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个说法:人到中年越来越相信玄学。可万万没想到,玄学的风还能挂刮到娃的学习上。前几天,一朋友参加完孩子(五年级)的期中总结家长会,过来给我分享体验:另外,那个语文满分的孩子,我打眼一看,跟一般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人家眼里有光。”
朋友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趋势:
越是到高年级,语文越难拿高分。
身边小初阶段的孩子,英语和数学,拿满分的大有人在,语文能拿到满分的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
今年的高考成绩也体现了这个趋势,拿上海的统计数据来看,数学最高分150,英语最高分145,语文最高分136;数学有75%的孩子能考到120分以上,但语文只有25%的孩子考到109分以上。
很难拿高分也就算了,普娃们的语文成绩还都是失分的重灾区,一旦考砸,就不是一分两分的事儿,绝对会让你心肝肉一起疼。
还记得2022年高考“本手、妙手、俗手”的那个作文题目吗?
很多平时挺优秀的孩子出现写偏了,跑题了等问题,直接跟预期差出来二三十分。阅读理解类题目也是如此,达不到点上,就很容易失分。教育考核的风向标早就白纸黑字的写在课改上了:发展孩子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明确说了:
“语文教学有必要重新强调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把语文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
现在这个年代,知识的获取太简单了,所以知识的“含分量”越来越低,思辨能力才是考核的重点!越是正规的考试,越是不会给你一个直白的知识点考察,就像上面的作文题目里写的,要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审题漏点、答不对角度,稍有不慎就是大面积失分。
给大家看过CC之前的语文试卷,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了。阅读部分越来越考察孩子的综合理解能力,作文也大多紧跟时事,你若有观点会思考,自然言之有物,能和别人拉开差距。
可以看到题型设计更加灵活多变。看起来考核的是阅读能力,往深了挖,其实是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个性化解读,要求学生兼具阅读底蕴与批判性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语文课内讲的都不考,考的都是没讲过的。课内学的是字词句这些基础知识,考的却是思辨能力、理解能力是思维层面的东西。数学大火猛攻一下就会见效,语文你想加把火,都找不准锅在哪儿。
那是不是努力没用?并不是,是咱没用对地方而已。
思辨能力在成绩上的体现只是表象,它真正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就像朋友说的那个语文成绩好的孩子眼里有光,这不是玄学,是科学。
思辨能力,也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它涉及三个维度:认知能力、辨析能力、表达能力。有一句俗话:“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同样道理,“你永远过不上认知之外的人生”。认知范围就是一个框,这个范围如果很局限,人在框内,就成了“囚”。
前天的文里分享了,孩子被老师严厉批评了,如果在孩子的认知里,老师批评我是因为不喜欢我,他钻了这个牛角尖,这个关系怎么处都处不好。一旦跳出认知的框,从老师的维度看,指出孩子的问题是它的职责,从班级的维度看,维持秩序对大家都有益,从同学的维度看,大家有必要遵守一致的规则。双方的关系从对立变成了一个阵营,孩子才能真正理解老师。之前新闻中很多极端事例,因为被骂就跳楼,因为失恋就自杀,就是因为缺少这种跳出来看问题的视角。孩子看到的维度越多,他的认知就越丰富,看问题也就越多元化,人就会活得更通透。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问题也就能更自如的处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的陷阱,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自己的判断、思考,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这也是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都具备的潜质,他们不会听人说这个市场好做就一窝蜂的冲进来,也不会因为什么专家评判这个事情不值得做就放弃。这种能力可是孩子成年后的职场竞争力。
不说那么远,当前看,具备自己的辨析能力,孩子至少不会轻易被坏人教唆,被不良习惯影响,咱们也就不用时刻担心孩子会“学坏”。
一体制内的朋友,短短时间火箭般升迁,从小职员到了科主任,靠得就是表达能力,写出来的文章,观点独到,立意新颖,平时说话也是有理有据,可圈可点,就凭借会说、会写,深得领导的青睐,仕途一路绿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影响他人的人,确确实实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多资源。不信你看看一夜爆火的董宇辉。善于表达甚至让一个相貌普通的人变得魅力四射,眼里有光也就能理解了。
《教父》里有一句话:“一秒钟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看透本质,明辨是非,再加上有效的表达,这种思辨能力是孩子们应对未来世界挑战的核心能力。可偏偏,这种能力,学校不教,家长不会教,还经常添乱。下面这两个问题普遍存在,并极大限制了孩子思辨能力的发展:
孩子思辨能力的成长,其实更多的是要依靠引导式教学。比如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发散、探索、循证,然后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但容我斗胆说一句,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大多还都是灌输式的。孩子们还是会被要求,记住固定的知识点,掌握固定的答题套路,然后得个高分即可。并且,像老师这样的权威是不允许被质疑的,孩子一直被要求“听话照做”。考核的内容也都是“对错”层面的判断,非此即彼、非ABC那正确答案就一定是D,孩子的认知、辨析都被一个无形的框框住了。这种教学体制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可改起来并不容易,至少当下还不行。一个老师要面对这么多孩子,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大可能做得到人人、时时、处处“引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才需要我们父母去补足这门课。但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咱们经常不是助力,反而是阻力。
现实中,有多少孩子,在家里没有任何反驳和挑战父母的机会?又有多少家长,是孩子问一个为什么/凭什么,你一句“哪那么多为什么”就把他们思考的大门堵死的?还有的孩子稍微有点“异想天开”,爸妈立刻来点“老人言”、“上点价值”、“来点大道理”。父母教育子女时自带的爹味,很多人已经有意识地使劲压制了,可真碰到事儿,还总是不自觉就用起了权威压制,不给孩子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听话照做就是了,别问那么多没用的,是很多孩子的现状。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无解了?
6-15岁是培养孩子思辨能力的关键期,咱们可不能摆烂。在小池塘里和在大海里,孩子的视野肯定不一样,见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平时,我们可以多给孩子创设一些可以获得大量的、多元信息的环境,丰富孩子的认知。给孩子选择一些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书,让孩子在阅读中不断进行思辨,他的思维就会全面而不偏颇。
昨天的文里,跟大家分享了CC一直在学的《圆桌星球》的思辨课,在“三只小猪”这节课里,就有两个版本的故事:
一个是给小猪看,一个是给大野狼看,当然叙述视角、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
课堂最后,老师还推荐了另外一套“三只小猪”绘本,
一堂课下来,孩子连连感叹:“啊!啊!原来还能这么来!”多元化视角这不就有了吗!
日常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例如,利用传统文学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
《圆桌星球》思辨课里有一节就提到了“子贡赎人”的文学典故。
子贡救人之后,很慷慨的拒绝了鲁国的奖励,孔子却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为什么?
因为不求任何回报的道德行为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并且是很难持续的,子贡的这种做法反而让很多被奴役的鲁国人失去了回国的机会。
课堂上,老师就引导孩子思考:现实中,那些做公益的企业家,要不要大力表彰呢?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认知能力。中高年级后,老师都会建议孩子每天看新闻、听新闻,紧跟时事。孩子年龄小,可以找一些匹配他们认知的时事新闻,打开孩子看世界的窗口。
这也是我逢人就推荐圆桌星球的一个理由,人家不仅有时事讨论,还能屡屡压中高考题目,这种敏锐度不服不行。
这道人工智能的题目曾经难哭一帮人:
圆桌星球就有三次课程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譬如每天的电视时间,孩子是不是会就“多看一会儿”跟你讨价还价?类似的场景反正在我家会上演,我极力拒绝,CC会据理力争:我今天中午睡了,所以现在不困,而且明天又不用早起。当孩子有理有据的说服你时,不应该生气,反而应该庆幸——我的娃不是个提线木偶,她有自己的思考,她敢争取自己的权益。我们平时要多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
讨价还价的过程,就是大人和孩子思维碰撞和谈判的过程,我们可以有理有据引导孩子想清楚几个问题:这个过程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魄力。最主要的,有了父母的包容,孩子就有了底气,他就可以对外质疑了。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专家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
有家长会说:我家孩子挺能说的,是不是就不用担心了。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话挺多,就是有点碎,说不到重点,也没有什么说服力。思辨性表达应遵循这样的步骤:大量获取信息、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理解别人的观点、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张口就来,随意乱说式的表达,反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表达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有事实支撑,考虑到了旁边的人,有自己的观点,并条理清晰的说出来。这种规范的表达,家长有能力可以在平时聊天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没自信的话,咱们可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次直播给大家推荐的圆桌思辨就很贴心地把咱们担心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孩子都是倾听者的角色,圆桌星球恰恰打破了这一点,它采用了1对多的直播形式,9-10个孩子是课堂的主角,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最大可能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上圆桌星球的老师不会像传统教育体制的老师或者家长一样,随意去评判孩子发言的对错。
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提问。通过提问引导,让孩子产生新思考,然后自己去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探讨的问题,都很有意思:
“人必须要有朋友吗?
“爱可以衡量吗?”
“谁都可以穿裙子吗?”
“失去记忆的小偷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有些大人都很难回答出来,但“圆桌星球”的老师会教孩子抽丝剥茧,一步步分析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同学们分列两个阵营,从正反两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出支持理由。
孩子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并分析对方的观点。
整个过程中,孩子一直处于高频且有效地输入和输出来回切换的状态。
课堂讨论的主题包括社会、经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科学、心理等各个方面,引导孩子在这些众多的领域深度思考。上课的老师很多都是毕业于名校,并且是各个领域里的大牛,比如有人文社科背景的,有学哲学的,有学法律的,都是知识面非常广,教学形式很新颖的老师,100个老师只有4个能被选拔出来。
我跟着CC听了几节课,感觉这种思辨形式的直播课是非常考验老师的综合能力的。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不一样,老师会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引导的方式:
沉默内敛型儿的,老师会主动CUE他发言,
“话痨”但无逻辑的,老师会跟他强调回答的逻辑结构,
“墙头草”人云亦云的,老师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深入思考,
有观点但固执己见的,老师会特别提醒,多听听同学的不同观点。圆桌星球的课程设置和老师选拔全都横跨多个维度,保证孩子获取的信息是多元的、综合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愚公移山,很多孩子会觉得,愚公也太傻了,就会盲目的傻干。老师就会引导,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再看愚公会不会不一样呢?比如研究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两弹一星对人们来说就是一座撼不动的大山。这样一引导,是不是豁然开朗!
孩子的思辨能力,学校不教,但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
如果把生命线拉到无限长,而非眼前的十年八年,它肯定是比成绩影响更深远、更重要的能力。
不想孩子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想让孩子活得独立清醒?那就来听听吧~C妈: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