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如一日,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咬定一科一属植物进行系统研究。”
“我们这个行当是动手科学,不能单纯按照八小时来计算上下班,需要全身心投入。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
——孙汉董
孙汉董,我国著名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所和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曾是云南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1988年,他拿到了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面对导师的挽留,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在云南这个“植物王国”里,孙汉董乐此不疲地从事着植物化学和新药开发。他每天带着学生们起早贪黑地研究,抗癌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艾滋病药物……他的团队从植物中寻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珍宝。孙汉董出生在云南保山,从小,他就是一个爱问问题、爱钻研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给他和同学上自然课——讲各种自然现象。他回忆:“老师跟我们讲这个金鱼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老师说,用一个一般的鱼,装在罐子里面,埋在地下,但是要给它通空气。你埋上一个月,鱼的眼睛就会凸出来了,就变了。我不相信,老师一讲,我真的就在家里找了个土罐子,到河里去抓了一些小鱼,装在罐子里一个月,的确鱼眼睛凸出来了。所以我从小就勇于实践,老师讲了我有兴趣,就要自己去实践,到底真实不真实。”孙汉董受一位同学哥哥的影响,报考了云南大学化学系。录取后,他从保山到昆明坐烧木炭的老式客车,车子走了四天才到昆明。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大学四年他都没回过家。大学二年级,他当上了全年级的学习委员。因为书少,每个假期,他都和几个同学一起用蜡纸刻讲义,刻得手指头都变了形,养成了刻苦耐劳的精神。在不久前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孙汉董作为云大校友,感慨地说:“会泽百家、至公天下,努力求真、努力求新是母校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一生受益、一生受教、一生感恩。”1962年,成绩优异的孙汉董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准备去北京工作。然而,在有机化学老师竭力推荐下,他被调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启了自己与植物化学半个多世纪的缘分。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孙汉董是这么来解读植物化学的:我们研究的植物化学,就是要认识植物里边有些什么化学成分和它们的生物功能是什么?从而合理地来开发利用这些植物资源。冬凌草是一种药性微寒、味道较苦的药材,1972年在河南济源县发现,1977年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世纪,河南林州一带食道癌高发,当地百姓用冬凌草泡水喝,对于治疗食道癌、贲门癌以及咽喉炎等上呼吸道炎症有一定疗效。1975年,河南冬凌草协作组找到孙汉董,开始合作研究冬凌草。半年后,孙汉董和同事们发现了冬凌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二萜类化合物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目前,以孙汉董的基础研究为依托开发的冬凌草药物,年销售额高达四五亿元。香茶菜属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一个全世界植物化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这个属的植物全世界有150余种,中国有90种。这一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等方面的活性,孙汉董带领团队从1976年开始持续不断地开展了40多年的香茶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迄今为止,全世界一共研究了79种香茶菜属植物,我们研究组研究了其中的67种。全世界从该属植物中共发现了1200多种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其中有900多种是我们发现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对香茶菜属植物的研究种类和发现的新的二萜类化合物,都占了全世界的80%以上。在香茶菜属植物化学这个小领域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世界研究中心。”孙汉董院士介绍。“我的研究组到现在为止也做了很多别的工作,但是我认为在同行里面引起大家最关注的,推动了中国植物化学向前走和引起业界同行关注的,就是香茶菜属的二萜成分和五味子里面的‘降三萜’类化合物这两个方面。”孙汉董团队从1987年开始建立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努力,2001年,科技部正式批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成立了“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到现在,这里也是最大的中国植物化学基地。
位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的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汉董院士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做了一辈子的研究,从最早跟老一辈的科学家一起奋斗,直到现在,经历了很多曲折、艰苦的过程。他认为,中科院的学风是非常严谨的,“我们不为名不为利,这样的精神在科学院,在我们所里面是很明显的。在困难时期,大家吃饭就随便炒个菜,吃点咸菜就一顿了,但是也非常乐意。大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始终不忘我们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希望能够做出成绩来报效国家,都有这个动力和这个精神。我们的学术氛围是非常好的,所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也能够坚持下来。”作为人人敬重的院士,孙汉董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身份的?他谦逊地说:“我们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定义,就是在你所从事的学科里面,在国内外处于引领作用,是领军人之一。我认为每位院士,他的知识面是有限的,你不能去做不适合你做或不懂的事。所以作为院士本身要自律,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保持我们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做好你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咬定一科一属植物进行系统研究。七十多岁以前,我还会带团队前往迪庆等地的野外采集研究植物样品。这几年,只要不出差,我仍然每天到实验室工作。我们这个行当是动手科学,不能单纯按照八小时来计算上下班,需要全身心投入。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孙汉董院士感慨地说。几十年来,孙汉董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针对上述科属的300余种植物和次生代谢成分,孙院士团队从中分离、鉴定了3000余个单体化合物,并阐明了这些植物的部分化学物质基础。孙院士团队还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新化合物1400余个,其中有开发应用价值的有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院士团队还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即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活性成分,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炎、抗癌药物的开发应用。还开发了中国橡苔香料、新型昆虫驱避剂等。截至2022年,孙汉董院士团队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570余篇;获授权专利30余项。孙汉董院士出版专著4部;24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中科院和省部级奖励;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