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当代艺术重镇,肩负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排头兵重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有的山水文化特色和享誉世界的当代艺术资源,打造充盈着中国气派、重庆韵味的文化产业和产品,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业态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载体,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形成,催生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一是深化政策供给机制改革。制定有利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土地供应等,为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好重庆作为“8D”魔幻城市的有利条件,打造具有重庆气派、重庆风格的文化IP,持续为文旅产业引流。二是改进生产引导工作机制。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建强管好各类文艺阵地和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平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对网络文学、独立电影、街头艺术、自媒体等从业人员的管理,引导他们在进行文化创作时服从和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三是完善帮扶支持机制。要抓住数字中国和数字重庆建设契机,顺势而为,加大对新型文化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紧紧抓住智能移动时代的阅读习惯,运用虚拟博物馆、在线展览、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最先进最炫酷的方式传递给世界各个角落的受众。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跨界交流合作已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路径。一是完善文化产业内部跨界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微视频等不同文化形式的跨界合作,创作出新型文化产品或服务,提高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创新性和传播力。鼓励文化从业者敢于开拓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更加精彩的作品来引领文化潮流。二是健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合作机制。通过将不同行业、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的有志于文化创新的机构和人才进行资源整合,相互交流探讨,获得新的灵感。如科技公司与艺术家合作,推动科技与创意深度融合,制作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互动艺术作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三是深化文化跨界合作创新机制改革。创建跨界文化创新平台,组建跨界文化创新联盟、举办跨界文化创新论坛等,定期开展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创新合作与交流活动。设立跨界文化创新专项项目,鼓励跨界创新项目的申请和实施,提供专家指导和经费支持,帮助项目顺利落地并产生实质性成果。开展跨界文化创新教育培训,开发跨界文化创新相关课程,鼓励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的人互相交流和学习,打破个人传统思维闭环限制,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展文化国际交流互鉴
重庆要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在服务国家外宣大局中讲好新重庆故事、展示新重庆形象。一是深化完善政府间合作交流机制。政府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通过制定促进文化交流的政策法规、签订文化交流项目协议、设立文化交流项目基金、组织实施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与扩展。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教育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阵地,通过打造“留学重庆”品牌,设立更多留学访学交流项目、学生交换计划和国际学术合作项目等,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让更多国外青年学生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爱上中国。三是深化文化展演交流机制改革。打造国际展演之都,常态化举办国际性文化节展、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等,为世界各国搭建展示本国文化魅力和学习他国文化的舞台。通过各国文化的汇集展示,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的魅力,是增进各国人民沟通与了解的有效方式。四是深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机制改革。建立与国内外文化企业和文化名家的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形成国际性文化产业链并牢牢把握文化产业链的话语权。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唐愚程 余晖,四川美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