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文化娱乐篇丨舒城胡琴书

民生   2025-01-20 17:09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舒城胡琴书

李兴才

2023年5月,县政协文化学习委主任解启玲邀我一道去汤池镇采访一位舒城胡琴书民间艺人,听了他演唱的一段胡琴书后,熟悉的乡音唤醒了我久远的记忆。
小时候,我有个忘年交朋友方启海(他比我大近20岁),住在我邻乡镇万佛湖镇梅岭村。他是一位盲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单身一人。为了谋生,好心人叫他跟随村里的一位盲人算命先生学艺。学成之后,他便在我们周边村庄以算命、说胡琴书谋生。
20世纪70年代,舒城乡村除了一年能看几场电影外,几乎没有什么文娱活动,所以听他说书成了一种精神享受。他也乐意与我交往,因为他是盲人行走不方便,有时便叫我引他走村串户。我们俩各取所需,成了好朋友。
方启海很瘦,有时我都担心风大了会把他吹倒。但他说书的时候很酷,二胡一拉板子敲,眉飞色舞自逍遥。他小腿上绑着的牙板与二胡配合得很和谐,特别是说书前开始的一段哼,这段哼约2分钟时间,“嗯嗯”声随二胡曲调短短长长,音调独特,余音绕梁,平常人没有点底气还真哼不了。他虽然是盲人,但他很好学,他会唱的书或曲目有很多,如《杨家将》《岳飞传》《三女拜寿》《罗成算卦》《十把穿金扇》等等。他学唱会说的书都是靠别人家念给他听,在脑子里记下来的,这份记性真的让我很佩服,如果他眼不瞎能上学应该是个学霸。
我一直迷恋他的胡琴书,一方面是胡琴书说唱艺术的本身魅力吸引,另一方面则是书中人物故事情节让我浮想联翩。我认为方启海的胡琴书是舒城胡琴书的代表作之一。
舒城胡琴书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物有舒城盲艺人陈玉清、汪军民、方启海、单海军等。陈玉清师从杨金华学会许多舒城小调,又从四弦书艺人刘应才、李文全唱腔及舒城民歌中汲取营养,遂自辟蹊径用小调演唱故事。
舒城胡琴书因演唱形式是,一个人一边拉着胡琴,一边演唱,称作“胡琴书”。舒城胡琴书的主要句式是五字句、七字句或长短句押韵组合。曲式以对仗为主,次是分合和起承转合。调式以徵为主,次是羽、宫、角。唱腔富有舒城民间音乐特色,手法主要是说唱和旁白,以同一个乐汇贯串全曲。代表曲目有:《劝赌》《思娘亲》《紫金钟》《明朝红灯记》《二十四劝》《虞美人》《二姑娘害相思》《二姑娘卖饺子》《苦菱花》《叹五更》《苦媳妇翻身》《十月怀胎》《朱买臣休妻》《老先生讨学钱》《三告状》《十八里相送》《金镯玉环记》等等。
随着电脑、电视、手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舒城胡琴书也逐渐退出了乡村文娱舞台。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