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完成阿蓬江流域12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政务   2024-12-19 17:05   重庆  
  “臭水沟”变清水渠, “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变成了“口袋公园”……近日,记者从黔江区生态环境局获悉,目前,黔江区已投资约1000万元,完成了阿蓬江流域12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治理面积约7520平方米。

  今年以来,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黔江区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点整治项目,以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监督,推进治理动真格、见实效、出成绩,着力解决群众“家门口”的环境问题。

  时值寒冬,漫步阿蓬江畔,空气清新,水面清澈,时不时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很难相信,眼前的余家沟曾经是附近居民口中的“臭水沟”。

  余家沟居民点位于黔江区阿蓬江镇高碛社区3组,整个居民点房屋沿山涧而建,78户163人常居于此。长期以来,周边住户将垃圾废弃物、生活污水直接倾排到水沟中,常年的腐化淤积导致这条“清水溪”渐渐变为了“臭水沟”,黑臭面积约1360平方米,严重影响了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

  “过去,河里全是垃圾,水黑得像墨汁,臭不可闻,夏天蚊虫乱飞,周边的居民都不敢开窗户。”附近的大多数居民从小在河边长大。他们都记得,早几年前还没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长期直接排入池塘,池塘水体黑臭,给大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

  为切实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黔江区纪委监委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通过建立治理工作台账、自查自纠台账、问题线索台账,实行对账销号、闭环管理,推动区生态环境局与阿蓬江镇政府成立工作专班,联合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治理,通过“治”“制”并举,消除了余家沟黑臭水体。

  据黔江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系统治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推进黑臭水体“源头治理”。一方面是控源截污系统治理,从源头上解决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实施余家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新建日处理能力15立方米的一体式污水处理站1座,新建DN300污水主管约674米,DN200污水支管约1800,DN110污水支管约450,2立方米化粪池18个、5立方米化粪池1个,维修清掏原有化粪池17个,同时对周边垃圾和水沟底部原淤积的腐质淤泥等进行清淤疏浚,共计清淤约800立方米,实现源头上截断污染来源。另一方面是发动村民共建共治,落实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等带头示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集体决策,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共商后确定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同时坚持群众共治,鼓励和发动群众参与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实施和监督。

  经过一系列努力,余家沟的臭水沟已经恢复成了清澈的小溪,周边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治理行动不仅消除了黑臭水体对居民生活的困扰,还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和余家沟一样,濯水镇堰塘村次竹坪塘、舟白街道箭坝社区水井沟等地的村民也享受到了农村黑臭水体改造项目带来的利好,昔日臭气熏天的水塘如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而今,变化还在持续发生。黔江区按照“底数查清、消黑除臭、水质达标、群众满意、机制建立”的清零要求,既统筹岸上、岸边、水里,彻底根治相关污染源,确保长制久清标本兼治,又针对性地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网连通、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一水一策”分类施策。在整治12条黑臭水体的同时,实施 “九大行动”(农村黑臭水体清淤疏浚行动、乡镇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达标行动、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小微企业排污监管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和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行动),推动农村水环境整体改善。

  三分建,七分管,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不足、治理后的水体存在“返黑返臭”风险等问题,区纪委监委监督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强化动态排查、纳入日常监管、定期进行巡查,确保水质持续达标,真正让“问题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清单”。

  “下一步,区纪委监委将继续监督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同时聚焦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督促各单位担起治理责任、管护责任,确保水体‘长清’,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黔江区融媒体中心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黔江发布
黔江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