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读英烈子女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向公安英烈的家人致以问候。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在传承英雄血脉的道路上,公大人从未缺席。走出公大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刘盛同志多年来扎根刑事技术领域,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让无声的证物“开口说话”,为智慧警务发展“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从警报国的无悔誓言。
校友简介
刘盛,我校2007届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校友,现任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刑侦支队探长。从警17年来,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个人嘉奖6次,获“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称号,入选公安部专家库,入选“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三季上榜人物。
常规指纹,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即使放大也不过巴掌大小。
然而,这对于丰台分局刑侦支队探长刘盛而言,这里面蕴含着信息,是需要他拼尽全力去解开的破案密码。
这位探长,正是在这些方寸毫厘之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在2024年“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三季评审会现场,刘盛讲到,“我们竭尽全力去寻找的答案,那是给死者的真相,给生者的慰藉,用技术赋能,为的就是让正义不迟到,让法律有尊严!”
2003年,刘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技术专业。
尽管在当时,公安大学刑事技术专业在刘盛老家江西只招收2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写下了高考志愿,这个决定的背后,是他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掌握一门技术的执着。
未来可期,他的步伐越走越坚定。
大学期间,刑事技术专业仿佛为刘盛打开一扇通往正义世界的大门。
除了犯罪现场勘查、物证技术学、法医学、刑事图像技术等课程,他还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如模拟犯罪现场勘查、实验室分析等,不仅提高他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增强了他大学毕业后加入公安队伍的信心。
“我永远忘不了那对母女的眼神。”
那是刘盛第一次跟师傅出现场,当时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
寒冬腊月,京郊平房,无依无靠的母女俩家中现金被盗,那是生活的盼头和未来的希望。小姑娘和母亲无助地瘫坐在一旁,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让刘盛难以释怀。
“我怕一线的同事们来回折腾。”
去年夏天,系统服务器出现异常,为保障案件在现场勘查方面不受影响,他连夜在丰台区东、中、西三个位置搭建临时办公点,方便基层民警办案,省去了不必要的奔波。
他还创立丰台分局现场勘查“7*24小时”工作室,通过视频讲解、实地指导、修理调试等方式保障30个派出所现场勘查相关工作日常运转,很多基层民警都有他的联系方式,他也成为了基层的“百科全书”。
刘盛也十分关心队里来的年轻同志,在为他们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民警作为师傅外,他也会通过一些会议、实战,将自己的心得和工作方法倾囊相授,让大家能够尽快掌握刑事技术岗位工作的要领。
刘盛在日复一日的培训和保障中,既提升着战友的技战术水平,同时也磨砺着自己的技能,在刑事技术的道路上深耕细作,勇毅前行。
现如今,警务技术飞速发展,市局也在“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方面做了部署。
传统刑事技术坐上了“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的快车,作为刑事技术民警的刘盛,也深感自己任务重大。
日常工作中,他坚持学习,不断提升着自身技术能力水平,用源源不断的“金点子”持续为擦亮北京公安“智慧”金名片贡献力量。
针对传统现勘系统效率较低等痛点,刘盛研发《现场勘查远程观察智慧系统》,通过实时无线传输现场情况、后台进行比对,节约了勘验时间,提升了勘验效率。
此项创新获得北京市公安局第六届青年民警科技创新优秀奖,在百余起重大案件侦破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刘盛也会及时抓住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反复思考和实验,寻找解决办法。
一来二去,他把这些做法都写下来,形成论文发表到公安领域的期刊,分享给更多的同行。
之后,刘盛给自己也定了一个目标,“每年一题”,坚持科研工作,每年至少做一项专题研究。
截至目前,刘盛已在省部级期刊发表论文10篇,获得各类奖项10余次。
就这样,刘盛在刑事技术岗位坚守了6000多个日夜,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专家里手,期间,他由于表现突出,荣获“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称号,并入选公安部专家库。
推荐阅读
英雄模范校友风采录 | 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 1992级校友潘少锋
素材来源: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
编辑:校友工作办公室
审核: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