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回归功能,医院必须回归公益,尤其是儿童医院”
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稚嫩的脸庞,因病痛而扭曲,眼中闪烁着对健康的渴望;一对焦急的父母,在医院的长廊中来回踱步,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担忧与无助。
这样的画面,触动着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心弦,让我们不禁深思: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而儿童医院,正是守护这份财富的重要防线。
这估计就是为何需要那么多的儿童医院的原因吧?
深圳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总建筑面积315,517.86平方米,设1500张床位,作为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项目关注点在于如何高效严谨地提供治疗空间,同时为儿童创造温馨亲切的治愈环境。
设计通过前后错动造型,设置双入口广场,功能水平分区,并植入采光天井。设计摒弃传统塔楼叠加模式,通过压低塔楼体量,设置单层四护理单元,提高护理效率,形成小尺度建筑群落。根据门诊、医技及住院需求,分成不同模块大小组合,灵活调整。
规划层设计利用场地高差形成双首层交通空间,分导就诊人群和车辆,同时实现地铁无缝连接及直升飞机停机坪,形成立体交通骨架系统,支撑高效主体连接,缩短行进路线。
整体颜色不仅指引功能,也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就诊环境。从儿童需求出发,规划清晰交通流线,避免迷路恐惧;过道增加轻松等待区域;提供视觉吸引和与外界联络纽带。
在规划一所医院,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目光往往聚焦于规模的大小,似乎宏大的建筑和广阔的占地面积成为了衡量医院质量的首要标准。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一所医院,一定要的就是大而全吗?
我们不应一味追求超大规模,以至于造成医疗资源的拥堵,使得民众难以就近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小而精,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这样的医院能够更灵活地满足社区需求,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升就医体验。
诚然,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共享人员和设备,降低成本。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资源成本的降低,看病成本却在悄然上升。这种大规模集中化的趋势,看似降低了医疗体系的整体成本,实则可能将负担转嫁到了个人身上。因此,在追求规模效应的同时,我们必须确保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另外工业化思维不应成为医院建设的主导。医院的价值,不在于楼宇的高度或面积的大小,而在于名医的数量和质量。深圳这座城市,真正缺乏的是医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医生,而非堆砌的硬件设备。医院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华丽。
至于医院的设计,是否有必要花费巨资请著名设计师来打造?
这值得我们深思。医院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医疗服务,而非展示建筑设计的美学价值。当然,一个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牺牲实用性去追求奢华的视觉效果。
儿童医院做到最大与最好,是否等同?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院的规模与医疗水平之间,并不总是成正比。上海、北京等地的医院,虽然规模不大、外观朴素,但却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医生资源。这告诉我们,医院的好坏,关键在于人才和国家资源的投入,而非外在的规模和装修。
医院,本应是最接地气的服务机构,是国民身体健康的守护者。
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医院却渐渐成为了高大上的代名词。这背后,既有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有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过高期待。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医院建设的理念,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可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最后给出中医给的建议:“准妈妈们,学好当女儿、当好姑娘、当好妻子、当好妈妈,孩子自然健康!根本无需医生、医院。”
儿童医院,要不要建这么大,你怎么看看?
编辑∣小寻
©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找方案设计师+项目文章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