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是一座苍山云弄峰脚下、洱海霞移溪旁的白族古村落。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落,被称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有一群人,世代生活在这里。他们扎根土地,他们的童年、青春和每一刻过往的时光,都是村落里独有的记忆。每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都有独有的生活体验。当他们用朴素的语言回忆自己生命故事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在电影院中并切换到他们的频道里,和他们感同身受。在他们娓娓道来的白语中,我们看到了这个村庄的某些集体记忆,看到了村落的过去和现在,也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自我价值的定义,他们的话语,一字一句打动着我们内心,给予生命启发。
十年前,我和爱人一起回到家乡的土地上。乡亲们的生命故事陪伴着我们的创业历程,让我们连接着乡愁和爱,也探寻着扎根在这块土地上的价值和意义。在十年间,有一些人已老去,也有一些老人永远离开,我们时常在想,这些平凡人的生命故事,在未来会留下什么?
如果能通过这些平凡人的生活去影响更多的生命,让我们的新一代年轻人能够了解和理解上一代人在同一片土地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能让这些平凡个体的生命故事有更好的记录和表达,让村落故事续写美好,那这样的记录应该是有无限力量。
这个思路,还多亏我们社区F4之群主表叔张卓(他用他的行动表达了《田野之上》那句话: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文化这顶帽子)。他经常跟我们提周城有太多手艺人,我们平时接触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很多手艺人也因为年纪逐渐变大不一定能再坚持手作了。他说:“要做就抓紧做吧。”说罢,他摆摆手,感叹道:“时间真的很快。
我们能遇上表叔也是一件幸事。这巧然的聊天正好成了我们蓝续公益要去发动和促成的事情,于是我们启动《周城・匠人志》的记录。
这半年来,我们与“社区F4“共同讨论如何寻找我们第一批老手艺人,当我们看到八十多岁仍不忘白族刺绣技艺的李高寿老人;看到已中风不能再灵活把持,但仍能与我们交流的竹编老人;有那些我们只知道周城大火把点燃的盛景,但后来才了解背后扎火把的那一批老人的执念;有已离世,但一直未及时整理出来的杨萃先老师和扎染的故事,这也让我们惦记在心。
故事由此发生,我们看到了一点点的改变,看到了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努力,看到了丽萍、苏洁、晓颖等和她们的好朋友在暑期主动加入我们的口述史的调查。这或许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的周城年轻人,我们的故事也与她们在此共鸣。
我们这次最终确定和落实了10位手艺人的小故事,并为手艺人们在周城村做了一个小展览。
尤老师说,这个展,是被村里这些人们托起来的。
手艺人,坐于院内走廊,晒着阳光,做着手艺,这就是原本的手艺生活;手艺,不止于手艺,而是手艺人精神和价值的表达。你或许可以和他们在院子里聊聊天,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展览开放时间:
预约流程:
注意事项:
《周城匠人志》首卷故事展
或许,这一次展览不是一次完美的展览,但是,也许这将是开启周城村落故事新篇章的钥匙,期待与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