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论坛】周承忠:文天祥忠孝立家风

百科   2024-11-09 21:42   湖南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文氏优良家风!


文天祥忠孝立家风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两全,其实对文天祥而言是不尽然的。
在国家遭受外族侵凌,民族危在旦夕,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时,文天祥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元前线。为了组建一支义军,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变卖了全部家产,将一家人送到弟弟文璧惠州的任所供养。这是大忠的作为,有人却说这是不孝。文天祥作诗说:“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他不违母志便是大忠大孝。

当年文天祥兄弟在父亲陪同下去京城赴考,父子三人在那里逗留了半年,经济不宽裕,生活不习惯.到了殿试那天,文天祥自己和父亲都病了,肠胃不适,全身发热。文天祥是带着病去赶考的。回客栈后,兄弟俩便赶忙为父亲延医、侍奉汤药饮食。半个月里,父亲的病情时轻时重,当文天祥中状元的喜报传来,却遭受父丧之悲痛,兄弟俩千里迢迢扶柩回故乡守制。

文天祥入仕后一直不顺,宦海沉浮十五年,三遭罢黜,竟长达六七年。在故乡的日子里,“倚阑时北顾”,“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时刻关注国势敌情。在富田民间,流传他一则故事:一天,他去看望住在值夏的曾凤老师,行至塔下村却遇到山洪暴涨,将溪路淹没了,正感到为难时,在田间劳作的老农,忙过来背着他淌水过了洼地,并请他去家中稍息。文天祥对老农的热情相助很感动,可是当他听到老农的话后,就不仅是感动,而是由衷地敬仰。
在闲谈中,老农感到疑惑不解,问道:“早就知道你高中状元,为什么一个堂堂状元郎,却总是赋闲在家?”文天祥怎么来向老农解释呢?只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啊。”老农说:“国家用人正急,你却不去做事,就好像一棵秧苗栽到了沙滩上。朝廷不用忠臣用奸臣,这国家还会好下去么?”文天祥很惊讶,一位乡间野老,却会如此关心国事,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他诚恳地对老农说:“你老人家这么忧国忧民,令我敬佩!我们大宋的百姓如你所想,国家有救了。”当即,他向老农讨了纸笔,题写了“耒老”两字,以表敬意。后来,“耒老”制成了匾,保存至今。

1265年,文天祥从知瑞州改任江西提刑,他一上任便纠正了几桩错案,打击了地方豪强,因而得罪了某些官吏。当他巡视到泰和县、得知伯祖母梁氏病逝的消息后,于是立即向朝廷申报为伯祖母服心丧。这时他的政敌便抓住此事,以不孝论奏免他的官职。他的老师欧阳守道、曾凤等,联合起来向朝廷上书,为他辩白申诉,说文天祥自愿为梁氏承心制是不违礼制的。原来文天祥父亲的生父早逝,其母梁氏改嫁给了刘姓,父亲于是过继给了叔父。文天祥只是因为梁氏是他父亲的生母,虽没有亲属关系却有血缘关系,以宗法而论,他主动申报服心丧,就是只在心里哀悼而不用守制,这正是孝亲的行为。两年以后,这场风波才平,文天祥的名誉得以恢复。

文天祥对欧阳守道先生敬仰有加,欧阳先生不仅是他的老师,而且是他夫人的叔祖,所以他俩的关系十分亲密。欧阳先生为官清廉,离任时惟两箧书带回家。他得知先生贫病交加,便将朋友送给自己的羊肉、米面、木瓜转送给老师,还将皇帝因自己侍讲精透而赐给的一只金碗,送给老师去典当现金。1273年正月,文天祥罢官数年后被重新启用,任命为湖南提刑。正准备赴任时,得到欧阳先生的丧讯,他立即赶到永和镇欧阳先生家,以弟子和孝孙婿的双重身份为先生处理后事。他哭祭于先生灵前,为先生撰写祭文、像赞,赞美先生的操行美德和对自己的仁爱。
1274年,文天祥为了方便赡养亲老,向朝廷请求调回江西工作,这是他唯一一次因私事所请,朝廷改任他为赣州知州。回到故乡,他将老祖母、母亲及妻子儿女带去赣州安居。这年6月,他为祖母庆贺87岁生日,请了全城70岁以上老人共1390名到官厅来赴宴,并送给每人一份礼物,有钱、米、布帛。老人们喜气洋洋,其中有103岁老妪也由她的子孙抬轿送来了,他要亲眼见识这位知州大人。她说,从来都是老百姓给当官的送礼,可没见过知府大人给老百姓送礼啊。这件事在赣州影响很大,“老者既踊跃,而少者始皆知以老为贵,礼逊兴行,词讼希省。”文天祥真是敬老孝亲的典范。

后来,元军大举侵宋,文天祥奉诏在赣州起兵勤王,一下子聚集了万余义军。他孤军抗战4年,终因强弱殊势战败被俘,不屈不挠,最后从容走向刑场。他忠贯日月,仁至义尽。他的忠孝品德,传承到了后世。
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听从兄长的嘱托,在文天祥就义后,按照他生前选择的地方,妥善安葬兄长。文天祥的继子文升,深感乃父“筑先庐之不易,继遗构而有光”,于元大德年间,与从兄文隆子筹措,全族兄弟子侄们也都参与谋划出力,最先将文天祥在文山所建道体堂改建成文丞相祠,设文丞相灵位春秋祭祀。其祠“稽古礼,搜旧仪,饰庭宇,崇阀阅。”厅堂左室以藏手泽,右室以藏遗书,以缄祭器,以贮遗衣。文山的文丞相祠,是在元朝第一个建立的祭祀文天祥的专祠,不仅公开弘扬文天祥对故国的忠贞,而且迎来了很多怀抱爱国大志的士子遗民前来凭吊,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文升念念不忘他的继母还在北方受苦。他说:“父骨既归于土,母生而不得养,我则非子。”他于1298年只身前往元大都,经过四方打听,最终在军国事康里文真家,寻找到了欧阳夫人,接迎母亲归故乡富田赡养终老。
文天祥的著作广博浩瀚,有的是他随身带着、后来分别交由文璧、张千载带回来的,还有大量书启、序跋、笔记等则散藏于朋友家中。为“使不泯于世,一联半句,使天下见之,识其为人。”以文璧为首,文天祥的后人总动员,广为搜集文天祥的著作。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他们深知这些文字是文天祥一生精神的真实记录,如果没有这些真实的文字,任由别人来描述文天祥,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文璧便在文天祥祠专辟一室,着手整理、编辑,组织班子刻印39卷的《文天祥文集》,称为道体堂家刻本,于文天祥就义后13年面世。

这是最早的文天祥文集刻本。是一部全面反映文天祥人生、事业、思想、精神的巨制。完成了兄长的嘱托后,文璧也离世了。这本洋洋洒洒的巨著,传诸后世,让历代的文人士子能读到这些用心血写成的文章,认识了这位民族英雄忠于国家社稷的坚贞大志。
许多仁人志士在文天祥精神感召下,后来都效法文天祥,在与敌人尤其是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用热血书写了壮丽的人生。文天祥的后代们,坚守忠孝家风,致力于传播文天祥精神,功莫大焉。
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哲人日已远,古道照颜色。数百年来,文氏族人,家家都把文天祥的《正气歌》贴在正厅墙壁上,孩子们从小就要诵读《正气歌》,将文天祥忠于国家、尊老孝亲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近二十多年,万千散居全国各地、侨居海外的文氏后裔们,连年回到吉安寻亲祭祖,慎终追远,和亲睦邻,互助互爱。不忘诵读《正气歌》,赓续文氏好家风,把弘扬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当作传承文氏优良家风的根本。
周承忠:原文天祥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江西省宋史研究会会员
编辑:文湘 



热门

文章


精彩文章推荐  欢迎阅读


【恭贺新禧】2024年(甲辰)全球文氏大拜年视频

【恭贺新禧】2023年(癸卯)全球文氏大拜年视频

【恭贺新禧】2022年(壬寅)全球文氏大拜年视频

【缅怀·感恩】第五届清明节主题诗词·书画作品特辑

【缅怀·感恩】第四届清明节主题诗词·书画作品特辑

【缅怀·感恩】第三届清明节主题诗词·书画作品特辑

【缅怀·感恩】第一届清明节主题诗词·书法作品特辑

【缅怀·感恩】第二届清明节主题诗词·书画作品特辑

【文氏简历】我姓“文”,这就是我的简历!

【文氏会歌】天下文氏一家亲


最大的文氏文化社群

中华文氏机构官方公众号

新闻资讯|家风祖训|寻根溯源|宗祠族谱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湖南省正气文化研究会

湖南文氏志谱编纂委员会

天下文氏一家亲文化传媒

地址:湖南文氏总祠

 投稿热线:18932103292  

 邮箱:1310920688@qq.com 

天下文氏一家亲
阐发文氏文化自信,建设文氏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