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追求远大理想和美好生活成为当前许多年轻大学生的梦想,但一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90后”大学生却放弃了首都高薪的工作,为了改变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受困的现状,辞职后回到家乡投身于农村,开启了人生新征程。他就是东河南镇小寨村到村工作大学生——李世政。
李世政是土生土长的灵丘人,大四学校组织实习的时候,他选择去了北京,首都的繁华不禁让他心驰神往。2015年,正式毕业的李世政留在之前实习的公司,工作两年后,竞聘成为该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
【李世政: 在北京工作的那几年,我走遍了全国40多个城市,从白山黑水到冀中平原,从中原大地到彩云之南。在工作中陆续见识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基层群众的收入情况等,了解的越多,也越发能感受到家乡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大城市容得下身体,却留不住灵魂。用这个土生土长在农村孩子的话来讲,就是“天生带着土地情结”。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世政决定回归家乡。2021年底,李世政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李世政所服务的村庄叫小寨村,是一个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红色村落,村民收入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和青年劳动力的外流成为制约村子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正式到村工作以后,他逐户走访调研,挨家挨户摸清村里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村庄实际撰写了村情调研报告。而后,他又从为村民办实事入手,积极对接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单位,协助村里申请了专项资金,在小寨村庙湾与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连接处的河道上修建了一座便民桥,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同时,依托小寨村毗邻平型关4A级景区优势及村里红色民宿、露天博物馆、网红桥等观光项目,李世政提出了以文兴旅、以旅促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通过深挖小寨村“九景十八坳”“小寨耍孩儿”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结合大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挂牌和灵丘县非遗文化产业园的落地,逐步探索出一条“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农产品销售”的村级发展新路子,为小寨村集体经济长效增长带来新的支撑点。
在村里,李世政经历了很多第一次,从不熟悉小寨村村情村况到走遍村子的每一条街巷;从帮助大学生申报“雨露计划”助学补助,到为困难群众申请医疗救助;从帮助老年人办理养老保险认证,到引导青年村民灵活就业;从巩固衔接档案资料整理,到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从农户旱厕“三格式”改造,到邻里矛盾纠纷调解。三年时间,他从“书生气”逐渐变成了“泥土气”。目前他已担任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参谋员、文明实践引导员、村情民意调研员、民生实事帮办员、政策理论宣讲员等多个岗位角色,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成为他工作的主要内容。
【小寨村村民 陈焕 :自从李世政包了咱们小寨村,工作各方面都挺好。在护林防火、乡村提升方面他非常积极,还帮助村里补充材料,村民们有啥事情跟他说说,有着急的事情找他,他都及时出手相助。】
为了探索更多带动村民增收的途径,李世政与其他几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共同承包了日光温室暖棚,搞起了“大棚试验田”。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展了油麦菜、西兰花、松花菜、黄心乌等10余种蔬菜的有机种植方法,通过日常用工带动村民增收超过1500元。工作之余,李世政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比赛,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李世政 :于我而言,每一次的培训学习都是一次自我检点、自我修行、自我提升的过程,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远。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提升,才能够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练兵场上淬炼成不怕火炼的真金。】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如今,像李世政一般褪去了“书生气”、沾上了“泥土味”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他们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的姿态,“起舞”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