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那岸的游学生活
东渡记
图:阿汣的相册
记得儿时诵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最终那份质朴的乡愁演变为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而大陆却在那头……海峡的那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怀着那份疑惑我也开启了自己四个多月的台湾游学生活。
曾经多次和台湾的同学描述我此行的周折,我是一个东北人,家住中国最大的边陲城市,那里和著名的朝鲜只有一江之隔,而却在2000多公里外的厦门大学就读。当我在春节尚未结束之时,拖着行李箱一路从丹东-沈阳-厦门-台北辗转而至,经过计算已经环台湾岛两圈半,数字的计算也着实令我震颤。
研究生二年级的“高龄”,承受如此高额的机会成本赴台交流,在很多大陆同学眼中略显荒唐,但是当“来过”、“爱过”之后,更加肯定自己当初的决定。或许源起于自己所从事的台湾研究,对于这个美丽的小岛有着独特的感情,也总尝试运用不同的视角加以审视。
赴台之前,每每慨叹传统教育“终觉浅”,也曾经无数次地去思考老师说的那些是真的吗?通常来说,对于那些未曾去过台湾的同学,台湾的形象是刻板的,是固化的,他们只是知道那里有很多美食,有很多美丽的景观,有很多综艺节目,当然还有很多面膜,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窃以为可统称为“游客心态”。
接触了更多的台湾同学之后,他们会告诉你,大陆是落后的,那里不能使用FB,那里还是肮脏和混乱的,除此之外也只有打开大门的“疯狂来潮”,我更想称这种心态为“悲情心态”。
在这种“向左走,向右走”的困境中,我也不断地迷失,或许我们应该从更加理性的角度互相欣赏,而不是互相的诋毁与排斥。
地球终究是圆的,无论是向左走亦或是向右走,最终会在某个地方相遇。
欣赏台湾,要回归自然。当我穿梭在阿里山的原始森林之中,不断地吮吸着那纯澈的空气,仿佛每吸入一口,灵魂都会净化一次,那时我第一次体味着人性的贪婪。当第一次凌晨四点看日出,站在高山之巅望日初升,冲破厚重的云层,谋求新生。当我们撑着伞漫步在清净农场之时,恬淡的心境,悠远的芳草,虽淋湿已久,但不忍离去。
我们喂羊饲马,甚至在山间豪迈地想买下自己的田园,那种释然恐怕此生难以再寻,寄情与天地之间,畅然舒适。当我们骑行淡水,赏落日之余晖;当我们泛舟日月潭,望湖光之潋滟;当我们登临指南,瞰景美之静谧……一切的自然划归为脑海中的图景,愿日后携父母同行,与爱人同游,亦奢望垂垂老矣再感怀青春之灵动。
阿里山(来源500px)
欣赏台湾,要接近文化。因好读书,总喜欢一个人去诚品,而在那里我也在感受着那份属于台北人的安静。
台北的诚品仿佛是一幕幕电影的拼凑,长长短短的镜头拼接着,无声地诉说着。
母亲把孩子背在胸前,挑选了一本文艺的书籍,慢慢地品读,孩子则在背带中熟睡,静静地,母子互不打扰,犹如生活在平行宇宙之中。
小男孩索性坐在电视机前的地毯上,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淘气鬼。
老先生一手托着眼镜,一手翻着书页,翻着翻着……
儿时,读龙应台的书,困惑于那些隽永的文字是在何种环境下产生,来到台湾,谜底揭晓。
在一个如此保护知识,重视阅读的地方,我的那些困惑就会变得毫无询问的价值,在学校中当然也不例外。时常和同学开玩笑,“老师虐我千万遍,我仍待他(她)如初恋”,没错政治大学的老师多数有着海外的背景,他们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折服(当然同学们也是好努力的),而且追求知识的热情也是此前未尝见过的。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我对于所学学科的认识,也改变着我对于文化的理解,他们在解构我思想的同时,也为我重新建构起一套新的观念体系,这种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欣赏台湾,要走近他们。人们常说,台湾最美的是人。这种认识一般的大陆游客是难以获得的,非有过长期的接触不可。此处仅仅列举两例:
其一是源于我所交换的“国家”发展研究所,所上每月都会有庆生会,而老师们每次也会邀请我们参与,每每碰面之时总是问及生活上是否有不适之处,自所长及老师所给予的那种关怀可以说是受宠若惊,在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怕是难以再寻;
其二是国合处的老师们,她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政大人,从确定交流名单到抵达台湾以及相关的离校手续,她们都如同姐姐般对我们无微不至。记得在日月潭游玩之时,大雨倾泻,在淋湿之时老师竟然还为我们准备了毛巾,感动的温度仿佛可以烘干衣服。老师们总是那样的贴心,那样让人意料之外……
时间的流速总是比预期的快一点,当离别的日子渐渐临近,那份不舍便会渐渐涌起。
不舍政大的校园,这里远离嘈杂,在指南山麓为学问留有一片净土。不舍政大的老师,他们严谨又不失慈爱,在传道之时形塑灵魂。不舍台湾的美、台湾的静……这段经历必定会成为我人生中精彩的标注,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只会更加的浓烈。
(作者:王瑜)
欢迎赞赏
约访/投稿/商业合作
laqn20140603@sina.com;
wechat ID:lianganqingnian2014
内容:
投稿时请留下
姓名─职业(学校)─电话─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