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无熊不成席”

政务   2025-01-22 18:03   江西  
编者按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城大约有150多个形成村庄聚落的本土姓氏。这些姓氏村庄有多有少,人口也有多有少,有的多达400多个村庄十数万人,有的仅有一两个村庄百余人。研究姓氏文化,有助于我们追溯姓氏的由来和迁徙背景,了解当时与姓氏相关的历史人文掌故。“丰城姓氏故事”立足丰城,主要依据丰城各姓氏谱牒,并参考部分史籍和其他资料。文中难免会有疏漏和讹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欢迎提供相关线索,欢迎评论转发。

丰城民间有“无熊不成席”的说法。虽然是戏谑之语,却也说明了丰城熊姓人口数量多这样一个基本现实。在历次人口普查中,熊姓人口数量霸榜丰城姓氏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丰城人口数量第一大姓。
熊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相传,上古时期有一个部落叫“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出生于轩辕之丘,故称“有熊氏”或“轩辕氏”。黄帝之孙颛顼,叫“高阳氏”。高阳氏曾孙叫重黎,担任帝喾高辛氏的火正(火官),帝喾赐名“祝融”。后来重黎被帝喾杀掉,令其弟吴回担任火正。吴回生下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连。为了躲避中原部落之争,季连后裔南迁于祝融之墟的华邑(今河南新郑),改为“芈”姓(芈和华的甲骨文写法相近)。

商代末年,季连后裔鬻熊(又称鬻熊子、芈鬻)投奔周文王,协助其起兵灭商,后来成为周文王的老师和火师(守火祭祀之职)。周成王时,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封其曾孙熊绎为子爵,定居丹阳(今河南淅川县丹阳镇),建立楚国。此后,楚国贵族以芈为氏,以熊为姓,尊鬻熊为得姓始祖。

楚国作为疆域面积最广、国力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巨无霸”一样的存在,相继雄霸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就连秦末农民起义中的“楚汉”之争中,作为当事方之一的项籍(即项羽)也是楚国分支、熊姓后裔。
先秦至汉代,熊姓主要活动于楚国范围内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境内。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江陵、江西南昌昌盛壮大,形成“江陵”“豫章”两大熊姓郡望。隋唐之后,熊姓不断向外播迁,散布于四川、浙江、安徽、福建、贵州等南方诸省。

西汉初年,楚国后裔赤松子云游鄱阳,并在当地繁衍生息,他们的子孙又迁到了豫章。到西晋时,后裔中有熊远、熊缙二人,熊远是朝中重臣,历官至太常卿,加散骑常侍,仍居于豫章。熊缙仕至鄱阳太守,迁居于鄱阳,他的长子熊鸣鹄为九江太守,和父亲一起定居鄱阳;幼子鸣鹤为武昌太守,出继熊远为嗣,返居豫章。此后,这一支熊姓在豫章、鄱阳两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地大族。

十数代之后,鄱阳支裔熊仁瞻于唐代初年担任尚书,他的儿子长子熊执易官至右补阙。熊执易两个儿子,长子熊琳封汾阳侯,转居豫章沟上杏花村。熊琳长子熊熹官至荣阳太守,熊熹之子熊志谅官至威武将军。熊志谅之孙熊建于唐咸通十四年(873)赘于丰城井冈(今秀市善坑村),熊志谅七世孙熊珦于宋开宝七年(974)徙居丰城龙湖(今荣塘湖北村)。熊建二子七孙,有一支远迁于福建建阳,大部分则分布于丰城及周边地区。熊珦后裔分布主要散居于荣塘附近乡镇及新建等地。这两支都是从豫章而来,且涵盖了绝大部分丰城熊姓后裔,从源流上来说,是从江陵到豫章再到丰城,因此号称“江陵豫章丰城熊氏”。

除这两支以外,还有从外省迁入的,如唐乾五年(878)熊尚实由浙江金华迁入梅林洪石;北宋乾兴元年(1022)熊遂平定饶州叛乱有功,赐功臣田土于丰城城上(今董家城上村),由浙江上虞卜居于此;另有从豫章或鄱阳外迁后再辗转返迁于丰城者,不及赘述。

唐宋以来,熊姓在丰城繁衍播迁,后裔遍布于丰城33个乡镇(街道)400多个村庄,人口总数超过10万余众。其迁于外县外市乃至于外省者,更是无法统计。丰城熊姓历朝历代登科入仕者众多,达官显爵、名卿大儒不胜枚举,以元代音乐大家熊朋来,明代刑部尚书熊概、兵部尚书熊绣、兵部尚书熊尚文,现代戏剧奠基人熊佛西为主要代表。


丰城发布
发布江西丰城权威消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