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编纂札记

政务   2024-09-12 15:54   上海  

《上海抗战论著目录》

编纂札记

韩洪泉




作者简介


韩洪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兼任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军事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出版《长征文化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等著作10余部,在《求是》《中国军事科学》以及Journal of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国防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上海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几十年来,关于上海抗战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繁富的成果。笔者通过几年的努力,编纂了《上海抗战论著目录》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本书是第一部关于上海抗战的论著索引,旨在对上海抗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为推进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借鉴。下面结合《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编纂的背景和过程,谈一谈编纂工作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初步思考。

上海抗战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近年来,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日益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显学,其关注度和影响力是其他领域的史学研究所不能相比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历时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1931-1945),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一大转折,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开辟了光明前景。进入21世纪以来,抗日战争研究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史料整理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学会选编的“抗日战争史料丛编”目前已出版第1-4辑共250册(第1辑100册2014年出版,第2辑50册2015年出版,第3辑50册2016年出版,第4辑50册2018年出版,均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起陆续出版)、“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46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至2014年陆续出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史料集”(100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等的编纂出版,也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蒋介石日记》等史料的公开和出版,很快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和广泛使用。“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2018年9月2日上线)、“东京审判文献资源数据库”(2016年1月6日首发)等数据库的发布,促进了学术研究的便捷化。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设置了“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加大了对抗日战争研究的投入。大批通史类和专题性著作的出版,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跨国合作项目的推进,都标志着抗日战争研究进入了一个总体繁荣、大有可为的时期。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联合日本的山田辰雄教授、中国的杨天石教授共同发起的“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项目”(A Joint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1-1945)项目(2000年发起),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牵头组织的“重写抗战史,1931-1945”联合研究项目(Revisit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1931-1945)(2012年启动),以及牛津大学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项目”(China's War with Japan)(2007年设立)等,已经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国际交流。

上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波澜壮阔的上海抗战,既与十四年中国抗战史相始终,又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相关联,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上海抗日斗争的研究和宣传,在九一八事变后即已开始,并且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出现了两个高峰期。20世纪后半期,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关于上海抗战的研究先后掀起热潮,其代表性成果有台湾地区出版的《抗日战史——淞沪会战》(“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2年编印)、《抗日战史——“一二八”淞沪作战》(“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8年编印)等,大陆出版的《“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抗日救亡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抗战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20年间仅公开出版的著作就有400余种,并召开了多次重要研讨会,呈现两岸及国际合作趋势,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在2005年和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之际,研究成果尤为集中和深入。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立项并启动研究(项目负责人为余子道教授、张云教授)。2017年,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简称上海抗战研究会)成立(会长先后为张云教授、苏智良教授)。课题组陆续组织出版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系列丛书,包括基本史料、系列专著、工具书等。史料整理方面,最有影响的当数“淞沪抗战史料丛书”,这也是迄今收录最全的一种上海抗战史料丛书,陆续出版了初编、续编I、续编Ⅱ、续编Ⅲ、续编Ⅳ(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2017、2018、2019年版)。学术专著中,最有影响的是唐培吉、朱敏彦主编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15年修订再版),该丛书共有10种,包括:唐培吉著《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余子道著《一·二八淞沪抗战》,余子道、张云著《八一三淞沪抗战》,吴景平等著《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陈丽凤等著《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张铨等著《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齐卫平、朱敏彦等著《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徐剑雄、杨元华等著《上海抗战与国际援助》,薛振东等著《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邬正洪等著《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等。海外对上海抗战的研究也涌现出一批较有影响的新成果,许多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魏斐德(美)著《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  1937—1941》(芮传明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何铭生(丹)著《上海1937:法新社记者眼中的淞沪会战》(田颖慧、冯向晖译,西苑出版社2015年版),卜正民(加)著《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潘敏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华百纳(美)著《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周书垚、周育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高纲博文(日)主编《战时上海(1937-1945)》(陈祖恩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版)等。2019年,学术辑刊《上海抗战研究》创刊(主编为张云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工程“上海抗日战争志”项目启动(项目负责人为苏智良教授),预示着上海抗战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编纂的基本情况

80多年来,上海抗战研究成果丰硕,数量多,涵盖面广。这些成果既反映了不同时期研究的重点热点和广度深度,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根深方可蒂固,继往始能开来。对上海抗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其学术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自2016年开始就有志于编纂一部《上海抗战论著目录》,这一想法在当时立刻得到了复旦大学余子道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的大力支持。在两位老师的鼓励下,我用一年多的时间爬梳剔抉,完成了目录初稿。此后又几经补充、调整和修改,至2019年才最终定稿。在编纂过程中,学界前辈和专家学者都在学术上给予了具体的鼓励、指导和帮助(在此特别向不幸于2023年2月仙逝的唐培吉教授致谢致敬)。2020年10月,《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的资助。全书约35万字,分为“论文卷”和“著作卷”两部分。

“论文卷”收录了1949-2018年间在国内出版的学术期刊、重要报纸等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上海抗战的论文、资料、报道等计6884篇(包括台湾地区253篇,香港地区35篇,澳门地区21篇),其中含博士学位论文11篇(台湾地区2篇)、硕士学位论文125篇(台湾地区6篇)。引用刊物以有正式刊号的出版物为主,同时析出收录了大部分论文集及有学术价值的内部资料(连续出版物)上刊发的论文和资料。省部级以下报纸、文摘类刊物的文章和新闻性报道以及重复发表的通俗类文章,一般不收录,个别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关联的除外。外文论文资料暂未收录,但收录了外国作者撰写的中文作品(含译作)49篇,作者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本卷主要依据上海抗战历史过程和研究体系设置类目。全卷按主题分为“总论”“淞沪抗战”“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日伪统治与暴行”“抗战胜利与善后”“相关人物”“相关问题”8大类;每一大类下设置概论(综论)、二级主题、相关问题、书评、资料、纪念活动等,二级主题下设置概述、三级主题、其他问题、书评、、资料、纪念活动等,三级主题下根据情况设置四、五、六级主题;“相关人物”类下设置“群体”“多人”“个人”3个二级主题及相应三级主题,其下按人名归类。关于著录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依照论文资料发表时的信息予以著录,刊物名称有变更的以原始数据为准,发表时信息为繁体中文的相应转换为简体中文;(二)每一篇论文资料作为一个条目,重复发表和多期连载的,亦分别作为独立条目收录;(三)篇名中“(  )”内的文字为原刊注释,编辑注释用“[  ]”做必要的补充说明(如部分在篇名中反映不出的人物、作品名称等);(四)作者信息,一般按原刊信息著录,一些特殊情况,则按照先署名单位后个人(执笔人)、先原作者后编译者的顺序著录;国外作者姓名前用“〔  〕”注明国别;部分作者姓氏中的异体字(如“萧”与“肖”、“傅”与“付”、“阎”与“闫”等),依据原刊照录。关于排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先按各级主题分类排序,同一子类目之下主要按实际发表时间排序,发表时间相同的按篇名汉语拼音排序;(二)在同一刊物上连载的论文资料,如在同一子类目之下,则以首篇实际发表时间排序,以下各篇系于其后;如各篇分属不同主题,则归入相应子类目下分别排序;(三)人物部分,同一子类目之下再按照传主姓名汉语拼音排序;多人合传按排名在前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外国人置于中国人之后,按通用规范的汉译名汉语拼音排序;同一人名下按实际发表时间排序。

“著作卷”收录了1931-2018年间有关上海抗战的出版物1180种(包括台湾地区36种,香港地区3种),以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为主,同时收入部分有学术价值的内部资料和未刊文献。外文著作暂未收录,但收录已有中文译本的著作27种,作者分别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苏联)、法国、德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本卷主要依据主题和体裁设置类目。全卷同样按主题分为8大类,其下视情设置第二至六级主题(但三级主题及以下一般只作分类编辑排序用,在本卷的目录中一般不再标识);“相关人物”类下设置“群体”“多人”“个人”3个二级主题及相应三级主题,其下按人名归类;外国人置于中国人之后。关于著录原则,与“论文卷”大致相同而略有出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依照原书版权信息予以著录,出版社名称有变更的以原书为准;(二)每一种书作为一个条目,修订再版者作为独立条目收录;(三)编者加的补充文字在“[  ]”内表示,用以进行必要的注释说明(如部分在书名中反映不出的人物、作品名称等);国(境)外作者及出版社前用“〔  〕”注明国别(地区);(四)内容跨度大的多卷本,原则上只收相关分卷;(五)有分卷书名的多卷本,以总书名标目集中编排,下面分别列出各分卷书名及相关信息。关于排序方法,与“论文卷”相似,兼用主题排序法和人物排序法,所不同者,同一主题之下,大致按研究类、文集类、史料类、纪实类、文艺类、工具书、纪念类顺序先后排列,其下按出版年先后排序;出版时间在1949年以前的,一般列入史料类。

《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编纂的几点思考

《上海抗战论著目录》作为第一部关于上海抗战的论著索引,旨在对上海抗战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为推进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借鉴。本书通过对上海抗战研究成果的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以期为上海抗战研究者提供一部实用的学术工具书。广大历史爱好者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从中扪摸感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激荡汇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本书的编纂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相信会对推进上海抗战研究有所裨益。但由于个人水平所限,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这也是下一步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其一,在收录资料的全面性方面,目前主要收入在国内出版和发表的著作和论文,外文资料没有收录;论文卷主要收录1949年以来的文献,对1949年以前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历史文献未能收录;省部级以下报纸、文摘类刊物的文章和新闻性报道以及重复发表的通俗类文章,一般未予收录,等等。2020年以来,我继续对上海抗战研究文献进行跟踪检索,上述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可望在此书增订再版时弥补此一缺憾。其二,本书按照上海抗战的历史过程和研究体系设置多级类目,力求全面准确反映研究成果的总貌及其分布,但由于许多文献在内容上都有交叉,分门别类虽求细致,不准不确固所难免。其三,目录的编纂还只是一项初步工作,如何进一步收集历史资料、更新前沿信息,以求其“全”;如何进一步加强量化分析、总结研究规律,以求其“效”;如何进一步搭设信息平台、建立长效机制,以求其“用”,这些都是应继续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学问自有趣,功夫正无穷。《上海抗战论著目录》的编纂,只是为推进上海抗战研究开了一个头,抛了一块砖。先例既开,来日方长。抛砖引玉,尤当期待。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鉴于上海抗战的特殊地位和贡献,其在深化抗战史研究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今后加强上海抗战史的研究,一方面要在“上海抗日战争全史”和“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框架和大视野下,更全面地搜集史料,更系统地展开研究,集中力量编纂出一系列通史类著作和工具书,进一步奠立上海抗战研究的学术根基;另一方面要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高度,在整体史观指导下,在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世界背景下的上海抗战和抗战时期的上海社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度审视和专业研究,进一步提升上海抗战研究的深度和水平。上海抗战研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应该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说明: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索引》第九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略有补充微调。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  微信号 :songhuguan813  ● 

新浪微博:@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抖音: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淞沪馆
推荐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解放纪念馆、陈化成纪念馆各类展览及活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