记》”。

其四,莲峰书院是贵州阳明文化遗存。

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1472—1528)悟道龙场,传道贵阳,首开贵州书院讲学之风,其所倡导的心性之学也成为明代贵州学术思想的主流。此后,王阳明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贵州全省,继续在贵州创办书院,大振阳明心学,讲学之风盛极一时,至晚明时期即形成“贵州阳明文化圈”,这些活动对贵州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时期,王阳明及其后学弟子在贵州留下的遗迹,包括其办学、讲学的地方,题咏、游历和生活过的地方,以及有关的墓、祠、观、庙、宇等,形态多样、点多面广。在莲峰书院中建祠供奉诸葛亮和王阳明,体现了陈熙晋为人、为官、治学、治世的美好追求。可见,龙里莲峰书院及其二贤祠属于阳明后学传播儒家文化及纪念王阳明的历史文化遗存。

龙山书院遗迹(地址:龙里城关一小)

其五,龙里书院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历史演进中,龙里莲峰书院及其二贤祠虽然不在贵阳城区和修文等阳明文化事象相对集中的地方,但属于“贵州阳明文化圈”(涉及贵阳、安顺、毕节、黔南、黔东南、黔西南、铜仁、遵义8个地区的贵阳、修文、镇宁、黔西、都匀、独山、惠水、龙里、贵定、福泉、凯里、麻江、黄平、施秉、镇远、玉屏、思南、务川、兴义等19个县市)和“黔中文化圈”(包括贵阳、清镇、修文、开阳、长顺、惠水、贵定、龙里)内的历史文化遗存。清代中后期,书院实际上已取代了官学。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发兴学诏书后,全省书院才先后改为大、中、小学堂。地方文史资料记载,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莲峰书院仍然是龙里地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例如,龙里莲峰书院、龙山书院成为龙里一批进步人士(如朱雨山、余松生、王锦堂等)常年往来聚会议事的地方。1895—1898年,余松生与王锦堂从贵阳带来一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进步书刊到龙里秘密传阅。余松生与朱雨山、王锦堂是贵阳经世学堂的同学,他们曾以书院为阵地宣讲传播新文化。

龙里冠山古建筑群

(其中文昌祠系1988年将龙山书院建筑迁建者)

(罗士朝摄)

按照名人级差理论,历代名人按照其历史地位、社会贡献、文化建树、稀少程度、后世评价、大众传播性等标准进行梯级排列,而名人效应的大小一般与其梯级高低呈正比例。历史名人级差,可分为世界级、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和地县级五级。陈熙晋可算是属于省市级历史名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陈熙晋新建莲峰书院并主持讲学,草创启蒙,功不可没。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加之现存文献稀缺,史上龙里地方长官们的生平事迹绝大部分已销声匿迹、淹没无闻,而陈熙晋是一个例外。目前获见史志书籍、文史资料中直接记载陈熙晋与龙里有关者,仅有三处:一是《清史稿》明确记载他在龙里巧破一桩杀人案;二是《贵阳府志》收载陈熙晋所撰《新建莲峰书院记》;三是文史资料记载龙里百姓曾为陈熙晋建生祠。尽管如此,陈熙晋因以其一代循吏、鸿儒、清官之名粲然竹帛、流芳遗韵,可以说是龙里文教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其为人、为官、治学、治世的品行和操持,仍值得今天的龙里人学习、纪念。观今宜鉴古,数往而知来。关于龙里书院的历史文化,值得加以研究、宣传、开发和利用。

1987年9月17日,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

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陪同下到龙里视察教育工作,

在城关一小与黔南州、龙里县教育部门人员及城关一小教师合影

(龙里城关一小供图)

点击此处可跳转至:5月10日《龙里诗页》(2024年第3期)·《莲峰诗话》(二)】

【参考文献资料】《清史稿》《贵阳府志》《龙里县志》《(民国)都匀县志稿》《征帆集》《栗园诗草》《贵州教育史》《鸿儒太守陈熙晋》(作者屠旭云)、《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研究》(作者贾军)、《陈熙晋》(作者黄美燕)、《论贵州阳明文化圈旅游开发的人文资源价值》(作者龙平久)


龙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传播龙里文艺新动态,推动龙里文化事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