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需要速度,更需要温度。下个楼,既能养老,又能托小,同时把这两件民生大事嵌入同一社区,是种什么体验?
“孙子在社区有专业的老师看管,我白天也有时间自由支配。”谈起“老幼共托”的社区模式,李永芳赞不绝口。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社区养老服务站里的志愿者和老人们一起做手工(央广网发 黄银雪 摄)
聚焦“一老一小”民生事,解决老百姓日常出行,基层治理有力度有温度……重庆在超大城市治理中,不仅体现在跨部门协同的宏观调度,也体现在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最小颗粒度。
“老幼共托” 将社区小事办成百姓满意民生大事
2024年5月,社区开设早教托育服务后,60岁的李永芳每天早上都会带着2岁的孙子来到这里。她把孩子交给老师后,便来到50米外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一群老朋友们正等着她喝茶聊天、唱歌跳舞。
李永芳感慨:“儿子儿媳工作特别忙,我以前只能在家里守着孩子,现在真是太方便了,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一条街上,门挨着门,李永芳在养老服务中心娱乐,孙子则在托育中心玩耍。
早上8点半,重庆高新区复兴寺社区的早教托育园区里,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近300平方米的社区托育教室,布置得温馨舒适,划分了绘画、阅读、建构、益智、艺术等区域,3岁以下婴幼儿可在这儿以低于市场价70%的价格,享受普惠性全日托、临时托、公益性科学育儿课堂等服务。
谢代春在社区托育机构里陪小朋友们做游戏(央广网发 王兰 摄)
“一根棍子轻轻打,两双筷子里外扒,三人小组爱说话……”37岁的谢代春老师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系着粉红色围裙,声音温柔动听,她轻轻地牵着小朋友的手,带着他们做游戏。
谢代春不仅是社区“老幼共托”的一名服务者,也是一位社区受益者。5年前,她家老大正面临没有人在家帮忙看管的艰难阶段,那时,外面很多早教托育机构费用偏贵,离家又远,让她根本无法安心回归职场。正在犯愁时,社区微信群里发布一条服务信息,家门口要开一所社区托育机构,于是抱着试试心态带孩子来体验,没想到解决了她家的大难题。
“只有自己亲身体会到社区服务的好,感受到关爱,才会把这份爱和热情带到如今的工作中。”谢代春向记者分享。
2019年,生完二胎的谢代春通过社区招聘,成为复兴寺社区的早教托育园区里一名老师,她的第二个孩子同样也在这里享受托育。这5年来,她在育儿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平时也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重庆首家嵌入养老服务的在办幼儿园(央广网发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供图)
在重庆首个“老幼共托”试点示范下,今年10月,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在含谷镇裕安可艾幼儿园又将闲置空间盘活,如今“变身”为含谷镇新营房养老服务站,为附近60岁及以上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幼儿园教学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养老服务站开放有600多平方米,实行开放式管理。”裕安可艾幼儿园长李捷介绍,新营房养老服务站分为健康管理区、休闲娱乐区和文化教育区三个功能区。
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央广网发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供图)
“通过资源共享和服务整合,打造‘老幼共托’一站式服务,是我们对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问题的有益探索。”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可以盘活闲置资产,将设施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又可以在开展一些活动的过程中,促进老年人与幼儿的代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分家庭日常照护老幼的负担。
打造社区精细化服务的计划清单里,重庆标注下了不同时间节点的“小目标”:计划到2027年,全市基本建成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城市15分钟婴幼儿服务圈;到2029年,养老托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拓展提升,力争“一老一幼”服务工作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坐公交“赶场” 城里背篓专线连接烟火气
火遍网络的重庆“背篓专线”,承载着众多菜农的希望,解决了他们去城里卖菜的难题。如今,“赶场公交”的开通,又解决了城市居民去“赶场”买菜的出行。在买与卖之间,城与乡得到了连接。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畅通要素的融通,还体现在不断优化交通线路和服务乘客多样化出行的需求中。
一大早,随着第一抹亮光穿透山城的薄雾,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鸳鸯街道丹鹤社区农贸市场已是人头攒动,来自重庆合川、武隆、北碚、长寿等区县的菜农正在摆售自家新鲜的果蔬。
每逢赶场日,丹鹤社区农贸市场人来人往(央广网发 黄银雪 摄)
48岁的公交车司机崔吉勇,开着“赶场公交”620 路从鸳鸯公交站准点出发开往南岸区南坪站,沿途经过多处城乡结合的站点。两个小时后,第一批乘坐崔师傅“赶场公交”的市民到达鸳鸯公交站。他们提着菜篮子、拿着手推车,三五成群朝着“网红”集市——丹鹤社区集贸市场走去。
“我开公交车20多年,家也住在附近。这里以前是大片的田野和山地,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崔吉勇一边整理公交车里的物品,一边感叹。公共交通的便捷,不仅方便了市民们的出行,还加深了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的父母就是渝北两路的农民,自家种的蔬菜吃不完,他们都会背到丹鹤社区集贸市场里来卖。”重庆山多路陡,以前交通不便时,来市场要走很远的路,再换乘公交。如今,随着“赶场公交”的开通,方便了各地菜农,更方便了主城各区市民。
重庆两江新区交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大数据分析,结合时段站点、打卡、下车等数据,他们发现,市民乘坐公交来赶集的出行需求比较大,所以及时调整了各条线路的运营。每逢“2、5、8”赶场日,开通连接城乡的专线公交,“赶场公交”也由此而来。
两江公交志愿者在公交站现场协调秩序(央广网发 陈永乐 摄)
多年来,崔吉勇一直在620线路上担任驾驶员,“我和很多来赶场的菜农和市民都是老熟人了。每到休息日,我还会担任志愿者,组织大家排队有序乘车。老年人大包小包不方便,我们也会帮忙抬上车。”
攀谈中,时间快到中午,崔吉勇父母摊位上的蔬菜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以前一天最多卖几十元,现在一个月靠卖菜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崔师傅的母亲笑着说道。
集市里的乡音让城市的烟火气愈发浓郁,11月份,重庆轨道交通沙坪坝站内设立的早餐摊位又再次引发网友关注。有网友回复称“方便市民早餐需求,很体贴”“最有烟火气的轨道交通”。
市民在轨道交通换乘通道的摊位上买早餐(央广网发 黄银雪 摄)
作为重要的换乘站点,沙坪坝站内客流量大。在站厅的换乘通道处,摆放着近10个市集摊位,售卖包括面包、饮品、鲜花等多个种类的商品。
重庆轨道交通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在一些站点,有宽裕的地方,摊位才能够进行摆摊设点,商家通过正规的招商渠道进来。”这种兼顾城市管理与市民需求的做法,赢得了不少支持。
从“背篓专线”到“赶场公交”,又到“站内小吃”,一座城市温暖的内核,在于它始终把这生活在这里的人的需求放在心头。看见你为生活来去匆匆,忙碌奔走,更希望你在饥肠辘辘时有东西垫肚。
传统街区更新为宜居打卡地 打造现代化治理新标杆
摆上桌椅板凳,社区居民坐一起,“有事说是”院坝会开始了。围绕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家畅所欲言,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类似这样的活动,从2022年以来,重庆市渝中区各个社区里已开展440余场次,参加人数达1.6万余人。53岁的社区综合服务专干赵力,多次召集并参与这样的社区活动。
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有事说是”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大溪沟街道供图)
“总书记来重庆考察社区时强调,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赵力一边说一边忙着处理社区工作:回复网格微信群、接听居民电话,记录安全事项……
“我们社区有3700多户居民,共计8600余人,68栋居民楼中几乎全是老旧社区,年代最久远的一栋楼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房屋破旧老化、公共设施破损、车辆停放等问题较为突出。”对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社区,赵力如数家珍。
赵力和群防人员正在社区开展巡查工作(央广网记者 陈静 摄)
为了将社区安全等级提升到最高,赵力所在的社区采取“宣传+巡查”的方式对社区内各单位进行实时监控。将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共配置12名网格员开展各项群众对接工作。有问题及时发现上报,随后组织人员现场勘察,讨论解决方案,实现了社区安全应急管理的闭环。
“这栋楼是商住一体楼,共有422户居民,这边记着我的电话,这样居民有事就可以随时联系,另外我们也建立了网格微信群,尽力做到工作上的24小时随时响应。”赵力介绍道。
这些年来,赵力见证了重庆基层治理的不断提升。从拿着笔记本记录到现在的数字化办公,她深刻感受到社区工作者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与群众的交流也更频繁更高效了,线上线下“双网格”在赋能基层治理中作用日益凸显。
在大溪沟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应用场景大屏上集合了全域矛盾纠纷处理、矛盾化解、类型分析、趋势分析、视频巡逻等信息。
“指挥中心已实现四级双向联动,从市区到街道,从社区再到楼层网格。”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一旦出现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可第一时间触发应急机制,从问题的发现到彻底解决,依托数据平台与精确到每家每户的网格管理员,“数治+人治”将治理效能提升至最高水平。
改造后的山城巷,如今成为重庆热门打卡地(央广网发 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行走在重庆这座超大城市,一个现象引人关注——越来越多的老小区、老厂房、老街区、历史遗迹,逐渐成为宜居地、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历史文脉传承地。
位于渝中区的山城巷,是重庆唯一以“山城”命名的传统街区。自实施城市更新以来,通过“微更新”“微改造”,植入旅游休闲、文化体验、艺术创意和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实现了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城市功能的提升,已成重庆城市更新标杆。
如果说基层治理带来了城市更新软环境的提升,那重庆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活迎来的新面貌。
重庆正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这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思路”,也是重庆百姓的“心路”。
来源:央广网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