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华:巧手“草编”传承非遗技艺

政务   2024-11-18 17:03   内蒙古  


笤帚,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是传统审美的反映。时至今日,笤帚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在实用性受到冲击的同时,民间传统草编手艺还能否延续下去?来自突泉县水泉镇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翠华,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草编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翠华


王翠华编制笤帚

如今,王翠华从事草编制作已有40个年头了。受父亲影响,王翠华15岁就能使用简单手编工具制作出常见的笤帚、锅刷等日常用品。2009年开始,王翠华拜师草编工艺大师,草编技艺日益精湛。“我们老两口一年种十亩地的糜子。收完之后,加工出来笤帚,能卖5万块钱,销售不成问题。”在王翠华看来,草编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传统工艺和文化的象征。 


王翠华培训草编


王翠华(右一)教授学徒学习编制笤帚


水泉草编以长纤维高粱草为原料,俗称笤帚糜子,经过挑选、脱粒、打磨、编制、加工、包装等工序制成。主要草编制品有各式花样的大小笤帚、小挂件、装饰工艺品等。“笤帚属于纯手工编制,每个师傅的编制手法和用线颜色会略有区别,我们在草编上用彩色丝线绕出汉字的形状,编出象征祝福的字,既美观又有寓意。”王翠华说。 

随着手工技艺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传统的、样式简单的草编正朝着现代的、新潮的方向迈进,产品的市场反馈越来越好。“其实做这个不容易,我喜欢创新样式。”王翠华介绍,草编有了市场,就有了经济效益,制作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而适应市场需求,就需要不断创新草编工艺品。 


编好的笤帚


扫床笤帚


在王翠华看来草编不仅仅是日常用品,只要敢于突破、挖掘内在民俗文化价值,从造型、图案、色彩上打破传统固定形象,老物件儿也能够焕发新生命。在从事草编制作的过程中,跟着王翠华学习草编技术的手艺人有二三十人。这些年,王翠华通过收购、加工制作草编产品,带动周边群众从事草编制作,让村民们增收有了门路,形成了可学习可复制的“非遗+庭院经济”模式。 


草编作品


草编的工艺品


“我要把这一行好好干下去,做好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也将积极参与草编工艺的宣传活动,将草编手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热爱草编手艺的年轻人。”王翠华这样展望未来的发展规划。


文图:曾令刚

编辑:许文军


一审:王永生 二审:孙崇正 三审韩学文
新媒体呈现:张君伟 校对:洪彦

往期精彩荐读




□ 财政部提前下达内蒙古资金12.5亿元!用于这项工作→

□ 乌兰浩特市2024年“十大必吃榜”“十大情怀老饭店”榜单新鲜出炉!

□ 《内蒙古好物》兴安盟专场火爆全网 观看量破5000万

□ 定档11月26日!首个匹克球国家级赛事即将在保定挥拍启航

□ 高光时刻!内蒙古斩获这项大奖!




全国消防宣传月


岭上兴安
站在高高兴安岭,展现多彩兴安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