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文氏优良家风!
散文鉴赏:柱头山拾遗
性能良好的越野车,顶着淅沥沥的中雨,在宽阔蜿蜒的山脊上疾驰。从万州出发,奔赴久负盛名的柱山乡,去领略古道上的“天空之城”“九岭十八寨,四十八道关”遗留的宗祠文化传承。大自然鬼斧神工,集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孕育出酷似柱头一样的一株奇峰,柱山因此而得名。
那一处处写满沧桑的场景;那一件件浸满心血的物件;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一座座挺拔刚劲的寨楼;那一幢幢渗透文化的宗祠;那一道道易守难攻的关口……简直让我别开生面,目不暇接,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让我眼花缭乱。柱山乡,犹如一本卷帙浩繁的奇书,等着我们去解读;柱山乡,更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静候我们去展开! 九岭十八寨,四十八道关,造型独特的宗祠,薪火相传的文化,那是柱山人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一代一代柱山人凭着坚实的臂膀,卓越的胆识,聪明的头脑,将“柱头”一样坚韧的定力,以扁担场为基点,踩出了坚实的脚印,为家乡和岁月留下了永恒的印迹。 柱山,树大根深! 柱山,人杰地灵! 远在西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水利专家名叫文翁,高居国子监位置。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治理能力在成都平原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他励精图治,拓展了1700公顷可灌溉的良田,延续了世界著名水利专家李冰父子的宏图大业。同时,大力兴办教育,教化落后蛮夷,奖励优秀才俊,激发学习动力,选派进修人员,提高官员素质,推荐适用人才,参与社会管理,被朝庭册封为“公学始祖,”荣获划时代的最高嘉奖。
四川宣汉文氏代表考察万州柱山文氏宗祠
文氏家族历经千多年长盛不衰足见其底蕴之深厚。他们不是“占山为王”的军阀,也不是富可敌国的“和珅,”更不是老谋深算的“董卓,”后生们在柱山拓展的更不是“势力。”相反,他们每到一地,兴办的是教育,传播的是文明,依托的是文化。王氏家族深受其影响,以至于柱山的两大望族殊途同归,初心一致,均以严谨的家风,严格的家训(文氏“八戒”),以“修齐治平”的理念训诫子孙和学生,将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耕读传家”和农耕文化深深的融化在子孙们的血液中,落实在后生们在行动上。曾经耗尽心血的两幢豪宅又先后捐献给政府作为办学之用。“文以化成”是他们像柱头一样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十分难能可贵。 历史呈波浪式前进,岁月在摇摆中延伸。曾几何时,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让原来的乡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祠堂(庙宇)→学校→私产,几乎成为各地规律性的演变结局,曾经深含底蕴、书声琅琅的王氏祠堂和文氏祠堂同样未能幸免。 眼看着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乡村宗祠一天天黯淡无光,日渐萧瑟。人们不免叹息,如此下去,不出几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抢救!抢救!立马抢救! 想法很好,难度很大! 要知道,那变学校为私产的主人是冲着那曾经是大地主的豪宅,一定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现在要想他们拿出来,犹如虎口拔牙。 此时此刻,柱山乡政府带着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那难能可贵的“柱头精神”迸发出永不放弃的定力。他们历尽艰辛,使出浑身解数,经过反复交流,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房主反复确认政府出面不是私人行为后,深明大义的柱山人那博大的胸襟又一次展现出来。房主不但不奇货可居,不讨价还价,反而积极配合,尽快促成。那一家一户的“狭义龙脉”衍变为全柱山人乃至全中国全世界的“广义龙脉。”事情办妥,柱山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对交易双方点赞有加。政府随即八方筹资,依照原始图纸,努力还原,尽显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早已破败不堪的古宅犹如枯木逢春,重见天日,曾经的废墟升华为重庆市不可复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不无感慨的说道:那修复的不仅仅是两处院落,修复的还有那深深的社会创伤!柱山人这一不同凡响的举措和早年的文翁和王氏兴办教育一样,功德无量,必然载入史册,光耀千秋! 物华天宝的柱头山,那是顶天立地的修为!柱头,那是坚定不移的代名词;柱头,那是稳定大厦的核心;柱头,那是勇于担待的象征。 灵性十足的柱头山,让勤劳智慧的柱山人的灵感凸显,成为他们开拓进取打造“时乐园”的动力。那每块重达数吨的人工天然青涩石材,高低不等,错落有致,分布有序,十六块巨石构成了一处功能迥异的石柱园林,让一枝独秀的的擎天寨从此不再孤单。石柱上,寥寥数语,尽显智慧之光;区区两行,道出做人真谛。石刻艺术大师们以深厚的功力,用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不同书体,将作者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深远的意境,深刻的寓意,深深地融化在长方体的石林中,昭示着柱山人那勤劳勇敢、耕读传家、向善积德的优秀品质。那不畏风霜,不惧酷暑,菱角分明、方方正正的“柱头”和雄奇的柱头山一样,已经成为柱山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折射出柱山人厚积薄发的崇高精神。
有形的柱头,无形的文化,表现出来的是精神,三者有机结合,一体三面。 文化,那是植根内心的修养;文化,那是没有约束的自觉;文化,那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那在石柱上只有感慨,不留姓名,有违“行规”的张永明书记;那带着前夫的残疾哥哥改嫁的秦玉芬;那一辈子筹钱修桥补路的郑先章;那大医精诚的乡村医生骆大成;那照顾瞎子婆婆二十一年的田红兰……他们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显赫业绩,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夺目的勋章,却倍受众人仰望。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些“原生态”普通而崇高的“乡贤”名流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那是经过岁月反复淬炼,一辈辈柱山人口口相传,耳濡目染,才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那永不枯竭、悄无声息的甘泉,极不起眼,却被独具慧眼的人尊称为大江大海的祖先。柱山人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善良,最权威地诠释了“最原始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哲学古训。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我站在文氏祠堂那高大气派的大厅前,望着远方的山脉注目凝思。回顾过往,先贤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思绪万千。 修建文氏宗祠的人和文翁至少相距1600年,其间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每一次“龙椅”换人,不知经过多少战乱、动荡和折腾,文氏人就像那坚挺的柱头一样,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不但将文氏理念得以完整传承,而且不忘数典,续修族谱。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没有忘记远在柱山的这一分支族人,他们不是为了拉帮结派,壮大队伍,而是鼓励和资助族人修建宗祠,办好学校。一千多年的坚持,全凭文化的自信。 其间有两个数字,几个节点,值得深思。 金钱为办事之母!没有官方指文件,更没有财政拨款,全靠文氏人和社会贤达去想法。修建过程三次筹资,足见其资金缺口之大。那真正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此时,持之以恒的柱头精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修建文氏祠堂历经三十四年方才竣工,那是什么概念?那可是一个人的一辈子的“工龄”啊!我小时候常常听说:那高楼大厦每一块砖,每一匹瓦,都浸透了劳动人民的血汗。今天看来,还是那豪宅的主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多更多,多得无法计算。 修祠堂,投入的是巨额资金,成就的是千秋传承。其回报只能是在隐形的社会效益上,投入和产出完全不能和办实业相提并论。完成这个宏伟工程的人,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柱头精神”才能善始善终。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国家为抵御穷凶恶极的侵略者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文氏将供奉着先祖牌位的祠堂,完完整整地捐献给乡政府。文氏主张的是:前方战事异常紧张,后方上课不能停止,学生不能断代。不难想象:一个人连自己的“座落”都不要了,那还有什么不舍得的?那不仅仅是一幢房子的事情,那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一致抗日的缩影,柱山人那坚韧的柱头精神弥足珍贵。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无情的岁月匆匆穿过了1800个春秋。柱山人稳健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扁担场上的青石板一天天在变薄,场边的磨刀石一丝丝在变矮。精神与物质,历史与现实,先贤们的丰功伟绩和凡人轶事,伴随着光阴,楚楚有致地排列在深邃的时空隧道里。其中不乏指挥恰当的官员;向善积德的乡贤;深沉凝重的祠堂;固若金汤的城堡;富有名望的柱山大米;沁人心脾的九岭毫尖……。 回望高高的柱头山,注目雄奇的“寨箭楼,”烽火台上的狼烟早已融汇在白色的云彩中。巍巍擎天寨,犹如一个不知疲倦的将军,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日夜夜,恪守天职,忠勇地呵护着柱山乡的子民,无声地传递着柱头山的精神! 柱山,钟山水之灵。得天独厚,山高水长! 柱山,踞人文之雄。地灵人杰,文墨飘香! 傍晚,驱车离开“天空之城”,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作者:笔名:壶翁,本名谭崇民,先后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中共党员,中医副主任医师,曾任分水卫生院院长、党总支书记,现在诊所工作。文章由柱山乡政府审核。 注:文氏宗祠位于万州区柱山乡戈厂村1组,建成于民国五年(1916年),四合院布局,一楼一底,抬梁式梁架,青瓦悬山屋面,占地面积495.54平方米,建筑面积761.15平方米。2018年完成修缮,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地基重勘和整理,木构架修理,恢复原有正门牌楼、墙体、屋面等。
供稿:文记
编辑:文湘
散文鉴赏:柱头山拾遗
性能良好的越野车,顶着淅沥沥的中雨,在宽阔蜿蜒的山脊上疾驰。从万州出发,奔赴久负盛名的柱山乡,去领略古道上的“天空之城”“九岭十八寨,四十八道关”遗留的宗祠文化传承。大自然鬼斧神工,集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孕育出酷似柱头一样的一株奇峰,柱山因此而得名。
远在西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水利专家名叫文翁,高居国子监位置。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治理能力在成都平原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他励精图治,拓展了1700公顷可灌溉的良田,延续了世界著名水利专家李冰父子的宏图大业。同时,大力兴办教育,教化落后蛮夷,奖励优秀才俊,激发学习动力,选派进修人员,提高官员素质,推荐适用人才,参与社会管理,被朝庭册封为“公学始祖,”荣获划时代的最高嘉奖。
四川宣汉文氏代表考察万州柱山文氏宗祠
灵性十足的柱头山,让勤劳智慧的柱山人的灵感凸显,成为他们开拓进取打造“时乐园”的动力。那每块重达数吨的人工天然青涩石材,高低不等,错落有致,分布有序,十六块巨石构成了一处功能迥异的石柱园林,让一枝独秀的的擎天寨从此不再孤单。石柱上,寥寥数语,尽显智慧之光;区区两行,道出做人真谛。石刻艺术大师们以深厚的功力,用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不同书体,将作者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深远的意境,深刻的寓意,深深地融化在长方体的石林中,昭示着柱山人那勤劳勇敢、耕读传家、向善积德的优秀品质。那不畏风霜,不惧酷暑,菱角分明、方方正正的“柱头”和雄奇的柱头山一样,已经成为柱山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折射出柱山人厚积薄发的崇高精神。
注:文氏宗祠位于万州区柱山乡戈厂村1组,建成于民国五年(1916年),四合院布局,一楼一底,抬梁式梁架,青瓦悬山屋面,占地面积495.54平方米,建筑面积761.15平方米。2018年完成修缮,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地基重勘和整理,木构架修理,恢复原有正门牌楼、墙体、屋面等。
热门
文章
精彩文章推荐 欢迎阅读
【恭贺新禧】2024年(甲辰)全球文氏大拜年视频
中华文氏机构官方公众号
新闻资讯|家风祖训|寻根溯源|宗祠族谱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湖南省正气文化研究会
湖南文氏志谱编纂委员会
天下文氏一家亲文化传媒
地址:湖南文氏总祠
投稿热线:18932103292
邮箱:13109206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