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宁都各地的灯彩活动热闹非凡,有各式各样的桥帮灯,有活灵活现的鲤鱼灯,还有竹马灯、茶篮灯,而这些花灯当中,石上镇游家坊村1.8米的大型花灯最为抢镜。
每年春节,石上镇游家坊的村民便会扛着大型花灯在江背村、游家坊村、角源村等几个村庄进行巡游,当地人称为游“扛灯”活动。这项活动被列为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5日是正月初八,记者看到一盏盏高达1.8米的大型花灯已摆放在活动现场,花灯共有4层,外壁有“风调雨顺”“国强民富”等祈福寓意的文字和图案,内部则裱有神话故事人物、古代才子佳人、花鸟动物等图案的精美剪纸。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花灯制作者曾东亮告诉记者,“扛灯”的制作涉及建筑学、热学、动力传导、纸扎、剪纸、雕刻、绘画、书法、诗文等。“扛灯”造型美观大气,花纹细腻得体。“扛灯”转盘上动起来的人物,是靠纸扎热气轮推动,灯中台上动起来的人物则是靠一根根头发丝通过顶层热气轮的转动来带动。“扛灯”制作技艺,体现了古代客家人的创造智慧。
夜幕降临,记者跟着游“扛灯”队伍前行,“扛灯”内20多支油碗灯芯全部点亮,花灯中心的花瓣便随之转动。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村民们扛着花灯走村串户,每到一户,户主便会热情迎接,年迈的长者双手合十祝愿家人平安健康,孩子们围着花灯兴高采烈,十分热闹。
“我是2011年开始学做花灯,当时才30多岁,从破竹、雕花、塑形、扎框架等一步一步学,程序复杂且细致。完成一个花灯的制作需要耗时两个月,看着一件件作品制作完成、村民扛着我亲手做的花灯游村,特别有成就感。”曾东亮说,游“扛灯”这项民俗活动已经传承了400多年,现在自己已年近花甲,制作花灯有时会感到体力不支,眼力也大不如前,手脚也不再利索,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花灯制作,将这项客家非遗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来源:宁都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