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清都山水郎--写在自己42岁生日

文摘   2024-10-15 06:55   美国  

又过了一次生日,42周岁了。父母没在身边,但收到祝福了。老婆也赶着周末邀请了几个附近的朋友一起吃了顿巴西烤肉帮我庆祝一下。这里先感谢家人和朋友们的祝福。

过生日了,总会写点儿感想反思啥的,方便以后回味。这也是老习惯了。

看过几个研究,我这个年龄段的男士,如果注意身体健康,走运的话寿命有望达到92岁。也就是说比较乐观的预期是还有半个世纪好活。但不管怎么说,小半辈子算是过来了。不注意身体的话,人生也就进入下半场了。回顾一下这四十二年,感觉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但也还有搞不懂的事情。

首先父母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幸福,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就不在这里细说了。公众平台,说点儿读者们可能更感兴趣的。说说学业,事业和生活态度吧。


一 学业

82年生人的我,本科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还有数学系双专业(当年还是优秀毕业生),硕士和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经济学专业。

当年就是自己申请,没找过中介,爸妈当时也没啥社会关系让我利用。本科申请肯定没有牛人给我写推荐信啥的。爸妈既不是校友也没给学校捐钱。我高中毕业的那个州,也就是亚利桑那州(Arizona),当年公立义务教育,按给学生平均花费计算,在美国50个州里排第49(感谢Alabama给我们垫底)。但似乎也没耽误我学知识,考AP啥的。

反正作为书香门第(爸妈都是高学历人才,90年代的留学生),我自己觉得去排名高的大学读书挺好,就按这个方向努力了。现在回头看来,是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没必要卖惨。毕竟如果我把自己在这方面走的弯路描述得太真实,可能会有种“走弯路都芝加哥大学了,不走弯路你是不是直接上天了?”的感觉。

幸运的是,我没经历过当年“哈佛女孩”中描述的各种磨练,什么手握冰块啥的。更没有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雷光加闪电的主角光环。

我妈这方面很正常,没那种没苦硬吃的毛病。导致我现在自己当爹了也一样,只是教娃如何优化利用资源,如何去合理获取更多的资源。因为当年爸妈就这么教我,我就这么教娃。让我现在狠下心来像哈佛女孩描述的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娃,或者像电影“抓娃娃”里那样有资源硬是瞒着娃,我是真没这能耐。

我在读大学之前,爸妈事业上也在奋斗阶段,所以物质条件就是一般,但自我感觉童年很快乐。基本就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初中开始除了认真学习之外就是打篮球,和朋友们玩耍,撩漂亮女孩儿。到了大学也基本差不多,就是芝加哥大学学业累一些。

我其实挺感谢芝加哥大学的锻炼和培养的,为我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真不是没苦硬吃,是真的拼。拼着拼着,竟然让三位经济系教授一致看走了眼,认为我是芝加哥本科生里经济系每十年才能一遇的那种人才。也算是时来天地皆同力,在芝加哥我就像开了挂一般。再加上有了这三位教授(一位经济学诺奖得主,一位芝加哥资深教授以及前校长,一位芝加哥经济系新星)的背书两年半我就完成了双专业,大二暑假进入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大三开始上经济系博士生必修课(price theory和income theory)并继续在芝加哥联储兼职工作,大三秋季拿到Morgan Stanley全职工作的offer。然后我就休学了一个学期,一边在美联储兼职工作,一边享受生活等着暑期的毕业典礼。

出于习惯,休学的那个学期我还是会出现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只不过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学习,我却在某位同学的介绍下开始看黄易的小说(话说这位同学我俩现在还有联系)。

如果说回头看来有啥可以改动的,可能是我应该在拿到全职工作offer后,还应该咬咬牙继续去上博士第一年的必修课程。

而后来在斯坦福读博士,那基本就是度假模式。这个以前也分享过。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老婆也是那时候遇见我的。她说感觉遇见我之后,就没看到我怎么拼过。似乎一直在吃芝加哥大学积累下来的老本儿。


二 事业

十八岁高中毕业离开家。二十岁进入美联储当科研助理打杂。二十一岁进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市场部当分析员做小苦力。23岁开始读博士,博士毕业后28岁进入BlackRock做宏观投资策略研究。31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经济师。35岁那年,加入瑞信(Credit Suisse)成为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36岁成为瑞信亚洲非日本地区经济组的话事人,该地区的“首席经济学家”,以及瑞信香港的responsible officer之一(公司在香港大概有一万多员工,ICC里占了12层楼,其中只有四十几个responsible officers)。后来日本首席经济学家在亚太的local supervisor也变成我了。41岁,瑞信被瑞士官方命令被瑞银收购,我成为了瑞信亚洲最后一位首席经济学家,离开瑞信后重新加入IMF,任金融领域高级专家。

这一路走来,既然有“时来天地皆同力”时的春风得意,自然也有“运去英雄不自由”时的前途未卜。回头一看,也算是经历过风浪的人了。说在这起起伏伏中一直保持平常心,那绝对是不要脸的灌鸡汤。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调整心态,顺利时尽量别膨胀,不顺利是尽量保持乐观。至于一些成功人士在鸡汤文里经常提到的什么淡泊名利,什么坚韧不拔,这跟我这个俗人完全没关系。

在香港工作那几年,发现业界的华人经济师群体里有一个常见的头衔,就是某某机构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还有咨询的,也愿意前”什么什么比如什么前麦肯锡啥的。这个跟介绍履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拿来当一个头衔来使用。

我一直没有养成这个习惯,也不太理解。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文化差异。我觉得有些职位,的确当得起一个“前”字,比如“前”总理,著名大学的“前”校长,等等。但大家是否发现其实这批人根本不会用这种“前”头衔,而只是在介绍自己履历的时候如实陈述自己担任的职位而已。

各人方面,前女友,前男友这种。能用上前这个字的,基本代表一定份量。但在哪里工作过,普遍应该没这种份量和高度才对吧?就好比认识一个四五十岁的人,上来介绍自己第一句就是“我叫某某,本科清华的。”

我上个月接受了一次腾讯新闻的专访,用的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头衔。但最后宣传海报上却写我是瑞信亚洲前首席经济学家。看到后我还特意去问了记者,说是编辑改的。我只能礼貌的告知如果以后还有采访或引用我的观点,请不要用这个“前”头衔了。后来我特意要求,封面上的头衔才改了。

相比之下,西方媒体就不怎么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我的观点被华尔街日报(WSJ)引用的时候,人家跟我确认了使用教授头衔,就使用教授头衔。

我目前还有两个副业。一个是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经济系当教授,正教授头衔,是荣誉性质,并不是全职加入,也肯定没有tenure。这个也是今年一月份刚入职的,也就是说我是41岁才在美国的大学拿到教授头衔。在这之前,博士毕业后一直挂在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28岁博士毕业的时候兼职加入对外经贸,直接给副教授头衔。后来用其全职海归教师的发表标准,论文发表达标后,在33岁被升为正教授,一直兼职到去年。

加入了VT后,竟然有一批网友怼我,质问我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VT经济系的教授?这部分中国网民又一次给我充分演绎了什么叫“吃饱了撑的”。我说自己是VT的经济系教授,这是有官方文件,有学院院长和经济系系主任签字聘书的。人家VT经济系和其所在学院都没觉得有问题,而有一帮人完全不认识的人却觉得大有问题。有的就跟破防了似的。让我莫名其妙之余竟然有些许感动。

这到底是出于啥动机呢?今天我就把我聘用文件里的相关部分截屏放在这里(涉及隐私的信息已经去除),重点我都给这批人画出来,大家仔细看图片里最后一行"rank",也就是职称这行,白纸黑子写得是啥?然后我反正是要洗洗睡了。喷子们随意吧。


另一个副业就是我创立的一家公司,定点集团,业务中包括教育咨询。这个副业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部分财富,还有偶尔跟奇葩交流的机会。有那么一次,就是前几年,有一位自称家长的来询问,我觉得有些问题需要收费了,就告诉他不再免费回答了。他还不高兴了,来了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呀。华尔街大投行高管呀?我家娃连黄益平老师都说优秀,一个做中介的还自称教授!”我只能默默把他拉黑。话说当年我刚出道的时候,黄教授也跟我说我很优秀来着,北大CCER当时还给了我一份“青椒”工作。大家说这让我咋回答?


三. 生活态度

我是个乐观的人。乐观这种态度,我是需要有意识的去调整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天生就遇到什么事儿都不受影响。遇到不如意的事儿也会烦,也会伤心低落。那种天生乐观的人,我现实生活中没见过。就算文学作品里看到了,我更觉得这些人物有点儿没心没肺,不排除脑子进水的嫌疑。

我调整自己状态,主要靠和自己信任的人交流,还有就是通过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比如说我不管是遇到开心的事儿还是不顺心的事儿,都会和家里人说。不是那种“是男人就自己抗”的人。

比如前段时间瑞信要被兼并了。这种事儿我想瞒都瞒不住呀。新闻爆出来之后不到几天,连我前女友里都有俩发信息来关心一下我,有一个都十年没见面没联系了。不跟老婆说,不跟爸妈说,有啥意义?他们会不知道么?我只能调整心态,告诉自己,一切往好处想。比如,毕竟还好是被兼并,不是破产。这要是破产了,以后我回答金融监管部门问题的时候,人家问过去是否自己宣布过破产或者是哪个破产券商的responsible officer的时候,我还要回答是。这让我到哪儿说理去。再比如,告诉自己好好混,如果混得好,再过十年拍瑞信被收购电影的时候,两个小时的电影我这个角色说不定能有90秒的戏份(不能再多了)。

还有就是尽量每天锻炼身体,比如打篮球或者健身。说是有瘾,其实还是在提醒自己,日子还要照样过,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只要好好活着,一切就都还有希望好起来。

就这么玩儿着玩儿着,练着练着,到了这个年龄,体重还保持大学时期的体重。每周还可以跟年轻人打5次全场篮球,周末娃补习中文还可以跟其他老父亲们一起打打养生球。我家的娃还跟我说,“爸爸,你很幸运呀。我学了,35岁以上的男性,三分之二都有谢顶!你就是那三分之一呀!”

健身方面,虽然爆发力不再巅峰,但68公斤的我还能卧推100公斤。

当然了,我这种,在网上键盘侠的世界里,就是“人菜还要多练”那种,就是瘦猴。当然了,按这帮人的逻辑,奥运举重冠军,70公斤以下级别的,都是瘦猴要多练,就他们最牛。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不能让他们影响我的美好生活。

今后这半个世纪,我还是要争取活得有质量,够精彩。正所谓: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定点集团
分享海外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提供留学申请方面的心得,服务,及信息。提供留学生找工作的建议。也分享美景照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