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看大戏
窗外冰天雪地,屋内锣鼓铿锵。新春佳节,七师一二七团文化宫里传出激昂婉转的豫剧唱腔,苏兴红豫剧团的10余名老中青戏曲爱好者或身着戏服,或怀抱乐器,为职工群众献上精彩表演。
“娘、娘、娘,我给你说,俺嫂子她妈跟来了。”梆子声响起,豫剧团新编戏剧小品《朝阳沟》的演员们逐一上场,扮演银环娘的演员姚莉唱道:“我十月怀胎容易吗!我把你从这么大养成这么大……”圆润的唱腔、精彩的演绎,让现场观众纷纷叫好。
随着胡琴声转为急促,这出戏的演出进入高潮部分,演员和观众们已是沉醉其中。这出戏落幕后,姚莉依然忍不住地“复盘”道:“方才,栓保这句‘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这个‘干’字,要带着笑音往上挑才好。”边说边唱,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恍惚间,自己又成了年轻时那个初学豫剧的姑娘。
“当年开荒住地窝子,条件很艰苦。一到过年,我们就上台表演豫剧《穆桂英挂帅》,给大伙儿提提士气。”姚莉指着文化宫墙上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演员们裹着军大衣在雪地里表演,台下观众的睫毛上都挂满了冰霜。
“在咱们团场,哪个不是听着豫剧长大的?”苏兴红豫剧团团长邵会良站在门口,边跺掉鞋子上的雪边对记者说。此刻,窗外寒气逼人,胡琴声却像一团火,把台下的兵二代、兵三代们的心都焐热了。
不一会儿,《花木兰》选段的曲调响起,几个孩童听得入迷,其中一个小丫头跟着节奏哼唱起来,发辫上的红头绳一颤一颤的。
据考证,一二七团首个豫剧团成立于1962年。多年来,该团党委致力于打造“豫剧之乡”文化品牌;2021年7月,苏兴红豫剧团成立,广泛开展豫剧宣讲、送文化下基层、带豫剧进校园、文艺展演等活动,还在幼儿园里设立豫剧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此举受到职工群众广泛好评。2021年,一二七团“军垦豫剧”成功申报师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5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豫剧传承基地”和“兵团第七师豫剧文化培训基地”在团场挂牌。
邵会良说:“目前,豫剧团已培训出20多名青少年演员。豫剧是团场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要让在天山脚下回荡了半个多世纪的梆子声,继续温暖激励新一代兵团人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永杰)
谭木:在传承创新中绽放芳华
1月27日晚,2025年新疆与援疆省市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在新疆卫视和兵团卫视同步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其中,由兵团杂技团推出的节目《鼓韵·足顶云天》,凭借演员们的高难度动作和优美造型,赢得一致好评。
晚会播出当晚,该节目编导、兵团杂技团创编室主任谭木便不断收到友人和同行们发来的祝贺短信。能得到观众和大家的认可,谭木认为这是今年自己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今年35岁的谭木出生于杂技世家,2006年进入兵团杂技团开始杂技学习生涯。近年来,由他参演的杂技节目《生命之旅——男子造型》《胡杨魂——男子倒立技巧》《九儿》,以及杂技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楼兰寻梦》等,先后在国内外斩获多项大奖。
随着年龄的增长,谭木逐渐从台前走到幕后,从事杂技创编工作,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深切地体会到团队协作、上下一心的重要性。“作为节目编导,首要任务就是调动演员的情绪,激发大家的精气神,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专业技术指导。”谭木对记者说。
“春晚作为极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而言意义非凡。《鼓韵·足顶云天》这一节目的创编,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谭木介绍,这一节目融汇了顶功、蹬鼓、转碟等多项技艺,对演员间的默契配合要求很高。为了让节目更出彩,演员们反复练习磨合,最终才在演出时呈现出良好的舞台效果。
在《鼓韵·足顶云天》演出过程中,还将6个舞蹈节目穿插其间,由其他表演团体协同配合完成表演,实现了杂技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如今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创新为要,创作出满足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谭木表示,今后将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敏、马燕)
来源:兵团日报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weixin@huyang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