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为赵丽颖的新电影包场的热搜都看到了吧!
同属85赛道的两位经常被拿出来比较。
九月,赵丽颖凭借《风吹半夏》拿下飞天奖视后时,从《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一路扑到《哈尔滨1944》的杨幂还被嘲了。
如今这把包场,虽然两边粉丝都在不满“被蹭到”,但真金白银总是能砸来一句“大气”。
不过杨幂为啥突然给既没合作又没交集的“对家”宣传电影?
据说,是黑粉冒充杨幂的名义包场赵丽颖的电影,而且乌龙还愈演愈烈。
杨幂本人也不好不出来回应,干脆顺杆子往上爬。
总归是一次稳赚不赔的买卖。
《乔妍的心事》
01
真没事
故事单薄,动机不足,是本片的致命弱点。
影片聚焦姐妹二人争夺身份。
出生就是黑户的乔妍(赵丽颖 饰),在得到姐姐的身份后打拼多年,终于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实现了阶级跨越。
安稳富足的生活来之不易。
某天,17年未见的姐姐(辛芷蕾 饰)突然打来电话,挺着大肚子出现在她面前。
假笑着说,想她了,想来看看她。
同时乔妍又收到了勒索短信。
当年的秘密一层层地要被揭开了......
同时推进的另一条故事线是乔妍身在娱乐圈的困境。
经纪人企图强行续约、绿茶后辈的阴阳膈应、资方爸爸的揩油冒犯......
双线发力,试图把压力给到最大,呼应片名《乔妍的心事》。
可当真相全部揭晓后,你会发现“根本没啥事”。
特别是到了影片后段,姐妹间突然的情深,让前期的剑拔弩张被消解为刻意为之的欲盖弥彰。
所谓当年的秘密,不过是姐姐恋爱脑和小男友私奔,主动选择让妹妹顶替她读书上学。
所谓共犯,也不过是两人间接害爸爸失足落水身亡。
最让故事站不住脚的是乔妍人淡如菊不争不抢的主角人设。
按理说,乔妍好不容易从缅甸的甘蔗地爬到北京的娱乐圈,应该很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结果她动不动就甩经纪人脸子or泼资方红酒。
想表达娱乐圈的残酷以及女演员的生存困境?
OK!
但这样浅陋的情节,一方面,太过刻意,另一方面,有种“顾头不顾腚”的尴尬感。
首先,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的乔妍对付油腻资方的手段居然还是硬刚,太没技术含量了吧?
其次,她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累了倦了,老娘早想息影不干了的感觉。
而且影片结尾乔妍也确实退出了演艺圈,和姐姐、小侄女一起回到缅甸生活,状态看起来也是松弛满足。
那么,我请问呢?
乔妍能有啥心事?
身份被戳穿最坏的情况就是塌房。
然而她本人好像都不怎么在乎,咱看戏的观众又替她操哪门子心啊?
“人淡如菊”不仅让威胁勒索等桥段看起来像个笑话,也让乔妍这个角色没了戏剧张力。
她没有欲望,没有恐惧,没有挣扎,自热也丧失“黑化”的可能。
于是直溜溜地成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而且,为了让这朵莲花更白更纯洁,电影还安排的一个“挡脏”的工具人——幺婆。
她俩的关系非常诡异。
看剧情,是一个给钱一个办事。
但这个幺婆 ,拿钱帮乔妍摆平敲诈勒索的姐夫就算了,居然还主动提议杀掉姐姐帮乔妍永绝后患。
跟海兰似的,仿佛“懿症”已经病入药膏,拿命舔大如。
总之,人物动机简直匪夷所思。
本片的另一个崩坏点是不符合逻辑的硬编。
乔妍授意幺婆送走姐夫时,强调了让人别再回来,怎么最后还能是无罪呢?
姐夫是怎么把孩子从医院偷出来,还过继(卖)给经纪人的?口头过继吗?
如果经纪人有合法的收养手续,乔妍为了抢回孩子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体格壮硕的经纪人为什么能被体重不过百的女明星打到倒地不起?
想破脑袋都想不通的时候,突然觉得导演真是天才。
居然神不知鬼不觉,把心事全留给了观众,顺便还赚走了观众的小钱钱。
02
假高级
这部电影的很多地方都让我想起英格玛·伯格曼的《假面》。
没有拿影史经典来欺负人的意思,主要是想通过对比谈谈“双姝”到底该怎么拍。
众所周知,伯格曼真的很喜欢用大特写,且通常以单人特写为主。
人物漫长坚忍的凝视,直达灵魂,长久地嵌入观众的脑海。
镜头流连在演员脸上,直到模糊人物与演绎之间的界限。
或者反过来,一个观察式的全景镜头被人物挡住。
人物把自己的相机对准了影片的摄像机,实现了反向凝视。
鉴于影片的核心主题是二元性 ,以上技巧的运用更显意味。
《假面》的两个主人公是随着剧情发展渐渐合二唯一的两个女人。
尽管在电影的开头,我们了解到的故事是这样的——
艾尔玛是一名护士,她负责照顾一位著名的女演员伊丽莎白。
因为这位病人一言不发,艾尔玛有生以来第一次掌管了“话语权”,说着所有的台词。
渐渐的,艾尔玛依恋上了伊丽莎白,她开始向她讲述自己的隐秘生活,包括一次激情出轨。
欲望和情感间的拉扯,折磨得艾尔玛崩溃大哭。
缄默不语的伊丽莎白在此刻成为了包容理解的温暖象征。
如同一个人的灵魂两面。
当两个角色真正融为一体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伊丽莎白在前景,艾尔玛在后景中与伊丽莎白的丈夫邂逅,并轻易取得了一个吻。
但是不久,艾尔玛发现伊丽莎白在写给医生的信里用高傲的语气谈论“艾尔玛个案”,随意把她的隐私转述给第三人。
艾尔玛开始歇斯底里,并粗暴地要求伊丽莎白说话......
这部号称英格玛·伯格曼最难被解构的电影。
虽然剧情上的晦涩难懂,却通过精密的镜头编织实现了情绪上的严丝合缝。
使人沉浸在惶恐的、迷幻的、难以抽离的气息中。
不懂,不耽误观众试着去感受和分辨两位主角展现的“真我”和“假面”。
真正实现了“不明觉厉” !
以至于,时至今日回看这部60多年前手法先锋、主旨深奥、视听语言杰出的佳作,仍不免心生敬意。
《乔妍的心事》镜头技巧和人物设置和《假面》不能说一模一样,相似度也有80%。
同款直视镜头的大特写,甚至开头乔妍的台词还点了:“不要有那么多的大特写”。
同样是围绕两个争夺主体性的女人。
但感染力却差之千里。
回顾本片,有为之惊诧并印象深刻的特写瞬间吗?
很遗憾,没有。
一方面,演员的演技火候未到,导演的调教也不到位。
另一方面,导演对镜头语言参与叙事的运用过于幼稚。
我们在《乔妍的心事》中看到最多的特写运用常常是从电影现实世界切换到“戏中戏”。
赵丽颖那绝美的直鼻和决堤的眼泪,霸占整个大荧幕。
作为观众,大概可以get到导演想用“哭得真好”这样直接但实在浅显的方式来塑造“乔妍是个实力派”。
也能深入感受到人物借由演戏释放内心的压力。
然后就......再无其他了。
因为过度的赞扬对表现力平淡的镜头是一种捧杀。
深究区别你会发现,伯格曼每一处刻意为之的镜头语言都没有偏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母题。
所以,他的镜头是有生命力的,富有自我意识地延续着对心灵的探索 。
而联系上下文来解读《乔妍的心事》中的特写,咱很难找到此处特写的必要性。
对这些失语失效的镜头,不客气讲就是“装B”。
礼貌的评价可能是夸一嘴画面或构图。
哎~又给文艺片的“假高级”装到了!
整体来看,《乔妍的心事》太平了,太淡了,太没劲了。
除非你的观影预期仅满足于有对“女性困境“的表达,或更倾向于看一部“女性脱困”的爽片。
否则,入股血亏。
赞就对你那么重要吗? 我写了2824个字,你连一个赞都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