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美化为隐喻
一栋房子中就有一座老上海
戏剧开场,当写有电影《乌鸦与麻雀》片头题字的幕布缓缓落下,一栋逼真复现的上海石库门房子矗立在观众面前,在自然的背景音和氤氲的烟火气中,瞬间拓展出具有年代气息的上海都市空间。民生百态、世情冷暖乃至阶层斗争,都在犹如立体解剖的视觉效果中,涌现出最为真切的样貌,暗含着深层的隐喻结构。
在象征着权力高位的顶楼,住着国民党特务侯科长和他的情人余小瑛,他们也是这座房子的不法侵占者,常常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艰辛的底层人民;二层的亭子间住的是学校教员华先生和华太太,这种“悬空”的位置,也暗示着知识分子当时的尴尬处境。在一层前堂,住着做生意的“小广播”夫妻,适合于他们早出晚归、进货卖货的生活;而需要弯腰才能进入的狭窄的后客堂,住着原房主孔老头,楼梯间地板上睡着女佣小阿妹,他们则是处于剥削链最底层的劳动者。不同阶层和处境的人们的生活现实,在房屋的各个位置同时呈现,在清晰直观的对比中,带给观众更为强烈的冲击力。
当舞美与影像对话
建构审美上的“立体瞬间”
以影像参与戏剧叙事,是《乌鸦与麻雀》的一大突出亮点。伴随着话剧的上演,舞台上出现了多块可移动的电影幕布,不仅将老电影原片映现其上,揭示出话剧与电影的亲缘关系,形成与舞台现场的碰撞与对位;更让摄影机对准并放大台上演员的表演细节,通过景别、角度、运动和蒙太奇,拓宽每个表演瞬间的艺术表现,在拉近的距离中让观众感受演员的情绪流动。
比如,当“乌鸦”侯义伯对弱小可怜的“麻雀”们进行威胁和审视的时候,摄影机将他的整张面孔投射在整栋房子之上,使之成为无所不在的背景,将官僚阶级对小市民的压迫具象化。这一创造性手法,探索了电影蒙太奇与舞台叙事相接的边界,将戏剧瞬间与电影瞬间组接并置,打开同一时间下的不同维度,与观众一起建构一种审美上的“立体瞬间”。
社会批判结合讽刺喜剧
开辟现实主义新路径
话剧《乌鸦与麻雀》延续了电影的优势,将社会批判和讽刺喜剧的样式融为一体,令七十五年前的民众生活景象跃然眼前,风格活泼流畅,观赏趣味十足。而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的一众演员们,也为剧中的人物群像赋予了饱满的生命力。
董汶亮与杨淇饰演的“小广播”夫妇,在嬉笑怒骂之间,将精明算计又不乏正义感的小商贩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而孙立石则通过对眼神动作的精准拿捏,将侯义伯仗势欺人、色厉内荏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余小瑛的风情、华先生的清高、华太太的挣扎、孔老头的孱弱、小阿妹的善良,都被包揽进具有普遍性的市民社会面貌中,真切地表达了底层民众从受迫到觉醒的过程。话剧以辛辣幽默的讽刺风格,尖锐地洞察阶级矛盾,并预告了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艺术作品通往现实主义的新途径。
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乌鸦与麻雀》
演出时间:2024.9.29-2024.10.4
演出地点: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出品:国家大剧院
制作:国家大剧院
演出: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
创作背景:根据沈浮、王林谷、徐韬、陈白尘、赵丹、郑君里集体编剧创作的同名电影《乌鸦与麻雀》改编
感谢电影剧本著作权所有人陈虹、赵佐、徐伟光、郑大里对国家大剧院版话剧《乌鸦与麻雀》版权的支持
原著剧本执笔:陈白尘
编剧:黄盈、彭泽凌
导演:黄盈
舞美设计:张鵾鹏
灯光设计:韩东
多媒体设计:何思思
服装设计:宁芳国
化妆造型设计:林颖
道具设计:王伟君
作曲:张潇、王紫箫
音响设计:赵力杰
摄影指导:艾英悦
小广播、男主角:董汶亮
萧太太:杨淇
华先生:郭烁杰
华太太:徐子瑄
孔老头:区宁
小阿妹:王文杰
侯科长:孙立石
余小瑛:刁倩芸
导演、医生、轧金子群众:奉阳
编剧、看房老魏、
男学生、轧金子群众:郎英博
制片主任、男学生、轧金子群众:邢凯程
摄影、教员、轧金子群众:姚宇
美术、教员、轧金子群众:张学文
报童、女学生、女客人、
公司职员、轧金子群众:张巧
校长、特务打手、流氓、
公司职员、轧金子群众: 马庆龙
审查员、校长手下、流氓、买东西的顾客、公司职员、轧金子群众:李淦伟
流氓、特务打手、校长手下、公司职员、轧金子群众:李昊阳
女学生、轧金子群众:徐仰聆
大毛:张子砚
二毛:韩子萱
薇薇:何卿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购票
摄影:王小京、高尚
主视觉设计:王泉润
文案、编辑:董洺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