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PUA还要更可怕,远离NPD!》
《PUA刚搞明白,NPD又是个啥?》
《NPD就在身边,N大特征看你中了几条?》
……
一时间,NPD成了社交平台的新宠。
有人一眼就能辨别出谁是NPD,也有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那么,NPD到底是什么呢?
它的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简单来说,就是特别以自我为中心,特别傲慢,缺乏同理心,并且特别渴望赞美。
具有NPD特征的人,就像一个永远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眼里只有自己。
他们往往过度关注自我,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表现出很强的控制欲,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操纵、欺骗或威胁来操纵他人。
当然,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自恋”特征。
但NPD的自恋,是一种“病态的自恋”。
他们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去利用和伤害别人。
而“健康的自恋”,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不会故意让别人付出代价。
“情感吸血鬼”
“自恋型施虐者”的表现,是在亲密关系中对另一半施加各种不平等、利用和操纵(Cononville, 2012)。
NPD被称为“情感吸血鬼”。
他们擅长在浅层关系里刷好感,展现出富有魅力的一面。
但在深层关系里,却会释放出他们的黑暗面,展现剥削虐待的本质。
长期跟NPD相处的人,由于不断受到剥削、忽视和伤害,往往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适应不良的情况。
而由于NPD本人几乎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问题,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往往是NPD身边的受害者。
尤其是那些跟NPD建立过亲密关系的人,即便成功逃离,也往往要历经磨难,脱掉一层皮。
文文,在跟男友分手后好一阵子,才发现对方有NPD倾向。
回想两人交往的过程,男友就总是在她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上,一步步践踏和拓宽她的底线。
比如“借钱”这件事。
他们才恋爱一个星期,男友就张口向文文借钱。
当时,文文想也没想就拒绝了,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对方又故技重施。
更过分的是,当时正赶上文文在给去世的朋友烧纸钱。
她的男友居然厚着脸皮说:“我也缺钱,给我烧点。”
这话让她感到震惊,但心里又马上替对方找了借口,认为男友也许真的不懂这些习俗。
而文文第一次改变底线,把钱借给男友,是因为男友总是提起他的前女友。
他把她们说得特别痴情和无私,还贬低文文说:“你是城里人,了不起,你只爱钱。”
正是这种“三角测量”的手段(引入第三方间接地表达不满或贬低,达到操控的目的),让文文有了假想敌,陷入不安与自我怀疑。
为了借钱这件事,男友对她的态度总是忽冷忽热。
有次,文文生日的前一天,两人在高速上吵了起来,男人一言不发,直接把车开到服务区就走,留下文文一人独自驾车回家。
生日当天,文文尝试了各种方式联系男友,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直到第三天,男人终于重新出现,可他的第一句话,竟还是借钱。
那一刻,文文彻底麻木了,她心想:“如果借钱能让这一切痛苦结束,那就给他吧。”
那时候的她,已经不在乎借钱合不合理了,只想尽快摆脱这种痛苦和折磨。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具备七个特点:
“互惠、真诚、平等、尊重边界、独立、适度依赖和共同进步”(Bornstein, 2010)。
但跟NPD的关系中,这些特点往往荡然无存。
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上位者”,掌握着评判和操控伴侣的权利。
通过控制来获取能量,不断践踏伴侣的底线,要求对方为自己服务。
在他们的眼里,伴侣更像是一件物品,而不是一个“人”。
他们发展的关系,往往既无温度,也无深度。
只是把伴侣当成满足自己的工具。
危险的“爱”
《走出危险的“爱”》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以前认为是自己反应过度了。现在我才意识到,这只是对鬼话连篇的正常反应。”
“煤气灯效应”、“吹狗哨效应”、“三角测量”、冷暴力等情感虐待的手段,都是NPD擅长的把戏。
他们喜欢赞美、抬高自己,打压、贬低伴侣,从不承认自身的问题,有着鬼打墙的逻辑,无论谁对谁错,到最后都是别人的错。
受害者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自责和内疚之中,甚至变得“习得性无助”。
NPD最大的问题,是同理心的缺乏。
这导致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自己,缺少对别人真正的共情和理解。
他们的爱是表面的。
关系中,没有尊重,没有真诚,没有理解,没有心疼。
然而,NPD又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他们会包装自己的行为,但所有行为的底层逻辑,都是为了操纵和利用他人。
看似保护你,实则剥夺你的独立;
嘴上说为你着想,实际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动不动扮可怜、装委屈,其实是利用你的心软、内疚来让你听话……
无论NPD的借口多么美好,行为如何让人迷惑,到最后你都会发现,其实都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Ta的控制,而不是为了让两个人更好。
这样的关系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
那就是伴侣的感受和需求,往往会被极大地忽视和贬低。
即便在最简单的沟通上,也能体现这一点。
《为什么爱会伤人:亲密关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书中提到:
“缺乏同理心最初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打哈欠,以及其他所有能表明你说话时他心不在焉的行为:查看手机,在你说话的时候东张西望而不是看着你,或者在你说话的时候打哈欠。”
对于这种表现,很多受害者常常会为其找理由,认为对方是因为忙碌、分心或疲惫。
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方一直以来都不懂得倾听,也不屑于倾听。
这种感觉,就像跟一个聋子谈感情。
无论你如何努力表达,如何大声呼喊,对方永远不会听你说话,也听不到你说话。
最残酷的是,即便你无比痛苦,对方也漠不关心。
甚至你的痛苦,会让他们感到快乐。
看到你开心,NPD会无情地毁掉你的好心情。
他们通过刻薄的讽刺、冷漠的回应或是尖锐的反问,来打击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句话就让你晴转多云,这种主宰别人情绪的过程,会带给他们一种扭曲的满足感和力量感。
发生矛盾或冲突时,NPD往往能若无其事,吃得好、睡得香。
他们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被激烈的争吵、冲突所困扰。
相反,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刺激,让他们倍感兴奋。
如果你深陷跟NPD的关系中,请抛掉一厢情愿的想法,不要天真地以为双方都在为了关系的和谐而努力。
实际上,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和妥协的,只有你自己。
为什么会被NPD吸引?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NPD如此自私和自利,还会有人爱上这样的人?
事实上,在认识之初,NPD通常很有魅力,并且自带光环。
如果有一屋子满满的异性,那么NPD就是最吸引目光的那一个。
他们对外展示的形象,往往好到让人难以置信。
这是因为他们善于表演,再加上NPD空心人的本质,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扮演别人喜欢的样子。
即便他们的爱极度有条件,却能在恋爱的初期伪装成如灵魂伴侣般无条件的爱。
当然,对NPD本人来说,他们的爱,更像是一种“驯化”。
通过初期的伪装,NPD能够轻而易举地赢得伴侣的心,但这只是驯化的第一步。
而在进一步的驯化中,他们会给予有限的“爱”和施加各种的惩罚,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来获得单方面的“忠诚”。
在这样有毒的关系中,受害者往往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他们被NPD表面的魅力所迷惑,被爱的假象所欺骗,逐渐被剥夺了自我表达和选择的权利。
在自我的压抑和关系的沉浮中,只有一种感受越发清晰,那就是:
“我必须时刻让Ta满意,否则会受到惩罚。”
这样的相处,必然是充满压力的。
就像抱着火山过日子,让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受害者需要不断讨好对方,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来换取片刻的安宁和认可。
关系中,没有体贴,没有心疼,只有无尽的索取和控制。
有些人之所以被这样的人吸引,是因为在他们原生家庭的关系中,也存在NPD倾向的人。
情感学家帕梅拉·里根博士发现,相互吸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我们常说的“化学反应”,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一种“熟悉感”。
这种熟悉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过往经历的重复和追寻。
潜意识里,我们更容易被“似曾相识”的人所吸引,即便这种感觉可能并不愉快。
如果在早期的生活中,你需要努力争取才能获得父母的一点点关爱,那么就很可能会寻找这样对待你的伴侣。
熟悉即安全,即便这种安全建立在痛苦和牺牲之上。
这种关系的重复,就像是一个难以摆脱的诅咒,让人们不断体验类似的痛苦。
当然,这个循环并非不能打破。
虽然过往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现在,但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改变和重塑自己的关系模式。
苦难并非全然没有好处,有时也能成为重生的契机。
心理学家沙希达·阿拉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多年以后,她回首自己的自恋型虐待经历,把它看做一个礼物。
因为这段经历,她彻底革新了认知,认识到什么是恰当的边界感,也让她重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从自恋型虐待中的自我复原。
她把自己的经历和洞见,写成了一本书《不被支配:为什么我们会被情感绑架?》。
在书中,她详细揭示了自恋者操控他人的手段和心理机制,并为受害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走出自恋者的操控。
正如她所写的:
“即使没有人对你好,你也要对自己好。
一次又一次,无论发生什么,到头来,拯救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你的故事和你都是被期待的,你是值得的,你是坚强的,你是不同凡响的。”
即便NPD总爱以一种高人一等、掌控全局的姿态示人。
但事实的真相却与这光鲜的外表截然相反。
NPD的底色,是极致的脆弱和自卑。
他们精心编织着优越和美好,对外展示着所谓的幸福,但在浮华的表象背后,却是无尽的痛苦、空虚和孤独。
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巨大的黑洞,里面是无法填满的虚无感和濒死感。
即使追求再多的快感和刺激,也只能带来暂时的解脱、片刻的逃离。
一切都是虚假的,给不了他们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正如心理学家伊莎贝尔·阿加所说:
“我们可以将他们比作溺水者。‘正在下沉’的人因感到自己即将滑向水底、虚空、死亡而恐慌,为了求生,他们会拼命将身体倚靠在前来救援的人身上,对他们而言,周围人只是他们借以浮出水面的‘救命稻草’。”
表面上,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无比优越;实际上,他们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得以呼吸、生存、存在。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只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从小就缺少真实的情感连接和关爱,缺少发展情感模块的机会。
虽然他们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共情,但往往是基于认知层面的模仿与伪装,缺少真正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表面的共情,既不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感受,也不能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人造成的残忍伤害,更也不可能让他们真正地感到自责、后悔或内疚。
同理心的缺失,就像一道无形的墙。
既是他们虐待别人的“利器”,也是他们建立关系最大的障碍。
NPD有可能改变吗?
很难。
因为他们的自恋幻想和对现实的否认,让他们难以有真正的自省和改变。
而他们的成瘾性撒谎和工具化思想,也让他们难以建立起真实的、有深度的人际关系。
如果NPD能改变,那将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道路。
这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认知、反省能力以及同理心发展的程度。
只有当他们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脆弱和自卑,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那片黑暗,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与希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