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与骑兵团的不解之缘
1949年9月1日,第三野战军直属教导师骑兵25团进驻亳县。正在母亲肚子里孕育的我也进入了亳县。不久后,我在亳县出生。
我从小是听父母讲骑兵团的故事长大的。
2004年那年,原38军装甲6师在筹办师史馆时,追溯到该师21团的前身──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
作为骑兵团的后代,我应邀提供父辈的回忆录、老照片、历史文物,以及骑兵团老战士的信息。起初,能联系到的父辈战友寥寥无几,于是我从各个渠道打听和寻找,协助装甲6师最终找到了五六十位老骑兵或他们的后代。
2005年10月,当把骑兵团作为重要陈列内容的师史馆开馆时,看到一件件饱含历史沧桑的珍贵革命文物,看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已经耄耋之年的老骑兵,听到大家对这支英雄部队的赞美之词,一种难以按捺的冲动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同时,一种难以言状的羞愧充溢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作为这支英雄部队的后代,竟然对这支英雄部队的历史一无所知,对父辈和这些传奇的老骑兵一知半解。一定要把这支英雄部队写出来,要把这些传奇的老骑兵写出来,要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留给后人。
▲图1:2001年孟秀玲在《解放》雕塑前留影。图2:2018年孟秀玲在《解放》雕塑前留影。
于是,我们踏上了“追寻”之路,努力寻找父辈所在部队——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的足迹,寻找这支英雄部队的诞生、壮大和发展历程,寻找这支具有传奇色彩的神奇部队的真实故事,寻找这支英雄部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寻找这支部队的灵魂——铁骑精神!
首先要找到老骑兵及后代,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于是我从各个渠道打听和寻找,发了上百封信,打了无数个电话,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找到了230余位老骑兵或他们的后代。由于多年没有联系,在电话中,老骑兵们和他们的后代们激动异常。我又到北京、南京、合肥、上海等地拜访这些老骑兵们,见面时,仿佛见到了自己已去世多年的父母,那种亲情、那种温暖融化了我的心!
我们是骑兵团的后代,从小耳濡目染,对骑兵团的故事和骑兵团的叔叔阿姨也算比较熟悉。但真正深究起来,落笔写书,方知相差甚远。有形的东西已经难找,无形的更不易提炼。好在父辈留下了一些回忆录,有关档案馆还存有为数不多的资料,还有一些仍健在的骑兵团的叔叔阿姨们的热情帮助。
▲团营干部欢送程朝先团长及夫人合影,1951年10月21日摄于亳县。
经过4年的漫漫自费写作之路,2009年,专著《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62万字、300余张照片,隆重地向骑兵团老前辈交上了一份浸透血与火的红色战史,尽到了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
在我们撰写《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的过程中,拉近了骑兵团后代们的心,使更多的后代加入“追寻”的队伍,加入宣传“铁骑”的行列。
当骑兵团的后代们“追寻”到这支英雄部队的足迹、故事、灵魂后,骑兵团及老骑兵成为后代们心目中高耸的丰碑!
▲部分女兵欢送杨允贞合影。左起:管守贤、玲淑毅、王霞英、唐 霞、杨允贞,1951年10月摄于皖亳。
02
寻找骑兵团珍贵照片拍摄地
▲骑兵25团3营的医护人员合影。(左1排:玲淑毅,刘月琴、刘文东)。
▲骑兵25团文书会议1951.7.13。
▲参谋长孟昭贤在亳州1950年。
▲马上平衡训练。
▲团长程朝先1950年摄于骑兵团大操场。
03
两次在《解放》雕塑前留影
▲直通骑兵团大操场的小胡同。
(作者孟秀玲:骑兵25团参谋长孟昭贤之女,原北京新四军研究会4师分会副秘书长,潜心于新四军历史的研究。)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