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笼高山
“秭归屋脊”云台荒上
巨大的风电塔若隐若现
扇叶随风转动的嗡嗡声低沉可闻
高山村里幸福年
1月23日,农历小年,记者从宜昌驱车3个小时,上午十点半进入云台荒下的秭归县两河口镇月明山村八组。手机显示,海拔1558米、气温6摄氏度。
大约40分钟前,养殖大户郑海波一次性进账9万多元:恩施利川的客商,以每斤9元的价格,买走了他的30头大肥猪。
小年当天进大账,40岁的郑海波喜形于色。“走,带你们去养殖场里面看看!”
穿上防护衣,记者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来到猪舍内。几头母猪正在产房里休息,保温箱中小猪仔们嬉戏着,更多的猪或卧或站,沿着自动投料线望过去,几乎一片白花花的猪世界。由于电热板为猪舍升温,风扇进行换气,刮粪机及时将猪的便溺刮入槽中,再通过泵和管道进入养殖场外的发酵床,整个空间里异味很小。
“2024年卖了1300头商品猪,目前存栏的猪仔、母猪、糙猪加起来1200头。去年猪价平稳,豆粕等饲料价格又降低,全年有400多万元的收入,除去成本,纯利润120万元左右。”郑海波一五一十道出年成。
从养殖场出来,又走进200多平方米的发酵场。“刚才说漏了,这些发酵后的肥料,装袋后卖给云台荒片区的乡亲种菜,每袋30元,这一项也有好几万的收入。”郑海波话音刚落,妻子屈金乐接话,“这不值一提啦”。
高山村里幸福年
郑海波土生土长在月明山村,初中毕业外出务工5年多后返乡,曾种过60多亩蔬菜,但赚头仅一二十万元,夫妻俩不满足,2017年转型尝试养猪。2023年,郑海波被评为宜昌市“百佳农民”。
“这要感谢上级对我的扶持,包括建标准化猪舍、生猪防疫知识和疾病防治技术培训,光发酵床政府就补贴了四万元。也要感谢本地养猪大户王义、覃士平,每次遇到什么问题就请教他们。这些扶持和帮助,让我走定了生态养猪的路,今年要继续稳住规模。春节后准备花60万元,将父母住的旧房子推倒重建成三层楼房。”
中午1点刚过,雾消散了许多,太阳蹦了出来。在海拔1266米的月明山村二组,40岁的王燕林趁着光线好,在自家晒场上开始了抖音直播。
“亲爱的家人们,欢迎来到‘月明山土特产’直播间……”
直播镜头里,起伏的山峦成了天然背景,一张小方桌上摆满她亲手制作的腊货土产:腊肉、香肠、鲊广椒、豆腐肉、豆豉、高山蔬菜干等。
王燕林一边熟练地介绍着产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一边与网友们互动。
记者在她注册的“月明山土特产”抖音账号主页看到:粉丝8771个,作品1466条,获赞27.8万。
20多分钟后,王燕林下播,喝了一口水,向记者介绍她带货的“两不”原则:“我一不怎么化妆,就是原生态的山里媳妇展示原生态的山货特产。二不设小黄车功能,心动的粉丝要买山货的话,和我加微信后寄送,这样客户的黏性更强。”
王燕林说,2024年,她和丈夫王俊喂了30头猪,种了15亩甜玉米、4亩辣椒,她在网上卖了9头猪的腊肉,加上卖的一些土特产,全年毛收入在30万元左右。
“现在政府的帮扶政策都很到位,电商培训、物流补贴,去年底我们以旧换新买了这台车,山货出山的路越走越顺了!”指着停在院坝的长安牌小汽车,王俊自信地说。
月明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郑之钊告诉记者,虽然全村常住人口不足900人,但高山特色路子明,大伙儿齐心向前奔,除了养殖业外,还有2000亩高山蔬菜、500亩烤烟和4000亩玉米、大豆、魔芋等,2024年人均纯收入18000元左右,比2023年增加近千元。
记者离开村子下山途中
不时看见农民在坡地空田里
挖窝、下底肥
禁不住感慨:
这片高山上
丰收的2024年已成现实
实干的2025年正在开篇
来源 | 三峡日报
记者 | 李玉林、胡兴军
摄影 | 郑晓寒
编辑 | 张向阳
转载须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