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人说:“现在每天早高峰挤地铁的时候,几乎已经看不到40岁以上的人了。不是60岁,甚至65岁才退休?怎么连40多岁的人都看不到了。”对很多打工人来说,40岁确实是一个让人惴惴不安的年龄节点。工作十几二十年,我们早已不再年轻,体力和精力大不如从前,学习新事物的速度也逐渐慢了下来;尤其在像互联网这样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行业,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二、人到中年,失业是必修课,但很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警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这些过来人经验中去反思自我。三、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认知和执念买单。所谓的“润”,让他“总结”别人或你怎么成功的可以,或者某个专业环节帮助到你可以,但让他帮你“创新”找到新模式、新品类、新赛道,做大做强,那就期望太高了。因为“润”说的案例,至少50%经不起推敲,都是典型的“倒果为因”:在某些专家的“眼里”,事实不重要,自洽最重要,让大部分人看到自己的牛逼最重要。四、商业社会,最怕事后诸葛亮,很多企业成功后,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90%都是错的。因为没人愿意真的把当初如何成功的真实原因拿出来分享,有的也根本无法分享,商业鸡汤博主分享的都是那些成功老板想让你分享的:几乎个个都很励志,且很高明,创始人也非常伟光正。真实商业世界呢?都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创业者,就老老实实去一线和客户和顾客在一起,真的创造客户价值、社会价值就好。毕竟,向顾客、同行学习,才是王道。六、有人说:很多人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宣传鼓动下投身创业,民企创业者负债累累,创业的尽头是负债,负债的尽头是老赖(限高,破产,离婚,流浪),老赖的尽头是跳楼(逼债,绝望,自杀)?这真是人类社会最悲哀的一幕。很多限高的老板们,聚集在一起吃着盒饭喊“三年上岸”,何其难也?何其悲哉?这个“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公式常被用来激励人每天都保持微小的努力和进步,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家长和老师激励学生、老板给员工画饼、个人给自己灌鸡汤等。然而,这两个算式在数学上虽然是成立且不容置疑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用于努力和成功却显得过于简化,甚至具有严重的误导性。盲目追求和相信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可能因为种种限制条件无法让你持之以恒,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导致经常性的中途放弃和自我怀疑。相信在99.99%的人身上无效的“成功鸡汤”,倒不如集中精力在关键领域,通过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坚实的基础,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