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5时20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1950届校友高镇同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高镇同院士遗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镇同校友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传奇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作出无私奉献的“大先生”。
他毕生致力于航空事业,以航空报国为使命、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为党和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国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创建了我国的结构疲劳应用统计学分支学科,提出了结构寿命可靠性理论,是本世纪结构可靠性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和世界领先的科学家之一。他与厂所合作建成的现代化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专家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二十余种机型、数千架飞机定寿延寿,为我国航空科学技术发展和飞行安全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教育家,他几十年来坚持教书育人、躬耕桃李,培养了包括6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在内的一大批航空航天教学科研领域的杰出人才。
“航空梦”是北洋少年的强国梦
“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课本的封面上印的是被日军炸毁的商务印书馆残垣断壁。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我上的小学大门口正面对一个日本的军营。日本兵在这条街上横冲直撞,学校怕伤了学生,只好把大门封闭,又开了一个后门。从此我们上下学都只能走后门……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蒙受了亡国的屈辱。同时也激发了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盼望中国自己也能生产飞机大炮,抵御强敌,不受外人欺侮。我就抱着这种愿望,考入北洋大学学习航空工程。”
高镇同在北洋大学求学期间的照片
高镇同祖籍江西都昌,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北京。在他的一则自述中,他回忆了当年报考北洋大学航空系的初衷。但当时的中国没有航空工业,学航空相当于毕业即失业,学生们陆续转专业到其他系,到1950年毕业的时候,航空系只剩下4名学生,高镇同即是其一。
高镇同在北洋大学的学籍表
高镇同在北洋大学的毕业表
2024年7月31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安志忠、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国馨在探望北洋老学长高镇同院士时,当时的老学长虽卧病榻,但思维清晰、和蔼亲切,向校友热情赠送了《诗话人生(高镇同诗选)》。里面即有一张北洋大学时期他的成绩单,其中德语100分,俄语99分。高镇同也跟两位校友分享了他求学时的故事:德语100分得来十分不易,当时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不仅缺少英文资料,也没有德中直接译文,他就每周末坐天津-北京-天津的绿皮闷罐火车,到北京图书馆查阅德文资料,先是用德日字典把德文翻译成日文,再靠日中字典把日文翻译到中文,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周而复始,天津-北京-天津、德语-日语-汉语,就这么坚持着,使得自己的德文水平日益提高。而对于俄文的99分,年轻气盛的他觉得不服气,曾找老师去理论,结果俄文老师告诉他是一个标点符号写错了。老学长回忆说,这个“教训”让他记了一辈子,也说明了当时的北洋学风多么严谨。
为祖国每完成一项任务都很有价值
“为祖国每完成一项任务,无论大小都是一份业绩,很有价值,可以伴随历史一直到永远。为人民大众做好一件事,可使精神境界得到一次升华,在做人方面向前迈进一步。”
这是高镇同学长在2000年处理完一起事故分析后的感慨。当时,我国生产的某型号直升机尾段出现几十毫米的疲劳裂纹,且不止一架。前期,各方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激烈争论,意见无法统一。高镇同受邀参加这次事故分析会,并担任会议主席。高镇同通过集中精力去现场调查,认真思考,最后给出了科学的判断,找到了裂纹出现的原因。由于论据充分、合理,得到全体代表的赞同,一致通过决议。大会尚未结束,双方就开始行动,排除故障。
回忆起这件事,高镇同说,处理这次事故能够成功,一方面他的经验比过去丰富多了,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境界有所提高。“什么思想境界呢?就是无私无畏。不存私心,则无所畏惧,心态平和,可以深入思考,顺利地解决问题。此时我悟出一个道理,判断任何争议,公正无私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高镇同学长回忆,像这样的事情大大小小他干了不少,通过治学和科学实践,他也对如何做人有了感悟。而他这样的感悟,也印证了“北洋大学-天津大学”一脉相承的实事求是的校训。
1950年从北洋大学毕业后,高镇同即留校任教担任讲师。在1951年到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他先后服从安排任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担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走上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研究,高镇同学长回忆源自1954年他看到文献说,英国两架客机先后失事,后确认为机身疲劳破坏。“虽然我在大学没有学过结构疲劳方面的知识,当时国内没有结构疲劳专家,更没有老师求教,但这一事件却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自学飞机结构疲劳。”1958年北航首次开展对飞机座舱模拟的疲劳实验研究,高镇同是主要研究人员。少年时期的那个“航空梦”自此开始生出新的枝桠,并终于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2009年,空军航空技术装备可靠性办公室对高镇同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高镇同院士创建的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理论……用于指导我国飞机定延寿至今已30余年,与众多厂家合作完成的歼击机、轰炸机、客机、运输机、直升机等20 余个机型数千架飞机结构的定寿和延寿, 经济效益已达数百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将我国数千架军机的单机使用寿命从1000多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 为保障部队的战斗能力和飞行安全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军事和社会效益巨大。”
钟情教育事业 情系母校发展
“巍巍学府众精英,实事求是科教兴;圆梦新区新甲子,爱国奉献创时空。”这是2015年天津大学迎来120年校庆之际,高镇同学长亲笔写下的贺词。
高镇同学长2015年
为贺北洋大学-天津大学120年校庆所写小诗
除了是一名科学家,高镇同学长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几十年来坚持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包括6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在内的一大批航空航天教学科研领域的杰出人才。
他在94岁的年纪还与76岁的弟子徐家进合作出版了27万字的《智能疲劳统计学》。北京校友会去探望他时,他还饶有兴趣地为大家讲解这本书的意义:这个算法就是利用计算机智能解决估计威布尔分布三个参数问题,给出了100%可靠度名副其实的安全寿命,大大促进了疲劳统计学的智能化,使得AI技术在疲劳统计学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高镇同心怀大爱,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助学,持续资助贫困生。如今,在北航档案文博馆内, 保存着高镇同各种捐赠的收据和感谢信,其中几本收据上印有800多人收到善款时摁下的手印;另一叠厚厚的收据记录了1987年至1995年他资助学生209人次的情况,一次少则三五十元,多则几百元。据统计,高镇同学长累计捐款200余万元。
“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动力、智力、毅力。”从教数十载,高镇同一直都是这么鞭策自己、要求学生的。他的目标是:努力使学生超过自己。
“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这是高镇同院士曾写下的一首诗,也是他为科学和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写照。
高镇同学长签名后赠送给北京校友会的诗词选集
高镇同学长留影(韩宝志摄)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记者 / 刘晓艳
档案资料来源 / 天津大学档案馆
编辑 / 薛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