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仙都上清宗坛
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
清净/无为/自然/玄德
“小仙女”、“神仙水”、“仙气十足”......我们在使用这些现代词汇或网络词汇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仙”字,甚至西安人有时语速较快,干脆将“西安”说成“仙”,但是,你可知道“仙”这个概念,却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所独有的文化和追求的目标!
仙,通常也叫做神仙,也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一般是指道家中通过修炼得道而又长生久视的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
虽然通常我们习惯了这样统称,但是,“神”和“仙”还是有区别的。
1. 神
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
道教经典《抱朴子》认为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
比如三清、玉皇上帝、四御、三官大帝、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天界大神,即不是世间的凡人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
我国古籍中的“神”字,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们难于预测、驾驭者谓之神,如《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曰:“唯神也,不疾可速,不行而至。”
又有精气等谓之神,如“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
又有“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还有长生不死者谓之神,如《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
可见“神”既包含先天神灵,也包含有精气之神和希求不死之愿望。
2. 仙
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久视的人,就是仙人。
汉末刘熙《释名》一书解释:“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东晋道家学者葛洪祖师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疚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
而钟吕二仙(钟离权、吕洞宾)认为,所谓仙与人的分野,在于阴阳状况的不同。“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负阴抱阳而为人也。”
关于神仙的传说,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就已经在中土广泛流传。
《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燕齐海滨一带,传说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禽兽尽为白色,所居宫阙都用金银做成。
《神仙传》中也对仙人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江隐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葛洪祖师在《抱朴子》将仙人分为三等:“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夭仙;中土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天隐子》又将仙人分作五类,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
《太真科》中又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仙、至仙。”
道经载,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岛,皆人迹所稀绝,为仙人游息之处,有不死之仙草。十洲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鳞洲、聚窟洲。三岛即昆仑、方丈、蓬丘。
在全国各地的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统治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其中,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七十二福地,在名山大川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多得道之所。
神仙信仰是道家信仰的核心内容,认为神仙(仙人)是真实存在的,道家大量的神仙记传、神仙故事、神仙传说等,都以生动的实例来论证神仙的存在。
葛洪祖师《抱朴子内篇》中《论仙》、《对俗》两篇,反驳怀疑神仙存在的种种观点,论证神仙实有。
有人认为,有存必有亡,有生必有死,这是人之常理。
《抱朴子》说:“夫存亡始终,诚是大体,其异同参差,或然或否,变化万品,奇怪无方,物是事非,本钧未乘,未可一也。”
认为天地无穷,所以未必所有的人和物都遵循生死存亡的规律。
《抱朴子》指出,人有差异,物有变化,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变为仙。世俗之人,多不“知道”,不“行道”,不信神仙,迷恋名利,自然成不了神仙,见不到神仙。
道家认为人人皆含“道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皆可修道成仙。首先,道生万物,道在物中,而道是永恒的,“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见《太上老君内观经》),“生,道之别体也”(见《老子想尔注》),所以“学生”守道,就可以像道那样永恒。
《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顺气以生者也”,因此只要服气守一,返朴归真,就可长生,可以成仙。
仙,摆脱了世间万物被轮回所制的枷锁,超越时间和空间游荡于宇宙之间,无生无灭,与天地同寿。
得道成仙,功德成神,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完--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