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沈学祥出生在江苏启东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成了一名“红小鬼”,帮游击队传递情报、张贴标语。沈学祥说,革命队伍是一所“学校”,教人知识,让人迅速成长。1947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正式参军入伍,被分配到了华中军区机要单位。经过6个月的党校培训、3个月的业务培训之后,沈学祥便开始了长达30年的军事密码翻译工作。
青年沈学祥
1952年,沈学祥和战友们奉命前往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沈学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2军司令部机要科担任机要组组长,负责与后方和友军部队的通讯联系。他们一组人随着部队一路往“三八线”逼近,躲过敌人的袭击,精准完成命令的上传下达。
在朝鲜,部队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但机要组白天也不能休息,必须收发、破译密电。沈学祥说,那时候边行军边打瞌睡都是普遍现象。组员们靠着拉耳朵、打嘴巴,甚至咬手指头保持清醒。
破译敌人行动密电时使用的钢笔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采取多种电讯侦听设备,在前沿地带进行窃听、干扰、欺骗等活动。志愿军通信部门根据朝鲜战场实际情况,制定了通信保密的一系列灵活措施,在作战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一次,沈学祥破译了敌人的行动密电,知道他们第二天要轰炸我方一个机关驻地,赶紧翻译好送给首长。首长一边组织机关撤离,一边组织两个高炮连埋伏在敌机的必经之地,3天的时间,击落、击伤敌机一共39架,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通报表扬。
坚持作战,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是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坚守的誓言。在翻译密电的过程中,沈学祥和战友们随时面临生死考验。一次,经验丰富的沈学祥靠着自己的机敏判断,不仅救下了全组人,更重要的是保住了密电,保证了大部队的通讯线路畅通。
尽管生存的条件十分艰苦,志愿军的装备也不如敌人,但是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战斗力,就是胜利的保障。讲述中,沈老拿出了一个铝制的军用水壶,外面绿色的漆已经变得斑驳了,但壶身上鲜红的数字“13”依旧清晰。他哽咽地说:每个水壶都是战士身份的标志,如果哪个编号不见了,代表这位战士已经牺牲。
沈学祥穿过的军装、用过的水壶等
如今战争岁月已悄然远去,但沈学祥从未忘记那些艰苦斗争的日子,始终铭记并践行抗美援朝精神,一生勤俭,淡泊名利。
合作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