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赏盛世华章,深情礼赞颂国之辉煌。本期《艺术与岛》请跟随主持人丛薇走进“国之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共同感受中国美术的磅礴力量!
2024年11月21日19:30播出
海南卫视《艺术与岛》
▲《艺术与岛》栏目制片人、编辑、导演、
主持人 丛薇
▲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刘万鸣
▲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徐涟
丛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艺术家们立足生活、创新创作,他们心怀理想,凭借精湛的技艺描绘山川、塑造人物、展现历史、刻画现实,共同铸就了75年来中国美术的辉煌。本期节目我将走进“国之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一幅幅作品当中感受老中青艺术家们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以“国之颂”为主题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展览汇集了近400件讴歌祖国、反映时代的艺术佳作,以绚丽恢宏的画卷为祖国献上了深情礼赞。
丛薇:刘院长,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您作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请给大家介绍一下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刘万鸣:这个展览体现了75年来中国美术的大发展,画展题材、类别非常丰富,包括了中国画、油画、雕塑、漆画、版画等,呈现了75年来中国美术每个阶段的发展面貌及时代精神。展览以“国之颂”作为主题,也是每个时代、每个时期的艺术家对新中国的一种礼赞。
丛薇:这次展览共展出精品佳作近400件,把这么多作品集中展示对你们来讲是场挑战吧?
刘万鸣:这次展览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这么大数量的作品集结到一起,同时还要寻找与共和国75周年相符合的内容。另一个挑战就是安保问题,绘画的借调尤其是艺术大家作品的借调非常严格,如何保证在开展前作品到位,同时安保的程度让人放心,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另外就是展陈的方式,这么多作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呈现出来,密而不挤,我认为这是策展人、设计师的一个理念。展厅的色彩、装裱的形式感、画与画之间的摆布区域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是对整个策展团队的挑战。
丛薇:在这次画展当中既有已故艺术家们的作品,同时也有当代老、中、青艺术家们的作品,这种跨时代的交流意义是什么?
刘万鸣:展厅当中既有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等已故艺术大家的作品,同时也呈现了新时代老、中、青艺术家们的作品,通过对比当中的题材和画法就能看出每个时期、每个时代艺术家的心声有着不同点,这不同点呈现在笔墨的构图、章法、题材之中,但是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致性,是对新中国、对共和国的礼赞。总书记提出的“高原”“高峰”,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给我们画家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思考,思考过去、思考当下乃至未来,所以已故大家的作品和当下艺术家作品的这种对照,其实是向前辈艺术家们的一种致敬。他们创作的水准、创作的精神、对共和国的热情以及对艺术视为生命的挚爱,在他们的作品当中都呈现出来,这是对我们的一种鼓舞,鼓舞我们更努力地去奋斗,去攀登高峰,去达到前辈的高度,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对青年艺术家至关重要。
在中国美术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才华卓越的艺术大师,他们孜孜以求,将艺术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用画笔绘就大好河山,用赤诚书写家国情怀,用经典之作为祖国谱下了笔端赞歌。
’
齐白石《多寿》
丛薇:刘院长,请您给观众朋友们解读几幅作品。
刘万鸣:首先介绍的是齐白石的作品《多寿》。齐白石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画家,尤其对新中国,他的感情更深。这幅多寿图虽然是他给一个朋友画的,但是这个题材“寿桃”是和我们“国之颂”相关的,因为老人年事最高又长寿,五个寿桃表达了对共和国无限的忠诚热爱以及发自内心的礼赞,所以开篇的第一幅《寿桃》,正是对整个主题“国之颂”的充分呈现。
徐悲鸿《三鸡图》
刘万鸣:这是展厅当中的另一幅作品,徐悲鸿先生的《三鸡图》。“鸡”是“吉”的谐音,“三”为无限的意思,寓意吉祥。中国人讲究“鸡有五德“”,画面当中的雄鸡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这幅作品鸡的造型、结构无可挑剔,雄鸡的爪子有透视感,结构有种非常严谨的素描感,画面构图讲究黑白灰关系的协调。另外由于徐悲鸿先生从小深晓书法,他的书法思想直接受康有为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面虽有西画的造型观,但呈现的却是一种中国精神,这种精神靠书法来体现。
徐悲鸿《奔马图》
刘万鸣:这也是徐悲鸿先生的一幅精品,一提到徐悲鸿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先生画的《奔马图》,但这幅作品的题款是天马图。“悲鸿想象汉时盛世,天马涞,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这幅《天马图》体现了徐悲鸿先生深刻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寄情寄托,表达了他对未来新中国的一种向往。画中马的造型完全是中西合璧的,他强调了画面的体积感和光感,但是没有把中国本源的东西“笔墨”扔掉,他强调了古法,这个古法靠书法来呈现,无论是侧锋的皴、中锋的勾线,还是马鬃、马尾的草书,都是书法笔迹,这点就能看出中国的笔墨精神所呈现的中国气派,徐悲鸿先生是我们的楷模。
李可染 《雨后夕阳图》
刘万鸣:这幅作品是李可染先生1989年的作品,先生去世之后这幅作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画院,成为院藏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可染先生早年学习西画,所以看似极传统的作品当中有西方的元素比如光。可染先生对于光元素的运用高明在他是把西方的自然之光转化为心灵之光,这是高明的大画家。画面当中的屋舍、远处的帆船全部靠光呈现出来,这就是“心源之光”。另外,可染先生善于用墨之外还善于用水,积墨千层还有透气,呈现出一种画面的烟岚之气。可染先生在处理黑白关系上超越了“形而下”,呈现出了精神上的“形而上”,所以他的作品当中是一股气在流动,而没有流出画面。
刘万鸣 《平湖清远》
丛薇:在展厅我们看到了一幅您的大作,请您给我们讲解一下这幅作品。
刘万鸣:这是我去年创作的作品,画了六只鹭鸶。“鹭”在中国传统中是吉祥、平安的象征,“六”在中国数字中是吉祥之字,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将这种观念寄托在祖国母亲身上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我选择了这幅。我力求通过清远的湖面表达一种沉浸感,使观者在走入画面时产生一种舒适的、安逸的、幸福的、无躁的、平静的心态。是祖国给我们带来了这种安逸、幸福、平安的生活,因此要礼赞我们的祖国。
丛薇: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人们平安、幸福、安逸的生活,您画这幅作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刘万鸣:我画这幅作品的时候恰恰就是在这种心情和环境当中,有亲身的感受和情感的触动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丛薇:感谢中国国家画院把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呈现给广大的观众,也同时感谢刘院长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时代精神的感染之下,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亦焕发出新的气象,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无论是清新淡雅的传统水墨,还是大气磅礴的写意挥洒,无不传递着艺术家们对祖国的深情礼赞。
丛薇:徐院长,您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副院长,请您给我们讲讲这次展览的时代意义。
徐涟:“国之颂”这个展览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周年之际举办的一个大型展览。这次展览对观众来说是很好的一个观赏机会,也为理论家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契机。我们还特别配合这个展览做了一个研讨会,希望能在总书记讲话十周年之际来探讨这十年来的艺术创作成果。您刚才提的一个问题非常好,就是如何来反映时代精神,从这些作品当中我们可以非常鲜明地看出不同时代、不同艺术作品的题材、反映手法、呈现的面貌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构建中国艺术话语体系方面,不管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理论家的研讨,我觉得未来应该从这个方面再继续努力,一定会在今天的这种艺术高原上不断地崛起艺术的高峰。
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作品情感真挚、朴素敦厚,他们以笔为媒、以墨传情,用斑斓的色彩和灵动的线条描绘出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伟大成就,而来自新时期的艺术家们也不断守正创新,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丹青画卷。在下期节目当中我们将一起去欣赏他们的精品佳作,在画作中领略中国美术的文脉传承之路。
——丛薇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海南卫视 《艺术与岛》
微信ID:DYS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