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清风之廉洁文化(1) | 包拯:不执一砚显清风

教育   2024-11-04 07:04   湖南  

廉洁


习主席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清正廉洁视为从政之德、为政之道,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廉洁自律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今日起,“校园清风”定期推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中清官廉吏的廉洁典故,引导师生员工积极学习借鉴前贤先哲的道德品格,在对照深悟中检视自我、砥砺品行、涵养正气,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把廉洁自律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奋斗强校的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提供坚强保证。




人物小传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肥东县)人。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登进士第,累迁至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河北都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逝世,谥孝肃。包拯曾留有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被后人誉为“包青天”,在开封建有包公祠。





简要事迹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免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书端州郡斋壁》,是包拯在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时写下的,他性情严峻刚正,一生摧抑豪强、惩办贪官、执法严明,以清廉公正之名流芳百世。

01

凛然不可夺其节

开封府作为当时的京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众多。这些人有后台,有靠山,往往恃宠而骄,甚至胡作非为,因此开封府尹非常难做。曾有一位国舅,平日自恃皇亲身份,肆意妄为、恶行累累。包拯得知后,极为愤慨,誓要为民除害。国舅对此颇不以为然,假意邀请包拯至其府邸,表面上称欲自首谢罪,实则暗藏贿赂之心。包拯登门后,只见国舅笑脸相迎、温文尔雅,全然不见往日凶悍之态。宾主二人于花园石凳上闲话家常,言谈间,国舅打开几个箱子,里面银光闪闪、皆是银两,笑着说道:“此乃薄礼,望包大人笑纳。”包拯面色不改,故作不解:“下官愚钝,不明国舅爷深意。”国舅索性直言不讳:“包大人,只要您高抬贵手,不再追究,这些皆归您所有。不知意下如何?”包拯凛然拒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非为私财。您言之自首,实非如此。”言毕,起身离席,大步而出,回府后即刻秉公办理此案,彰显了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此后,很多权贵听到他的名字都惧怕三分。据《宋史》记载,“拯立朝刚毅,贵亲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02

举刺不避乎权贵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在任期间,严查贪官污吏、肃正纲纪,先后弹劾贩卖私盐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让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知州任弁,以及监守自盗的皇帝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在给宋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脏吏》中,写道“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在传世的《包孝肃公奏议集》中,有55篇指责了当朝人物,被指名道姓的官员高达64人。包拯曾经“两弹宰相宋庠”、“七弹封疆大吏王逵”,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六次上奏弹劾张尧佐。张尧佐是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养父,此人以国丈自居,“本凡庸之人”,却历任要职、贪赃枉法,包拯弹劾他“不可专任”而“久居是职”,以免“失天下之望,误天下之事”,终于使仁宗皇帝罢免了张尧佐的职务。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史称,包拯“举剌不避乎权贵,犯颜不畏乎逆鳞”。

03

心系百姓忧家国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包拯奉调入京,任职开封府。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不合理的诉讼程序。原来百姓告官,须先把诉状递交给门牌司,有人就借此从中勒索钱财、营私舞弊。包拯取消了这一程序,衙门大开,百姓能直接递交诉状辨明曲直,保证有理无钱的黎民百姓也能申冤。人们专门编了歌谣称颂道,“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不必用钱财打通什么关节,有清正无私,像阎王爷一样令人望而生畏的包公为我们做主。庆历年间,有司受理的案件年年增加,但由于酷吏的存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捏造事实、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许多孤弱无援的百姓往往因此身陷囹圄,而一些豪强刁民却逍遥法外。包拯几次在奏疏中反映酷吏造成危害的严重性,还拿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遴选一批清廉能干的官吏去代替那些苛刻、残忍的转运使和提点刑狱,有力纠治了酷吏的种种恶行。






评析


明代郭允礼的《官箴》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包拯清正廉洁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铁面无私、公正执法,不畏权贵、敢于直谏,受到了百姓们的称颂赞扬。任端州知州时,包拯整顿当地吏治、打击贪污。离任时,当地百姓精制一方好砚相送,包拯对此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被传为佳话。司马光曾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欧阳修评价他:“拯性好刚,天姿峭直……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供稿 | 国防科技大学“强军号”学员理论学习团队

作者 | 张诗若

指导教员 | 吴穹  

编辑 | 罗雅岚

国防科大
国防科大•高地之声|| 高地、高原、高峰;筑梦、追梦、圆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