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各位一样,也看遍了各种排行榜。
初中总体比较透明,
虽然生源入口强度无法知晓,
但是至少重高优高出口比例还是相对清晰的。
但是小学的排行事业一直是一笔糊涂账...
杭外录取出了结果就按杭外排,
前二出了结果就按裸考前二排,
只要把裸考重高追溯到小学的一手数据放出之后,
自然就开始有各种二次、三次处理的数据出现了。
比如这张二次处理的表格:
最开始出现在小红书上,
然后就开始被搬运到各种公众号和群里:
应该是将裸考前二的小学生源人数累加直接得到的。
表格还是很清爽的,也没有加一个自家的水印。
因为留言中的质疑声音大多是:
学校有大有小,还是要看分母。
所以就有人搞来了估计的分母进行了比例测算,
当然还有人说三年前小升初的时候每所小学被杭外录取的人数也不一样,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进去,
所以就有有心人加上杭外再加上分母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得到了下表:
又使用预估分母测算了比例,
这个排法仍然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因子的缺失:
那就是各小学分配进入重高的人数。
因为众所周知,初中可以拿裸考比例直接进行比较是因为:
以初中为统计口径分配重高的比例大家都是一个定值。
但是各个小学在初中拿到重高分配生的人数和比例可是完全不确定的:
比如有两所总人数一样的小学,
其中A小学裸考前六5人,但是分配前六拿了20;
而B小学裸考前六10人,但是分配前六拿了10;
那么在所有上述无论是按裸考人数算还是裸考比例算的榜单中B小学都会遥遥领先于A,而实际上最终进入前六的人数和比例都是A更靠前。
结语
1、特别是2025年在重高录取总名额中分配生的比例将达到70%的情况下,如果将来还继续这种排法,在分子中继续忽略或者缺失了这个70%的大头,仅用30%的录取名额数据来进行小学排序,无论是否加上分母都将存在更大的争议。
2、最后还有一个更真实的建议就是:
无论是小学和初中,无论是总数排行和比例排行,最好都能在表中注明“生源”二字,以表明这些排行是针对学校生源质量的排行而不是针对学校。
不然就无法解释有学校前一年重高率只有13%,而第二年就飙升至30%+,如果排的是学校,难道去年的学校在排行榜中水平还是杭城垫底,今年就一步登天成为杭城天花板了?
也无法解释有学校前一年能裸考二军106人(滨江47+西溪59),后一年就暴跌至只有36(滨江12+西溪24)了,难道就一年时间校长没换老师没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崩盘了吗?
所以希望以后看到类似的榜单都统一使用“杭城小学生源40强”“杭州初中生源50强”这样的字样,以表明所有的排行主要都是对各校生源质量的,比较以免引起观众对于学校本身一年之间大起大落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