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86岁的琼瑶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人世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有人说她"想不开",有人说她"太偏激",更有人说她这是在"自私"。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这是琼瑶在遗书中留下的话。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智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写了一辈子爱情故事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离开?一个曾经苦苦劝说三毛不要轻生的人,为什么自己却选择了自杀?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位被称为"言情天后"的作家,为什么会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做出这样的选择?
但当我们走进琼瑶的人生,就会发现,她的选择,恰恰印证了她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这不是一个轻生者的懦弱,而是一个智者的觉醒。
"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中间那条路,才是生命的精华。"这是琼瑶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在她看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如何开始,也不在于如何结束,而在于中间的过程是否精彩。这句话,仿佛是她一生的注脚。
想想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生?16岁因为数学考了20分,被母亲嫌弃"为什么不像妹妹",吞下一瓶安眠药。18岁爱上大她25岁的国文老师,被棒打鸳鸯,再次服药自杀。这些经历,本可能将一个年轻女孩推向绝望的深渊。
但琼瑶没有被这些打倒。相反,这些经历让她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写作。在第一段婚姻里,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写稿,用文字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64年离婚后的一年里,她用写作抚平伤痛,一口气创作了《烟雨濛濛》《六个梦》《幸运草》《几度夕阳红》四部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被无数人传颂。
"我不能停笔,灵魂里面有东西不给我自由,不能停,不会从这写作的狂热里释放出来…"即便手指因长时间写作而肿胀,她依然用纱布包裹着继续创作。这种对创作的执着,让人想起了梵高在贫病交加中仍然坚持作画的身影。
在很多人已经选择安享晚年的年纪,81岁的琼瑶还完成了约80万字的新作《梅花英雄梦》。这种旺盛的创作欲和生命力,在文坛上实属罕见。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限制梦想的枷锁。
然而,生命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亲眼目睹母亲、舅舅、姨妈相继患上失智症,眼看着至亲之人逐渐失去记忆,甚至认不出自己。那种无助和心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更让她心碎的是,深爱的丈夫平鑫涛在晚年也患上了失智症。
"插着鼻胃管的他,还有嗅觉吗?应该没有了。无法吞咽四百多天没有用嘴吃东西,他还有味觉吗?没有了!他的耳朵,早在失智之前,就因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麻痹,失去一个耳朵的听力。"琼瑶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丈夫的状态。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心碎。
这位写尽人间情爱的作家,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的残酷。但她的选择,恰恰体现了她对生命最深的敬畏。她没有选择在病痛和衰老中慢慢消逝,而是选择了有尊严地告别。
"年轻的你们,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一时的挫折打击,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炼,希望你们经得起磨炼,像我一样,活到八十六、七岁,体力不支持,再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这是她在遗书中留给年轻人的话。字字珠玑,令人动容。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史铁生的一段话:"我们已经无法再改变世界,但我们依然可以把自己活得更好。"琼瑶和史铁生,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家,却在生命的态度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琼瑶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多久,而在于活得多么精彩。她选择在失去生命质量之前离开,但她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关于如何热爱生命的答案。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她笔下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里,藏在她对生活的热爱中,藏在她直到81岁还在创作的精神里。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来,认真思考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无休止的加班?是永无止境的攀比?还是内心真正的平静与快乐?当我们被生活的琐碎所困扰时,是否也该想想琼瑶的话:路上有风和日丽,路上也有狂风暴雨,如何把这一路的精彩都收进你的人生,就是你一生的学问。
琼瑶走了,但她的故事永远留在这里,提醒着我们:趁着年轻,好好活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因为生命的每一刻,都值得认真对待。她的离去,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对生命最深情的礼赞。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琼瑶用她的方式,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活着,就要活出热烈,活出精彩,活出尊严。这或许就是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