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事传真】踔厉奋进,守正创新,谱写楹联文化事业崭新篇章

文摘   2024-11-10 00:00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踔厉奋进,守正创新,谱写楹联文化事业崭新篇章

——在中国楹联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李培隽

2024年11月5日



各位代表:值此中国楹联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在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的镇江市,隆重召开中国楹联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我受中国楹联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五年来,在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实践中,在中国文联的指导下,全国楹联界围绕八代会关于《服务人民,求正创新务实,再攀高峰》的工作主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拓创新、稳中求进的基调,秉承“为大局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努力开拓新气象、新局面,我国楹联文化事业稳步、有序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新进展。我们的主要工作和体会是:

一、立足服务大局,提升楹联文化的引领力

谋全局、抓大事、促发展,是楹联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我们努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局、大势,坚持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紧跟时代步伐,拓宽思路,谋划要务,找准楹联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自觉引领,行稳致远。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联袂全国28个省级楹联组织,与江西省文联、中共景德镇陶瓷大学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举办对联书法作品征集与展示活动。

我们与《人民周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以生动的楹联文化形式,阐释伟大精神谱系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并在北京、天津等地巡展。与此同时,我们以“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为主题召开座谈会,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与社会影响。

我们组织举办“信仰·未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对联作品征集与楹联书法作品展示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楹联书法形式,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坚定并增强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与力量。

壬寅虎年央视春晚零点钟声敲响之际,我们为航天英雄守岁迎春创作的春联,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国航天重器之间的互动,被誉为“太空第一联”。甲辰龙年春节,我们创作的三副春联经由航天员书写后,飘扬在中国天宫空间站的问天舱、梦天舱、天和舱,再次展示了古今互合、天地相融的“中国范”。

为进一步配合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我们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宣传出版工作会议,围绕把握楹联文化舆论导向,筑牢楹联系统宣传出版阵地,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议题,统一认识,明确任务。

二、开展主题活动,激发对联文化的行动力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多行业纵横联合,线上线下互动,以及走进基层,让楹联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楹联文化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分别与中国文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水利部、国家图书馆、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以“联入家园·爱上乡村”、“万福送万家”、“四海迎春,天下一家”、“古都城门挂春联”等为主题,联袂开展新春联征集、书春送福等系列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积极向上的新春氛围,春联写红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火红景象,蔚然大观。

我们积极参与主办、指导“丰碑永铸·浩气长存——向抗疫人员致敬”“沿黄九省区楹联邀请赛”“名联咏名山”“黄河故事全国楹联大赛”“中国(运城)农民楹联大赛”“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关心、支持河南叶县“‘继古开今’纪念昆阳之战两千年”、安徽寿县“古城挂春联”、江西湖口县“江湖楼”、辽宁兴隆台区“湿地之都·人文盘锦”、河北雄安新区“题悦容·咏中华”、陕西石泉县“石泉十美”、四川剑阁县京昆高速公路剑门关收费站等各地对联作品征集活动。通过此起彼伏的各类征集活动,大力崇尚、推介楹联文化,赞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名山大川,讴歌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进而锻炼队伍,发现人才,推出一批精品。

我们注重与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学习强国、光明网、“央博”数字平台、《人民周刋》杂志社、《光明日报》社、海南电视台、《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水利报》社、《湖南日报》社、《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等宣传媒体融合,广泛运用抖音、公众号、视频号等传媒平台,推出“年度百佳春联”“国际数字友好中国年”“楹联里的文化村”“楹联里的湖南”“春联大会”“新时代的春联”“对联中国”等楹联文化宣传活动,传播好声音,汇聚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

三、深入理论研究,增强楹联文化的生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与指南。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之一,具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与创新性的特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所确立的独立文学体裁的地位,必须有自身的格律及学术理论作为坚实的支撑,这是我们的立会之本。有历史延续性的“传”,才有更具生命力的“承”,对联文化创新才有坚实的根基,这是楹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命脉。

我们始终致力于加强楹联学术理论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及有关学术机构的横向联系,努力推动楹联学科基础研究,促进楹联的评审、鉴赏水平,在繁荣楹联创作中,提倡精品意识,突出作品的艺术性。

我们分别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楹联高校联盟会议暨‘楹联习俗’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第二十届中国(黄姚古镇)楹联论坛”“楹联与长江文化——全国基层楹联文化建设(太仓篇)研讨会”“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发展(青年)座谈会”“‘名联咏名山’首届楹联文化研讨会”“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发展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联律通则》学术会议”。

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联律通则》,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作为对联教育、创作、评选、鉴赏中,在格律方面的基本依据、规范。《联律通则》的价值,在于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把对联文体的格律规范固定下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联律通则》已在全国对联理论界达成基本共识,并得到绝大多数对联爱好者的理性认可和自觉执行,必将在当代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臻于完善。在浙江仙居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对《联律通则》理论基础的探究,更加趋于理性化,其视角涉及哲学、美学、语言学、修饰学、格律学、对称学等多个领域;而《联律通则》的实施重点,也正在实现由普及向提高、由初级向高级的转化,在进一步把握基本规则的同时,善于运用传统对格和从宽范围等不同修辞技法,使楹联创作、鉴赏能力与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楹联习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为“春节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配合国家非遗主管部门,收集、整理相关文史资料,以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发挥学会的学术优势,组织各省市区楹联组织的专家,共同参与编纂儿童启蒙读物《对韵新声》。

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团体标准规定》,组织拟定《楹联文化艺术规范》及《青少年楹联文化艺术能力等级测评规范》,并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定、核发,为开展青少年楹联普及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

四、重视教育普及,培植楹联文化的持续力

楹联教育普及,是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对联教育普及,是促进楹联文化持续传承与创新的成功经验。

目前,已在全国400多所中小学中培植了各级楹联教育基地。在加强对现有楹联教育基地的联系与服务,促进横向交流、观摩的同时,我们继续因势顺导,按照就地就近、线上线下结合、实用高效的原则,以对联知识、对联欣赏、对联创作和对联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要对象,采取各种形式持续开展楹联教师队伍的培训。我们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组织举办了对联师资培训首期网络教学,历经2个月、24学时教学,近300名学员踊跃参加,圆满完成了培训计划,为学校、社区、乡村、企事业等输送了楹联创作、普及和提高的新鲜血液。

为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我们适时地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当代对联教育的通知》,指导山东、湖南、江西、吉林、江苏、天津等地楹联组织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全国中小学对联教学实施方案研讨会,进而拟定《中小学楹联教育教学指导意见》,组织编写、完善中小学对联教材大纲,进一步明确在校园普及楹联文化教育的方向与路径。

五、致力联墨双修,提振楹联文化的辐射力

联墨合璧,是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的综合体现。“楹联”这一对联的雅称,本身也含有“用书法形式书写对联”的内涵。长期以来,我们主张“联墨双修”“笔墨当随时代”,充分发挥楹联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民俗性,使之展示于门楣、庭堂、店铺,镌刻于名胜景观,促进楹联功能的多样化、社会化。我们多次筹办全国性的大型楹联书法展,如“联花墨韵迎冬奥”楹联书法作品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楹联书法作品展、“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全国对联书法巡展、“‘花木向阳’——青少年诗联书法展”、“信仰·未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楹联书法作品展,以及连续两届“家文化”中堂楹联书画展、首届辽河楹联书法文化节、首届“联圣钟云舫杯”楹联书法展、“佳联歌古越·妙墨壮神州”楹联书法名家邀请展、首届“食育文化”楹联书法展等,参展作品内容积极向上,书法种类涵盖篆、隶、行、楷、草等体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分别为河北定州众春园、北京东来顺集团25家品牌门店、打造优秀的联墨艺朮精品,达到以楹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六、推动基层建设,扩大楹联文化的影响力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重在基层。通过交流、互鉴、合作,改进和优化各级楹联基层组织的管理、活动模式,扩大工作领域,拓展工作视野,不断提升影响力,是楹联文化日益融入生活、走进社会的重要环节。

我们始终关注、支持各地楹联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先后赴天津、山东、湖北、重庆、广东、江西、河南、辽宁、山西、甘肃、浙江、江苏、云南、湖南、安徽等省市进行考察、调研,与所在地各级楹联组织密切配合,分别总结、推广三门峡、潍城、太仓、邵阳隆回、大连甘井子、甘南舟曲、永康夏溪等地的经验,有效促进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涌现出一批展示、欣赏、传播楹联文化的街区、场馆、公园、长廊等景观,有力地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授予山东德州新园村、浙江杭州萧山区管村、云南弥渡县等地为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为探索“楹联赋能、乡村振兴”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山西闻喜县寺底村“楹联开路、文化兴村”的典型事迹,作为“中国2022年优秀出海案例”之一,登上“中国企业家博鰲论坛”——“中国品牌文化发展论坛”,走向世界。

七、优化组织建设,提升楹联文化的凝聚力

坚持把组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统筹推进楹联文化的各项建设。

我们注重学会领导班子自身思想、作风、业务建设,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树立谦虚、谨慎、勤勉的工作精神,培养团结友善、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打造和谐融洽、宽容大度的工作集体。我们延续“多通气、多商量、多服务”的良好风气,多次召开会长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工作,总结交流经验。我们不断完善会员发展、组织联络、档案建设、会议文件、财会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使学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在健全学会内部学术、教育、宣传出版、网络、书画艺术、事业发展、对外交流等专业委员会,以及办公室、组联部、财务部、培训部等办事机构的同时,根据国家民政部、中国文联的政策要求,对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的设立予以清理整顿和规范,不断加强组织管理。我们重视会员队伍的发展和建设,目前在册会员已由七代会的17,300人发展至25400人,年均发展1600人,团体会员已扩展至780个,接续不断地凝聚、夯实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群众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楹联学会于2023年12月正式成立,终于实现了楹联界多年企盼的全国省级楹联组织的“满堂红”。

各位代表,回顾八代会以来的工作体会,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坚定理想,把握方向;立足传统,守正创新;面向基层,服务大局;讴歌时代,与时俱进。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全国各级楹联组织、广大会员,以及关爱楹联文化事业的机关团体与各界人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保持楹联文化的主体性,发扬“乐于奉献、善于创新、敢于领先”的楹联精神,凝神聚力、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五年来,全国涌现出79个“弘扬楹联文化先进单位”和157名“弘扬楹联文化先进工作者”;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天津、江苏两省(市),在组织建设、理论研究、楹联创作、教育培训、社会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与湖北、湖南、山东、广东一起跻身于我国六大楹联强省(市)。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一是楹联新质长远发展规划筹谋不够,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海量存储、便捷搜索,以及集文图声于一体等崭新模式,为楹联文化带来传播维度和新的传播生长点,时不我待,迫切需要拓展智能化的视野敏锐度,增加人才、知识、技术的储备量。二是楹联文化可持续发展有待加强。楹联理论研究、师资培训、楹联产业化等环节的深化、提高,以及进一步激发楹联创作热情、树立精品意识等方面,还需要做艰巨、细致的工作。三是基层楹联组织的发展不均衡。仍有少数楹联组织缺乏活力,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甚至个别省一级的楹联组织被当地民政部门注销。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与矛盾,在发扬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担当、恪尽职守,攻坚克难、踔厉奋发,不断改进工作,决不辜负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

各位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流、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历史新方位和时代新特点,明大势、识大局、知大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楹联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关于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与任务,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与建议: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的准则,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始终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工夫,为我国楹联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方向,探索楹联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跨领域广泛合作、交互影响、融合促进的自觉性,善于开拓,勇于进取。

二是要充分调动、发挥各地各级楹联组织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着眼于基层,善于抓典型,发现新事物、推广新经验,继续拓展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拓展深度与广度,下功夫培育一批基础较好的乡镇村庄、社区街道、机关企业、旅游景点,有成效、见实绩,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作用。

三是要重视学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把培养人才,推出精品力作作为工作重点。要围绕《联律通则》这一立会之本,鼓励从哲学、美学、格律学、语言学、修辞学、对称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的视角,加强对联格律的理论基础探究,集思广益,求正溯源。要致力于建立包括对联学概论、对联发展史、对联修辞学、对联格律学、对联鉴赏等在内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要在继续抓好报刊、网站等宣传出版工作的同时,善于融入新媒体,与时俱进,逐步推广、运用各种数字化的媒体形式。继续加大非遗保护的宣传力度,落实楹联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有关工作。

四是要矢志不渝地把普及对联知识、对联文化进校园,作为对联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抓,广泛动员、组织中小学开展对联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喜爱对联、懂得对联。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网络授课等方式,壮大对联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与各地高等院校的联系,建站设点,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有关对联文化的学术课题立项,不断提高、丰富对联教育的层次与内涵。

五是要坚持“联墨双修”的理念,继续搭建对联书法艺术的交流展示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联墨作品展、培训班,不断扩大队伍,提升整体水平。要更加重视创作中的形式语言与笔墨技巧的锤炼,讲究联语文辞内容与书法笔墨之间的相互融通与有机统一,致力于让对联书法艺术发展回归传统、回归经典、回归社会。

六是要强化楹联组织的自身建设,这是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要积极慎重发展会员,不断壮大楹联队伍,密切全国楹联组织之间的联系,完善团体会员的管理与运作机制,规范联络与沟通程序。各地、各级楹联组织要积极走进社会生活,进一步提高面向社会、服务于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各位代表,具有悠久历史的楹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与符号之一。新的征程、新的实践、新的目标正在展开,我国楹联文化事业也必将走向一个光辉的未来,推动楹联文化和楹联事业的发展,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心戮力,踔厉奋进,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共同谱写楹联文化事业的崭新篇章。


点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


荆楚联坛
这里是楹联人的窗口,我们将每天为您展示:联文风雅;联事风潮;联人风采;联苑风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