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术语在医学界和公众中都颇受关注,但往往伴随着误解和恐慌。许多女性一听到“糜烂”二字,便立刻将其与严重的疾病联系起来,尤其是宫颈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宫颈糜烂”的“前世今生”吧!
前世:“宫颈糜烂”一词源于1850年,又被称为宫颈外翻、黏膜红斑等,当时认为其发生是由于(1)阴道酸性环境和阴道内致病菌的作用,使宫颈阴道部复层鳞状上皮脱落,糜烂面被柱状上皮或立方细胞覆盖;(2)阴道部的宫颈鳞状上皮形成糜烂,宫颈管柱状上皮向外延伸至阴道部,将糜烂面覆盖。
今生:自1991年起,“宫颈糜烂”一词即被指出是一个时代的错误,建议将柱状上皮外移的糜烂样外观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或异位。只将生物、理化、肿瘤因素所导致的上皮脱落-溃疡,称为糜烂。2008年我国《妇产科学》教材正式弃用“宫颈糜烂”这一说法。
在宫颈表面,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靠近阴道的是鳞状上皮细胞(Squamous cell),而宫颈管内那个方向的是柱状上皮细胞(columnar cell)。柱状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受雌激素的影响,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这个移行区域在医学上被命名为“鳞柱交界区”,这个区域也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
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成熟,雌激素水平低下,柱状上皮就退回至宫颈管内,宫颈表面就是光滑的;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受到雌激素的影响,开始向宫颈外侧移行,因此就形成了类似“糜烂”样的改变。在绝经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不断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至宫颈管内,宫颈再次变得光滑。所以,本质上来说,所谓的宫颈糜烂,实际上是柱状上皮外移。
长期以来,民众把“宫颈糜烂”与宫颈癌相联系,对其产生恐惧心理。那宫颈癌的发生与什么密切相关呢?
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小的球形环状双链DNA病毒,能特异性地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即有人提出宫颈癌的发生与HPV病毒感染有关,大量研究表明,99%以上的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PV感染,而在HPV感染的人群中,约有2%最终发展成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被认为是HPV持续反复感染与其他因素合并作用的结果。由此,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TCT)与HPV检测开始逐步普及,HPV疫苗相应诞生,宫颈癌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病因明确,且可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的癌症。
女性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你们还焦虑吗?先别着急划走,赶紧关注“长寿区妇幼保健院”公众号,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供稿:雷美龄
编辑:李欢
初审:张兰英
复审:龚玲
终审:罗娟
重点科室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